|
今報記者張若凡
9月23日至25日,第四屆中國—東協衛生應急合作論壇在南寧舉行。論壇上首次發布了廣西AED急救地圖,廣西背囊急救隊也正式成立,這些與公眾安全感密切相關的創新性舉措,點亮了「急」和「救」的主題。
背囊急救隊成立:發揮優勢挺進「最後一公里」
中國—東協衛生應急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的論壇以中國—東協災害救援桌面推演、救援實踐+人才培養、應急管理+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轉化應用為主要議題,紮實推進中國—東協衛生應急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論壇現場,記者見到了一支新成立的隊伍——廣西背囊急救隊。這支隊伍的出現,有助於將生命的希望帶進應急救援最前線。
廣西醫學救援協會會長、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羅傑峰介紹,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最難之處在於抵達「最後一公里」。應急隊伍人數眾多、整體協同難度大、跨區域行動時間長、大型設備無法及時到達救援現場等原因,制約著救援的時效和質量。背囊急救隊可以打破這些時間、空間和設備的限制。
廣西背囊急救隊建設依託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首批隊員25人,每個小分隊5人,配備3個專業衛生應急背囊和1個後勤保障背囊。隊伍能在30分鐘內快速響應,通過地面、空中運輸或徒步等方式將救援人員和物資快速送達災害一線。
此外,背囊急救隊攜帶的裝備可滿足在災害現場執行快速診檢、現場急救、簡易手術、初級生命支持、衛生防疫和中毒處置等救援任務的需求,還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野外自我保障能力,能滿足各類突發事件先期處置需要。9月17日,這支新成立的隊伍已經完成了一次跨河渡江的實戰演練,展現出「小快靈」的獨特優勢和實戰能力。
AED地圖發布:快速找到身邊的「救命神器」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猝死」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發生近180萬例猝死,平均每分鐘3人。在大城市中,搶救成功率還不到3%。
「AED」(自動體外除顫儀)是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如果在心臟驟停發生後最初的3至5分鐘及時搶救,生存率可高達70%以上。
自治區衛生健康委應急辦主任吳興華介紹,近年來,我國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樞紐及人流密集型場所陸續開展AED配置工作。目前,廣西AED覆蓋率低,南寧的覆蓋率低於每10萬人擁有3台,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填補這個生命「缺口」。
在本屆論壇上,作為「網際網路+急救」的重要探索和嘗試,廣西AED急救地圖正式發布,投放地點上線百度地圖。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市民可打開百度地圖輸入「AED」,查找急救現場附近公共場所配備的AED設備,點擊一鍵呼叫,系統會自動呼叫120,並通知附近的志願者。
桌面戰術推演:構建區域應急救援命運共同體
中國—東協災難救援桌面推演是本次論壇上的一個重要環節。9月24日下午,來自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的3支東協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以及華西國際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國海上緊急醫學救援隊參加推演,旨在建立中國—東協災害救援優勢互補機制,構建區域衛生應急救援命運共同體。
此次桌面推演模擬場景設置為東南亞某國某沿海城市遭受特大颱風災害,人員傷亡情況嚴重,當地醫療機構嚴重受損,醫療人員和醫療物資嚴重缺乏。國際醫學救援隊與當地救援部門聯合展開緊急醫學救援。
5支緊急醫學救援隊專家以PPT+英文匯報的形式,就整個救援過程進行桌面推演報告,對醫學救援隊集結和出發、救援物資準備、人員和物資轉運、後勤保障、任務發布、醫療工作安排、幫助災區醫療機構重建、工作交接等10多個細節逐一進行演練,充分檢驗颱風災害應急救援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