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 重返越南,歐美防務企業能否「熊」口奪食?

2023-03-31     看航空

原標題:熱點 | 重返越南,歐美防務企業能否「熊」口奪食?

據越南媒體報道,3月20日前後,一個由50多家美國企業代表組成的商貿考察團抵達越南。

據組織方美國-東協商業委員會表示,這是30年來,美國向越南派出的規模最大的商貿考察團。

同樣是首次的,還有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貝爾等美國防務巨頭的參團。這些巨頭隨商貿考察團一起,與越南國有國防採購公司舉行了會晤洽談——這是近十年來的首次。

在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上,洛馬展台展出了F-16I戰鬥機和「超級大力神」軍用運輸機模型。

不過,在越南戰爭結束近半個世紀後,這並不是美國人第一次帶著「飛機大炮」大舉「登陸」越南——2022年12月初,首屆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VIDEX)上,這些美國防務企業就開始大規模參展。

首屆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

2022年12月8~10日,首屆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在越南首都河內嘉林機場舉行。

博覽會上洛馬、波音、雷神技術、德事隆、IM系統等美國防務企業與越南政府高級官員會晤,並討論了向越南供應武器裝備事宜。

雖然具體到涉及哪些型號裝備,雙方都沒有對外透露。但據路透社援引內部人士的消息稱,美國防務企業提供的裝備清單很豐富,包括直升機、無人機、雷達和其他用於監視空中、海上和空間目標的設備。

參會人士透露稱,美越兩國就非致命殺傷武器裝備進行了「有希望的」討論。雖說此次還只是初步會談,可能不會達成任何協議,不過分析人士稱,這表明了越南方面的態度,

標誌著越南人民軍開始對美國武器持更開放的態度,願意在國防領域與美國展開更深入的接觸。

而越南表達這一意願的目的顯而易見:希望引入新的武器裝備供應商,實現武器裝備的多元化,從而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西方媒體評論分析稱,無人機裝備將是越南的重點需求。

越戰後半個世紀,美國人回來了

時間倒回2016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對越南啟動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歐巴馬宣布解除對越南實施了數十年的武器禁運。

由此美越的防務合作大門敞開,並且在2018年首度破冰:美國向越南海岸警衛隊轉讓了6艘巡邏快艇。

與此同時,美越在軍隊方面的合作也在加強,比如美國空軍資助的越南「航空領導力計劃」等合作項目,旨在加強雙方聯繫,為越南空軍人員提供培訓。

越南空軍飛行員在美國參加T-6教練機飛行訓練。

不過,對於美越防務領域合作的未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越南對與美國展開軍貿合作並非沒有顧慮。

比如美國方面可能會以越南本國政治為由阻止武器的銷售;國際地緣關係的變化,也可能波及訂單能否如期交付和後續的支持等。

此外,美式裝備成本也相對高昂,裝備系統與越南的傳統武器也存在兼容問題。

不過顯然,美國防務商在不斷推進二者的合作。譬如近日,據匿名人士透露,洛馬與越南就一顆新型軍用通信 衛星的相關合作進行了磋商。美國駐越南大使馬克·納帕爾(Marc Knapper)表示:

美國隨時準備與越南討論其需要獲得的任何武器裝備。

但對越南來說,擺脫對俄式裝備的依賴又談何容易。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俄式裝備依然會是其軍隊的主流裝備,那麼在此過程中肯定會產生與他國裝備兼容等問題。

數字中的越南國防:增、增、增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近些年來,越南的軍費開支增幅在東南亞國家中是最大的。

從2003年到2018年,越南的軍費開支增加了近700%,從2003年的8.41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55億美元(占政府預算的8.1%、GDP的2.3%)。

2010年至2016年間,越南在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名單上排名第12位。而根據2020年11月13日的第129/2020/QH14號決議,越南計劃在國防上投入64億美元,占2021年政府預算的13.9%。

根據GlobalData在2022年初發布的報告,2021年越南用於採購的軍費開支約為11億美元,預計2023年至 2027年將以每年8.1%的速度增長,達到18億美元。

同時,該報告預測越南的軍費開支將繼續年增長8.5%,在2027年達到85億美元。

在美國商務部的「越南商業指南」中,將防務領域定義為越南這個國家最有前景(這裡指的當時是對美國企業而言具有「掘金」前景)的行業。

這組數字代表的是未來幾年越南武器裝備進口的一番火熱遠景。更為具象的,就是首屆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吸引了3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防務企業參展,它們無不希望能從越南每年十幾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採購費中分得一杯羹。

火熱背後,也隱藏著西方防務企業希望「熊」口奪食的願景——來自SIPRI的數據反映,1995年至2021年,越南武器進口總額為90.7億美元,這其中俄羅斯就占到了74億美元(81.6%),長期以來都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應國。

短期來看,這些歐美防務企業登陸越南,並不會一舉改變俄羅斯在越南武器裝備供應中的獨特地位,但這種優勢地位顯然面臨被蠶食的危險。

多元化:以、荷、印、日、韓

去年早讀中,我們對印度-俄羅斯防務合作領域開展了深度觀察:在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對俄羅斯開展了全方位制裁,俄對外軍貿訂單一時無法保證按期交付。

在這種背景下,以印度、越南等為代表的俄式裝備傳統用戶國,必然要多考慮武器裝備進口的「多元化」,與此同時歐美防務企業也積極「敲門」,準備「挖牆腳」。

不過,結合過往的越南軍貿數據來看,「搶灘」越南並站穩腳跟的西方國家,首推以色列

援引SIPRI的數據,2010年-2022年間的越南武器裝備進口國,除了俄羅斯之外的其他來源國,這其中占比尤為突出的是以色列。

越軍裝備的「斯派德」中短程防空系統。

從2017~2021年的5年數據來看,以色列排在俄羅斯之後,占越南武器裝備進口總額的19%。自2015年越以兩國簽署國防諒解備忘錄(MOU)以來,以色列一直都是越南的第二大武器裝備出口國。而且不單單是武器裝備的出口,在對越南的技術轉讓上以色列也是少數持開放積極態度的國家。

比如越南成功引進了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生產線。而過去十幾年裡,越南還從以色列大量購買了「蒼鷺」無人機、制導火箭彈、空情雷達、「斯派德」中短程防空系統和與之配套的「德比」、「怪蛇」飛彈等。

越南空軍裝備的空客C295戰術運輸機,這也是近年來越南武器裝備多元化的一個縮影。另外,在民機製造方面,空客近期就強調會擴大在越南的供應鏈規模,會有更多越南企業加入空客供應商行列。不過,目前「鏈」上的這些越南企業多為業內知名國際企業在越南的分公司。

而另一個不能忽視的西方國家則是荷蘭

越南既從荷蘭達門集團(Damen Shipyard)引進登陸艇、支援艦,也與達門合作在本土設計建造民用船隻和軍艦,包括2016年,越南成功建造並向委內瑞拉交付的兩艘600噸級運兵船。

除此之外,亞洲地區的印度、日本和韓國也都在積極向越南輸出武器裝備技術,尤為突出的一點是,一般這種技術輸出還會同期附帶貸款援助或是對退役裝備的半買半送。

荷蘭達門集團在越南的造船廠。

隨著近年來越南將海洋視作軍力發展的重點之一,船舶工業也就成為越南著重發展的,這過程中自然離不開從歐美的技術引進,就比如荷蘭。

早讀 | 造了一百多年飛機,中歐國家捷克如何打好航空牌?

在捷克航空製造業這期早讀中,我們對L-39NG教練機的介紹中就提及,越南是該項目的啟動用戶。

印度則在2016年9月向越南提供了5億美元信貸,並與越南開展多個防務合作項目,比如為越南升級護衛艦,對越軍中俄式裝備如T-54/55坦克、米-8/17直升機等做現代化升級,為越南提供蘇-30戰鬥機和基洛級潛艇的人員培訓訓練服務等。

日本,與越南達成了1.84億美元的地球觀測衛星的合同,向越南海岸警衛隊供應6艘巡邏船,而這些項目的資金則是來自同步跟進的來自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提供的援助和信貸。同樣,韓國也將浦項級護衛艦等退役艦艇轉交越南海岸警衛隊。

排版:郭雯斐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關於「大力神」:停飛的H超級的J,和一個越南人的美式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5322bbb974aa406ec0ef939ec7dd8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