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近期看到最讓人血壓升高的戀愛腦——
被朋友提醒老公疑似出軌,不信。
反手甩出一堆老公是好男人的人設,還責怪朋友故意戳自己脊梁骨。
沒過幾天自己親眼實錘老公出軌,又轉頭向閨蜜哭訴。
結果讓她離婚不肯離。
原因:我不能讓我孩子出生了就沒爸爸。
頭腦清醒的朋友給她支招,叮囑她存著證據找孕期出軌的老公要賠償。
到時候有顏有錢單身有娃,不就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她偏不要。
她覺得沒面子,而且三十歲離婚,都沒人要了...
怎麼辦?尊重祝福?
錯,編劇一出手,直接讓「戀愛腦」又愛上了一個新的男人...
這招原湯化原食真是絕了。
你說這劇情現實吧,又是真的狗血。
你說這劇情離譜吧,又確實揭露了一些已婚女性的困境。
但結果就是在懸浮與落地之間反覆橫跳。
初看這部劇時,確實會感受到導演對於一些議題的野心。
可惜劇本太拖後腿,最後還是讓整部劇淪為了一盤——
《無與倫比的美麗》簡單來說是一個講述男女主破鏡重圓的故事。
並且通過這個故事,試圖折射出當代青年在愛情事業生活等多方面的樣貌。
但問題在於,你時刻能從中感受到編劇強烈的「存在感」與「刻意」。
比如說被吐槽最多的:人設。
你可以說這部劇的人設十分鮮明,也可以說它是集各種刻板和離譜於一身。
首先是陳曉飾演的男主許耀。
他是一個「霸總」,但又是個不完全體。
編劇沒有一開始就讓他牛逼哄哄地出場。
而是給他按了一個創業八年失敗,還欠一屁股債的設定。
並且剛剛拉投資失敗。
但你猜接下來怎麼著?
嘿,女合伙人蘇藝突然一個電話打過來,說投資她搞定了。
運氣好談下來了,天使輪八百萬。
咋這麼輕鬆?
因為這投資人,是她爸...
投資原因嘛...當然是愛情的力量。
可許總不知道是真看不出來,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他第一時間拿著八百萬,回老家見前女友去了。
而且一路上又是頭等艙,又是奢侈品,還要給公司買輛豪車。
這是還未成為總裁,先享受起了配套設施。
而奢侈品呢?
自然是給前女友余佳恩買的。
原來當年兩人在一起的時候,許耀花了四千買到了假貨。
於是許諾等有錢了就換一個貨真價實的。
可兩人畢竟已是過去時,許耀這一番舉動從余佳恩的視角看來,無疑是冒犯。
甩臉子就走人。
誰想許耀也上火,大罵:當初可是你提的分手!!
確實,許耀當時沒主動提分手。
因為他,是直接消失走人的。
原來在一起的時候,兩人聯手創業,可失敗後欠下了幾百萬的債。
他為了不拖累余佳恩,選擇在結婚日期前不到一個禮拜主動消失,獨自扛下所有。
一個十分自我感動的行為。
導致余佳恩對於他一直耿耿於懷。
所以劇情到這,男主許耀呈現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就是自以為天下第一深情,實則傷害了最愛的人。
鬱郁不得志又心比天高,然後打拚三年結果是靠富家千金的「施捨」才飛黃騰達。
開頭刻畫出來的人設極其不討喜,用女主閨蜜的話總結就是五個字——
算什麼男人。
所以也不怪余佳恩在找工作的時候,直接會在簡歷寫上「喪偶」兩個字。
當然余佳恩本身的人設,就是「剛」。
但是「剛」到有點不近乎人情的地步。
她的第一場戲,為了刻畫她的工作能力以及公私分明的態度。
讓她在被提醒了不要得罪大客戶張清的情況下依然我行我素。
並且是一種十分沒有禮貌的「我行我素」。
在聽完策劃案後不但黑臉,還直接離席去洗手間。
無視對面的示好和建議。
最後的結果,是她管理的整個組都被開除了。
余佳恩想著請大家吃頓飯,表示一下歉意。
結果消息還沒發到群里,同事已經退光了,只剩下她一個人。
但這些挫折,當然阻擋不了余佳恩繼續「橫衝直撞」的性格與行動。
於是第二個問題來了。
劇中很明顯想給余佳恩按的人設是自強自立能力棒的「獨立女性」。
於是很多價值觀點的輸出,當然要依靠這個人物來完成。
可落實到劇情中真的太太太生硬了。
比如一個情節:余佳恩面試時遇到以女性婚姻與生育情況作為招聘標準的公司。
這明顯是一個要打女性價值的點,可編劇是怎麼安排的呢?
他直接讓余佳恩這個角色站起來,光用嘴像演講一樣講出來一大段道理。
一股背稿感撲面而來,再加上緩慢的推鏡頭仿佛直接跳轉到了普法欄目。
完全無法走心讓人共情。
作為影視作品,光靠台詞輸出當然是不夠看的。
很多信息的表現更應該依靠人物的動作包括情節來展現。
比如描述余佳恩在被公司裁員,且被房東趕走後,為了刻畫她的窘迫。
劇中是用一段畫外音講述她只能邊住酒店邊找工作,每頓只能點最便宜的外賣。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個作品中,編劇只讓人物多了一個「把方便麵掰成兩半吃」的細節就完成了目的。
哪一種方式更有效果,大家都感受得出來。
又因為編劇始終是以「直給」的思路創作。
於是你能在這部劇中找到一種「熱點事件大合集」的感覺。
而且還是一些蠻過時的熱點。
比如說開頭余佳恩那個戀愛腦閨蜜,丈夫孕期出軌還不離婚。
再比如說雷厲風行的提案女王張清,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媽媽以「弟弟一個月三千,你一個月四五萬」為理由,要求她轉錢給弟弟買婚房。
而且還不讓寫她的名字,被張清果斷回懟。
本來看到這段還挺有代入感的,很現實,結果下一秒掛斷電話後。
一句「哪有什麼時間讓自己悲傷三十分鐘」又瞬間出戲。
而且霸氣了半天,最後還是轉了35萬給弟弟,自己的存款瞬間只剩6萬。
讓大家看劇時候的觀感在「爽了」和「拳頭硬了」之間來回橫跳。
更離譜的情節,還是編劇為了給男女主製造破鏡重圓的機會,而強行給倆人增加聯繫。
比如說余佳恩找工作投簡歷,直接投到了前男友許耀的新公司。
到現場一番「前任相見,分外眼紅」後,兩人不歡而散。
結果最後余佳恩入職了樓下張清的公司。
接手的第一個項目,還是許耀產品的公關推廣。
反正就是兜兜轉轉還是你,一個大城市就這兩家公司。
而且幾個主要角色,喝個酒,唱個K,總能碰到一塊。
完美貫徹啥叫吸引力法則。
這樣編劇的問題就在於,讓整部劇的定位十分模糊。
打著的是都市創業劇的旗號,但在開頭大搞偶像劇套路。
奔著剖析當代青年情感而去,結果吃到嘴裡還是換湯不換藥的老一套。
不由得一聲嘆息。
當然「情節老套」的問題,可能有客觀因素在。
因為《無與倫比的美麗》是一部積壓劇,被壓了兩年才播出。
可主要問題在於,創作中的許多細節與理念,也是陳舊的。
而陳舊的原因,在於創作者的偷懶。
比如在職場戲部分,就有太多「想當然」的劇情。
余佳恩入職張清的公司後,因為之前得罪了她的下屬。
所以一開始就被嚴重排擠。
但排擠的手段十分小兒科,且明目張胆。
比如無視余佳恩說話,不理她,不給她發公司文件的格式等等。
更離譜的是余佳恩應對的方法,是直接找了最好說話的一個對她施壓。
告訴她:再這樣我就要搞辦公室鬥爭了!
人設感太強...
再加上劇中人物的服裝,時刻都有一種端著的感覺。
許耀吃飯,甚至連大衣都不脫。
這些都加強了劇集的懸浮感。
裡面最討喜的一個角色,可能就是柳岩飾演的張清。
主要原因是人物刻畫飽滿,工作上行事果斷,可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又成為繞不開的陰影。
於是人物有猶豫,有矛盾,有兩難境地。
人物就立起來了。
反觀男女主角,都是被編劇放大了身上的某一塊特質。
大到掩蓋了其他性格,於是人物在開場呈現的表現極為不討喜。
比如余佳恩的「直」,表現為了「沒情商」。
許耀對於余佳恩的歉意,表現為了不講道理的死纏爛打。
不但導致人物扁平化,觀感也受到影響。
並且在缺乏細節支撐,全靠台詞展現的情況下。
劇集在價值輸出這一塊也大多浮於表面。
各類社會熱點看似打包一籮筐,可每個都是浮光掠影。
更沒有去抓住熱點背後的動機。
之所以說「積壓」不能成為「過時」的理由也正是如此。
有些經典劇集我們說是常看常新,為什麼?
因為他們抓住的是事件背後普世的一面,而不僅僅是事件的表面。
這與人更近一步的努力與視角。
或許才是現在國產劇破局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