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顧
換季來襲,在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鄒旭教授的診室中,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據了解,今年50歲的唐先生已罹患高血壓多年,血壓控制時好時壞,而就在最近這段時間,唐先生總是感覺到反覆頭暈,精神不振,甚至還伴有心律不齊、心慌等症狀發生。而更為嚴重的是,鄒教授在接診查體中發現,唐先生的高血壓情況已嚴重影響到其心臟功能,在確診心臟問題以後,唐先生也感到疑惑,自己僅僅是血壓高,但為何會引發心臟危機?鄒教授還告訴我們,生活中像唐先生這樣的病情並不少見,而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平氣和」,究竟鄒教授是為這位病患解決難題的呢?我們又該如何做到教授所說的「心平氣和」呢?一起去今天的《健康大問診》找尋答案!
鄒旭
廣東省中醫院
心血管科 主任醫師
門診信息:
周一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門診3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康復樓5樓
周四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5樓
高壓導致心臟危機
病患情況介紹
鄒教授表示該患者在就診的時候,就主訴自己已經患有多年的高血壓,由於高血壓控制的效果不好,加上最近換季氣溫突降,所以經常會感覺到頭暈胸悶,甚至已經引發心臟的問題。
高血壓和心臟之間的關係
心臟是泵血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將氧和營養物質通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施加的壓力,由心臟收縮時的最高壓力和心臟舒張時的最低壓力組成。正常的血壓水平對心臟功能至關重要。而高血壓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因為心臟需要更多的力氣來推動血液流動,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左心室肥厚,繼而使心臟擴大,心臟功能發生障礙。同時,高血壓是會損害我們人體的冠狀動脈血管的,所以容易出現動脈硬化的情況,使心臟供血不足,增加冠心病心絞痛的風險。
中醫對「心」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為「心主神明」生理基礎,神依附於形體而存在。心將中焦脾胃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化赤為「陰血」,流於脈中;化神而為「心陽」,起推動心臟搏動、血液運行的功能;陰陽相抱,故曰「心主脈,脈舍神」。血脈調和順暢,精神才能易於安靜專一,若氣血失和,則神無所依附。臨床上,心血虛的患者常會有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安的表現,繼而可導致血壓升高。
正常心臟和高血壓心臟影像圖
正常的心臟其室壁是不厚的,而且彈性好,收縮有力,如果是長期血壓控制不好,會導致其左室肥厚,左房左室增大,心肌收縮及舒張功能減弱...
三味方劑治療
初診
初診時該患者最明顯的症狀是頭暈、精神不振、失眠、雙下肢畏寒,口乾口苦,皮膚瘙癢、少許胸悶心悸等。
治療方劑—瀉心湯
瀉心湯具有清熱瀉火、護心降壓、通便的功效,服用時每日1劑,水煎服,飯後服用,先服用1個月,避免使用雞蛋、牛奶、麥片等,避免食用紅燒肉等肥甘厚膩之物,每日規律監測血壓情況。
複診
複診時該患者血壓有明顯好轉,頭暈胸悶症狀也得到改善,但是舌暗淡,苔白膩,脈滑數,而且仍有少許胸悶心悸,下肢畏寒,失眠未得到改善。
治療方劑—五苓散
五苓散具有溫通心陽、利水滲濕的功效,服用時儘量選擇飯後服用,避免傷及腸胃。
三診
複診結束後大概過了一個月,患者來到鄒教授診室這進行了三診,這一階段他的精神狀態已明顯改善了非常多,下肢畏寒、口乾口苦這兩個症狀也得到了減輕,睡眠好轉,血壓偶有輕微波動。
治療方劑—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具有護肝降壓、和解少陽的功效,服用時儘量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
「心平氣和」巧預防
「心平氣和」的含義
「心平氣和」是中醫的養生之本,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宋代蘇軾所著的《菜羹賦》,原文為「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用中醫理念通俗講,就是說人的情緒在不急躁、不生氣、很平穩的時候,氣血運行會保持很通暢,也就是身體最健康的狀態。相反,情緒波動大、很劇烈時這個平衡協調的狀態就會被打亂,就會出現非常混亂的局面。心平就是心要像水一樣平靜不動。氣和就是氣的運行和諧順暢,該升的升,該降的降。「心平氣和」對於人的健康長壽來說,非常重要。
「心平氣和」藥膳—三仁護心粥
三仁護心粥是由酸棗仁、柏子仁、小麥仁組成的一道藥膳,該藥膳具有養心安神,寧心降壓的功效,同時失眠患者也可以服用三仁護心粥。
製作方法
取酸棗仁12g 柏子仁9g 小麥仁200g,先將前二味打碎入砂鍋,加水適量煎煮3次,將濾汁合併,用藥汁慢火煮小麥仁,煮成稀粥;待粥煮至熟爛時,加冰糖稍煮即可食用。
「心平氣和」茶飲—清心安神茶
清心安神茶具有清心火、疏肝解郁的功效,生活中可以適量飲用。
製作方法
取蓮子心3g、干玫瑰花5g,將兩味藥材300ml溫開水泡服即可飲用。
「心平氣和」穴位
這兩個穴位在睡前進行按揉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定心神,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改善血壓氣血問題,從而改善心臟功能,在按揉的時候,以勞宮穴摩擦湧泉穴, 按摩10分鐘以上,以足心產生溫熱感為衡量標準。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