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學多,科技創新水平高的大學多,確實值得驕傲,可是大學生數量多,恕我直言,不算特別值得驕傲的事兒。
作者:今綸
經常看到一些自媒體說「某地瘋狂建大學」,我以前不覺得有什麼,建就建吧。
可是,當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看法有點不同了:
6月21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當前日本少子化正在以超出教育界預想的速度發展,或將導致超200所大學因缺少生源而倒閉。
今年上半年,日本惠泉女學園大學、神戶海星女子學院大學、上智大學、龍谷大學的短期大學部都已公開宣布停止招生。
為什麼倒閉呢?很簡單,因為沒人了。
01 日本進入了「大學全入時代」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日本2022年出生的人口為770747人,是有統計以來首次低於80萬人。
日本人口總數量為1.24億,1.24億人一年只有新生兒770747,這實在有點慘。
所以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阪府開始有條件讓學生們免費讀高中和大學了:
日本大阪府於5月9日公布了一項「完全免除」大阪高中和公立大學學費的計劃草案。
不分家庭收入和子女人數的限制,從明年開始,高中三年級學生可以開始申請,2024年開始擴大到所有年級,公立大學也將免費。
更「過分」的是,老外(當然包括中國人)也可以享受這個待遇,但是要求入學前三年就居住在大阪。
這就屬於公開「搶人」了,尤其是搶年輕人。
2023年度日本「高考」考試的各項數據顯示,其中,報名人數為51.25萬人,比去年減少了3.4%;而錄取學校數是有史以來最多,為870所大學。
從2022年起,日本進入了「大學全入時代」,即只要不挑揀,考生就一定能被某個大學錄取,一定會有學上;到2023年至2024年4月將徹底實現「大學全入時代」。
你以為只是日本是這樣,還有韓國。
據報道,在2023年春季韓國大學定期招生(全國統一招生)中,該國14所大學的26個專業出現「無人報考」的現象。
作為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的國家,1982年至2021年,韓國已有3800多所小學和初高中學校關閉,這種「無生可招」現象正向高校傳導,地方大學首當其衝。
據韓聯社透露,在近5年,韓國地方大學有二十多個專業已全部消失。在」招生荒「大潮的影響下,至少有55所韓國地方大學面臨倒閉危機。
在2021年,韓國的西海大學已向教育部申請停止辦學,東釜山大學也開始進入停止辦學流程。韓國《中央日報》的報道稱,群山市一所有著45年歷史的私立地方大學的運營已捉襟見肘,該校近五成的經費都來自於學費,但每年新增生源已少於1000人。
一些人此前說:「人少好,容易找工作」,這屬於缺乏常識。
其實人口出生率斷崖式下跌,意味著社會消費力下降,也就意味著公司、工廠的生產經營活動必跟著下降,不需要生產那麼多商品了,除非該國的外貿非常強大。
工作機會以及工人的工資都下降,這勢必反作用於消費市場,形成螺旋式下降。
除非機器人頂上來,提升生產效率,然後由工會出面談判收入問題。
日本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日本人的機器人產業在全世界是第一流的,日本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國,占全球供應量的45%:
智庫東京商科研究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所有大型日企都提高了工資,大型工會成員的工資上漲了4% ,創下30年來的最高漲幅紀錄。
日企與工會的工資談判初步結果上月出爐,日本大企業在今年春季為員工加薪3.91%,創下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
02 日本年輕人看破了「循環」
工人和白領的收入可以讓人鬆一口氣。
但是,日本學校尤其是大學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總不能讓機器人去上大學吧。
日本人口在2011年達到1.2781億,之後就持續減少。日本總務省官網顯示,截至2023年1月1日的最新日本人口估算為1.24億人,僅僅是在2021年還有1.26億人,這下降的速度實在太快。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曾在2017年估算,2027年日本新生兒出生數或跌至81萬。該機構所公布的「未來人口推算」顯示,日本的出生人口數跌破80萬人將會發生在2033年,2046年跌破70萬人,2058年跌破60萬人,2072年跌破50萬人。
研究所還是太樂觀了,結果是:跌破80萬提前了5年。
我有一熟人近期想引進境外某不知名學院在中國內地辦學,問我意見,我直接就說「你別乾了」,然後我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結婚人數、人口出生數給他拉了一個K線圖,他幾分鐘沒說出話來。
日本大學雖然多了,但真正的好學校不多:公立的十所「難關大學」(北海道、東北、東京、東京工業、一橋、名古屋、京都、大坂、神戶、九州大學),以及私立的「早慶上智」(也有說「早慶上理」,即早稻田、慶應、上智、東京理科大學),就這麼多優質資源。
東京大學
所以,日本學生為什麼卷?要上好大學才能進好公司,才有好收入。如果有孩子的話,就來一個循環:死命卷—好大學—好工作。
日本人就這麼無限循環下去,所以,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了,因為看破了「循環」,主動躺平了,誰願意循環,誰就去循環,反正我不循環了。
日本公認的最頂尖高校之一東京大學2021年度本科招生人數總計3060人,而報名參加日本「2021年度國公立大學一般選拔」的考生人數高達53.5萬人。
是不是很恐怖?
東大理科三類(類似於醫學部)只招97人,卻有385人報名——這385人還都是在全國統考中達到了東大錄取分數線的超級學霸。
至於最好私校之一的早稻田大學,2020年度總共招生5415人,申請者則超過了10萬。
東大和京都大學每年合計錄取大概7000名新生,按總共接近54萬考生計算,約1.3%的錄取率。
以東大和京都大學的地位來對比中國大學的話,差不多是北大、清華:2022年高考,北京大學共在全國錄取4457名本科新生,清華是3700多本科新生,但是考生有1000多萬。雖然某些城市有被重點關照,但總體來看拼搶激烈,錄取率也很低。
03 某些大學的盡頭可能是養老院
中國的人口以及大學的事兒,我都用官方數據說話: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死亡率為7.37‰;自然增長率為-0.60‰。
注意這個數據: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
因為二胎政策影響: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883萬人。
2022年相比2016年,出生人口差不多跌了一半。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那麼,後面的趨勢是什麼樣的呢?
根據民政部數據統計,我國的結婚數據在2014年就開始逐年下降,2013年為1346.93萬對,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2021年又跌破800萬對大關。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量較上一年減少80.3萬對,下降約10.5%。
結婚的人越來越少,那麼出生人口越來越少,這是常識。
放開二胎之後確實有一波反彈,但很快,趨勢又回到此前的狀態,沿著自己既定的軌跡往下走。
去年出生了956萬人,未來某一天,也許就是幾年之內,出生人口跌破800萬是極有可能的。
這800萬孩子裡面還有一些是不上大學的。
我好友東哥是日本國籍,他的女兒在日本上個普通大學是很容易的,但她就真的沒上大學,已經參加工作了,最近還準備去另外的國家發展。
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人數1158萬,這也就意味著至少有1158萬個大學學位,當然某些大學的質量確實很一般,但是這些大學的師資和硬體是到位了的,因為有相關的硬指標要考核。
如果某一年的出生人口只有800萬,而高校的學位有1158萬,甚至1200萬、1300萬,這多出來的400、500萬的學位、師資、硬體(包括校園)怎麼辦呢?
看看日本的辦法可供參考:
中央教育審議會副會長、筑波大學校長永田恭介表示,如果人數減少,就必須通過教育提高每個人的素質,否則國力就會下降,辦不到的大學將退出。
金澤工業大學校長黑田壽二呼籲,應該在全國通盤考慮符合人口減少時代的大學配置。
中國的幼兒園已經開始接受衝擊:
3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推送了一篇文章《生源減少衝擊幼兒園:多地出生率下跌 人口流出地影響更大》,其中一位採訪對象說:「現在出生人口少了,而且開辦的園所多,一些園所關停恐怕是一個趨勢。」
相比之下,「瘋狂建大學」是不值得提倡的,某些自媒體也不該推波助瀾當正面新聞報道、分析。
當然,在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人口趨勢的前提下,採取穩妥方案建幾所大學,滿足當地以及區域發展的需求,確實是應該的。
還有,某些類型的大學可能本地確實沒有,但是外地有,而且招生不足,真的沒必要在本地再建一個。
高校建設要真正做到全國一盤棋,少一點浪費,不好嗎?某些內地城市的高校可以和富裕地區來共建,也算是一種幫扶,適當給點政策,幫助內地城市穩住一些飯碗,是否可以?
尤其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瘋狂」。
還有些人喜歡比拼大學生的人數,說我這裡人數多,所以我很牛。
這個比較出來的自豪感很是莫名其妙,我的看法,高水平大學多,科技創新水平高的大學多,確實值得驕傲,可是大學生數量多,恕我直言,不算特別值得驕傲的事兒,因為這意味著就業壓力大,給某些人留點面子,我就不說太細了。
當然,如果某個區域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確實值得點贊,但是這個數據我個人暫時沒看到。
在大學數量增減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有關部門的政策是屬於未雨綢繆的,值得思考:
第一,2020年4月份,住建部和發改委就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宣布未來將對各大城市新建高樓進行「限高」。「文件」中重點對未來縣城的新建住房提出了明確要求:75%為多層、原則上不得建18層以上的高樓。
2021年10月2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急管理部又發布了《關於加強超高層建築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300萬人以下的城市不得建造15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人口較多的城市不得建造250米以上的建築。
這是非常正確的,遏制了一些攀比的歪風,而且消滅了一些未來一定會出現的隱患,這些高樓未來拆起來也要花不少錢。
第二,2019年3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 ,第一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並明確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嚴控增量、盤活存量。
相關部門一定看到了某些數據,因此開始「踩剎車」,這對於一些瘋狂建大學的地方是一個警醒:別瘋狂了,要精明謹慎一點。
自媒體也不要炒作什麼「瘋狂建大學」,這不是好事。
韓國人民早就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值得一看:
韓國在校人數從2017年的572萬人,降至2022年的527萬人,減少幅度近8%,6200多所小學,有131所小學新生入學人數為0,有125所小學只有1名新生。
還有些人說:「人少了就搞小班教學」。請問新生入學人數為0,如何搞小班制教學?對著空氣進行教學?這不是詐騙嗎?騙工資。
所以,為了保持學校的運營,部分韓國學校改造成養老院,還有一部分學校改造成流浪貓繁育所、美術館。韓國人民被逼急了,很有創意。
若干年之後,某些大學的盡頭也有可能是養老院、流浪貓繁育所、美術館,到時候想起今天的建大學的「瘋狂」,會不會有點尷尬?
也許有人會反駁: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好吧,你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