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金,46銀,36銅
162塊沉甸甸的獎牌,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移植運動員們,2005年至今,在世界及中國移植運動會上取得的驕人成績。
他們當中,有尚未涉世的兒童,有耄耋之年的長者,更多是正值大好年華的青壯年。
如果說奧林匹克精神體現的是「更快、更強、更高」的自我挑戰精神,那麼在移植奧運上,是一個人給予另一個人生命,大愛的生動體現。
2019年8月,第22屆世界移植運動會上,浙大一院3位運動員參加游泳、田徑比賽,榮獲1枚銀牌1枚銅牌,向世界展示中國器官移植康復者的風采。
2019年9月8日,第七屆中國移植運動會暨器官捐獻日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浙大一院共有31位移植康復運動員參加比賽,其中肝移植康復運動員24位,腎移植康復運動員6位,肺移植康復運動員1位,年齡跨度從41歲到70歲,移植時間最長的為22年。本屆運動會上,浙江代表隊獎牌數全國第一,其中浙大一院共獲得10金、8銀、6銅共24塊獎牌,為浙江代表隊領頭羊。
九月艷陽,一群人揮汗如雨,激情競技,誰能想到這些活力十足的運動健將曾收到過病危通知書,與死神狹路相逢。器官移植重新點燃了他們的生命之火,他們站在競技場上,是在用生命活力感恩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者母親到開幕式現場為浙大一院代表隊加油)
這家醫院「移友」稱霸泳池
他們是「活得好」的榜樣
「這屆運動會我準備拿三塊金牌。」比賽前一天,魯金祥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對記者說道。說這話,並不是自負,六屆世界移植運動會,4塊金牌、4塊銀牌、6塊銅牌,數不過來的全國獎牌,這是底氣。
果不其然,63歲的魯金祥毫無懸念地包攬了第七屆全國移植運動會老年組100米蛙泳、100米自由式、200米混合泳的3塊金牌。「老魯,你要是不拿金牌那叫發揮失常。」來自湖南的移植游泳運動員老聞已經參加了三屆全國移植運動會,按照他的話說,「老魯這個名號,全國『移友』圈裡都知道的。」
中年組的幾個「新面孔」運動員得知老魯肝移植了近19年,63歲的年紀還能在泳池裡「 劈波斬浪」,都圍過來想跟老魯取取經,「魯大哥,你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是『活得好』的榜樣啊!」
泳池的另一邊,一身腱子肉的湯建輝輕鬆游完中年組100米蛙泳、100米自由式,都顧不上關注自己的比賽成績,就匆忙換上田徑運動服趕往500米開外的室外田徑場參加男子中年組800米比賽。
十分鐘不到的時間,湯建輝又換上泳褲站在游泳館中年組200米混合泳的跳台上。
毫無懸念,這次比賽,48歲的他包攬了上面4個參賽項目的金牌。
「你這個體能太牛了,佩服得不得了!」游泳館的移植運動員們紛紛要跟湯建輝合影,他們不知道的是,肝移植近13年的湯建輝除了參加每兩年一屆的全國移植運動會、世界移植運動會外,還經常參加社會上的鐵人三項、自行車賽、馬拉松全馬比賽。
運動場上最龐大的隊伍
均來自浙大一院
「現在走過來的是浙江代表隊,他們是本次運動會最龐大的陣容。」開幕式上解說員這樣介紹浙江代表隊。而在這支最龐大的陣容中,絕大多數移植康復運動員來自浙大一院。
今年67歲的沈雪蘭是浙江龍遊人,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老闆娘」,她是這次浙大一院女性移植康復運動員年紀最大的一位。「我肝移植18年,年紀也大了,想著今年不來參加,過兩年就跑不動了,見到一群經常聯繫同是移植的朋友,真好!」67歲的沈雪蘭在烈日下堅持跑完400米,贏得了老年組該項目銅牌,在領獎台上,她笑靨如花,感受著自己的高光時刻。
57歲的沈國祥也是國內移植泳壇有名的「人物」,腎移植21年的他參加過世界移植運動會、國內多個移植運動會。「我心態很好的,就是來熱鬧熱鬧。」這次全國移植運動會,他贏得老年組100米蛙泳銀牌、老年組200米混合泳銅牌。
62歲的何仲達在田徑場等比賽時感覺人有點「熟」,好像有點中暑了,在專業醫生的診斷下,何仲達在陰涼處休息了一下。人舒服一點後,他堅持要參加比賽,還贏得了老年組鉛球銀牌、老年組100米銀牌,「我腎移植13年多了,第一次發現自己還蠻有體育天賦的,你看還拿獎牌了。」
「以前我連呼吸都要帶著氧氣瓶,現在能跑步,已經是自己的冠軍了。」51歲的黃顯校雖然沒有獲得獎牌,但他很享受在跑道上馳騁的感覺。三年前,黃顯校因為矽肺寸步難行,自主呼吸都是奢侈,肺移植讓他拔掉了氧氣管,跑了起來,「下一屆我還報名,不為名次,就享受能跑能跳。」
參加移植受體運動會除了贏得榮譽,對於移植康復者們來說更多地是展現器官捐獻者給他們的新生,展現的是醫療技術的發展,醫生們用器官移植技術挽救了生命。當然還有,在這個平台認識更多的「移友」,找到大家庭。
「你幾年了?哪裡做的?」「我22年了,1997年8月21日在浙大一院做的。」「我21年了,也是浙大一院做的。」這些「暗語」是移植康復運動員見面時的寒暄問候語,他們不互報年齡,報的是移植時間,每個人都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哪年哪月哪日進行移植手術的,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數字是他們另一個「生日」。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生命、根除病變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浙大一院已開展肝、腎、心、肺、小腸等多器官移植破萬例,是國內擁有移植資質最多的醫院之一。其中肝腎聯合移植患者存活時間創全國最長紀錄,創造並保持亞洲最長紀錄。器官移植是體現國家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的代表性技術,也是衡量國家醫學整體水平的核心標誌。
162塊移植運動會獎牌代表著浙大一院的移植技術。浙大一院將以肝、腎移植為引領,在肝、腎、心、肺及小腸移植為代表的大器官移植領域重點布局、優先發展,努力建設全球領先的器官移植高峰學科群,打造大器官移植全球診療中心。浙大一院還將牽頭建設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和綜合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充分發揮核心醫院和重點專科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顯著提升疑難危重病診治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影響力,不斷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做出新貢獻!
文為浙大一院原創
文:宣傳中心
視頻:央視
照片:宣傳中心、肝移植康復者陸金明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