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爬坡產能的小米,不想重蹈特斯拉覆轍

2024-05-16   雷科技

小米SU7形勢一片大好,捷報頻傳:上市不到兩個月完成了10000輛新車交付,據聞鎖單量已突破了10萬輛,每周交付量大概在1000-2000輛。源源不斷的新增訂單是小米汽車取得夢幻開局的最佳佐證,也是國產新能源車的一個里程碑。

成熟、穩妥且有個性的第一款車型的確讓小米汽車走出踏實的第一步,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畢竟是一個年輕的汽車品牌,一切都是從0建立,業務上並不是無懈可擊,比如小米初期建立的北京工廠,產能還無法在短期內滿足湧入的新車訂單。再加上前段時間小米汽車開放的限時改配,導致部分用戶的訂單需要重新排期,一定程度上也對小米的新車交付造成了影響。

恰逢雷軍宣布將會在5月18日再次開啟直播回答網友問題,相信除了小米汽車日後的一些動向、如何應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外,下定車主何時才能提到車會是圍觀網友最關心的重點問題之一

而另一邊,種種消息指出「小米已經在努力了」。5月15日,有消息稱小米北京工廠將於6月開啟雙班模式,產能有望增至每月2萬輛。更早前的消息,華爾街見聞從供應鏈獲悉,小米汽車正在要求上游供應商提升零部件供應量,小米SU7加單約80%。供應鏈人士透露,其中一類零部件從每個月1萬套增加至最近的1.8+萬套。一系列的活動足以說明,小米汽車近期不僅要火力全開,甚至乾上了「超頻」的事。

產能不僅體現車企在工業布局上的實力,也跟新車交付周期息息相關,畢竟消費者的耐性也是有限的,誰也不希望等一款「Dream Car」太久,小米汽車突破產能瓶頸迫在眉睫。

計劃趕不上變化,小米汽車也為產能頭疼

根據小米汽車2024年的計劃,交付目標是100000輛,年底銷售服務網點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僅用一年時間實現10萬輛新車交付,這在行業中已經是很快了,但小米汽車可能沒有想到的是,訂單量的增長超出預期,給小米的新車交付狠狠上了強度。

按照規劃,小米汽車工廠分為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已經投產,規劃產能為15萬輛/年,二期工廠目前還在建設,預計2025年竣工,年規劃產能同樣是15萬輛。指望二期工廠救急的可能性不大,小米汽車產能爬坡,主要集中在一期工廠中。

新汽車工廠需要一個逐步增加產量的過程,並不像汽車的電機一樣起步就是峰值轉速。在這個過程當中,工廠會逐步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比如質量把控、供應管理、設備的技術問題和調試等,以及加強員工培訓,優化生產流程,逐漸把產能拉滿。當然,工廠早期產能較低,也可以降低類似生產中斷、設備故障等帶來的風險。小米作為造車新秀,必然要經歷這樣的過程。

@孫少軍09表示,小米訂單暴漲後發現產能爬坡難度並不容易,這次五一改造產線後,整體進度才有所提升,5月產能在8000-9000輛左右,真正交付破萬還要等到6月份。或許這也在暗示,小米汽車內部對生產進行了調整,儘可能擠出更多產量。

在工廠產量達到最理想狀態之前,如果小米採用雙班制,意味著工廠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由不同的生產團隊負責,以此實現更高的月交付量。作為參考,在超級工廠建成之前,特斯拉也是通過多班制,確保生產不停擺。

計劃趕不上變化,暴漲的訂單量給小米汽車的生產帶來了不少挑戰,100000輛的交付目標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工廠產能短期還無法承載大量湧入的訂單,加班加點衝量雖為下策,卻是現在穩住市場供需關係平衡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以前總說限制特斯拉的唯一因素只有產能,如今這樣的說法也適用於現在的小米汽車。小米和雷軍的影響力不是萬能的,作為一家車企,按時按質按量交付新車,才是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小通認為這是小米汽車急於增加產量的根本原因。

逃出「產能地獄」,肥水才不流別人田

早在三年前,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也曾像今天的小米汽車一樣,為生產頭疼,工廠產能無法與大量的市場需求相匹配,國內以及海外市場一度陷入一車難求的境地,新車交付要等一年,二手車的身價堪比全新車,供需關係只能說是十分畸形。不過小米SU7目前尚未在二手市場鋪開,不存在二手車突然加價的情況。

當時國產電動車還不像今天這樣成熟,造車新勢力大多未盈利,想要一台產品力不錯,品牌可靠的電動車,選擇並不算多。也有一些等不及的消費者,轉投到價格更合適、交付周期更短或直接有現車的品牌,好好的生意白白流到友商嘴裡。

「產能地獄」對於任何一家車企都是致命的,特斯拉通過改善產線、擴建工廠、加強供應鏈把控、及時調整生產方案,好不容易才走了出來。如今的小米汽車,大概要把特斯拉踩過的坑再踩一遍。但今時不同往日,留給小米汽車的時間並不多,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的耐心有限,不是只有小米一家才有汽車,品牌影響力最終會敵不過友商一句「有現車」。

根據近期最新的銷量榜單,極氪001穩坐2024年5月1日-5月12日25萬以上純電車銷冠寶座,定語越來越少。有調查顯示,近來極氪門店有兩大特點,首先是從小米分流到店的客戶越來越多,部分門店已經占到30%-40%,其次是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越來越明顯,通過老客戶介紹、路上看到再到店的群體正在快速增加。

背後的因素或許有很多,比如對小米的交車時間感到不滿意,或者是看到了同價位產品力更好的車型,也有一些對小米造車業務存疑的客戶群體,最後還是選擇相信背靠大廠的品牌。事實上,老款問界M7也因為新車交付不上等原因,導致大量訂單被競爭對手轉化。

這樣的情況還在車友群聊中發生,有些群友在下定小米SU7後,發現提車要等幾個月,看到隔壁智界不僅能夠快速交車,還幫他們補上了違約金,二話不說就投懷送抱。也有盲訂的群友,到線下體驗了一把SU7之後,覺得後排空間不夠用,配置、造型、內飾差點意思,轉頭就下定極氪001了。至於手上的SU7和訂單怎麼辦,他們要麼當二手車賣,要麼當出門丟了5000元......

誠然,小米SU7的熱度很高,產品力也很強,但市場需求有千萬種,一款車型不可能做到全群體覆蓋,短期內交付不上,也會成為消費者轉投其它品牌的理由。所以,小米汽車的當務之急,的確是要把產量提上去,至少別讓買車的人等太久,這樣才能留住客戶,避免客流和訂單的流失。

熱度高不代表一切

許多人認為,小米汽車顛覆了以往的營銷模式,採用流量轉化訂單的戰術,從熱度上改過了許多品牌和產品。不可否認的是,海量的熱度成就了SU7,國產自主品牌似乎也因為小米汽車,更受消費者關注了。

但龐大流量、訂單暴漲的背後,也有小米汽車自己的隱憂。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廠商打價格戰一家比一家兇狠,友商對小米汽車的合圍並未停止,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不少車企有雄厚的產業鏈支撐,成本控制更好,同配置的車型可以做到更低的價格,新車的交付效率也不用擔心。

贏得了流量就能贏得整個市場嗎?小通認為未必,熱度總是會過去的,小米和雷軍的影響力不能「當飯吃」,消費者更不會因為造車困難對小米汽車抱以更寬容的態度,他們很清楚,市面上的選擇有很多,對於那些著急買車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等待新車交付。熱度決定有多少人知道一款車,但影響用戶去留的,無非就是交付效率、產品體驗、售後服務。

小米汽車的夢幻開局讓一眾車企羨慕不已,但從剛剛提到的極氪門店的特點也可以得知,消費者終究會回歸理性,在他們最需要的時間點,買到一輛更適合他們使用需求的汽車。解決現階段供需關係不平衡,小米汽車必須要做到,才能走得更遠,否則只是「乾柴烈火」,燒完了就沒有了。

也能看出小米加班加點為新車交付所做的努力,6月份開始如果能做到交付破萬,甚至達到2萬輛的情況下,把現有的訂單消化完是可以預見的。如果大家喜歡小米汽車,小通認為不妨再多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