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名人看錯了房價走勢?因為他們沒有認真研究貨幣規則

2019-07-18   牛牛說金融

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

2001年世界上發生了很多事件足以讓親歷者刻骨銘心,其中讓國人振奮的有三,那就是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男足進入了世界盃決賽圈。

這一年,各國經濟學家發揮了主觀能動,紛紛通過自己的學識為中國未來算卦。這裡面有兩個派別:其一為以日本為首的中國崛起論,其二為中國經濟會在新的經濟秩序下走向崩潰。

國際上熱鬧非凡,國內知名企業家也沒有閒著,紛紛發表看法對未來進行預測。最有名氣的當屬已經成為國內房地產開發領域領軍人物萬科集團的王石,他預言2001年後房價整體將會下跌15%,這個預言在後面近20年時間裡證明很無厘頭。

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朝著任何專家設計的路線去走,好像中國經濟天生就是來教訓各路神仙的,無論國內外童叟無欺公平對待。2015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數據),次年中國房價平均值已經比王石預測的時候漲了起碼十倍。

差不多20年後的今天,我們去梳理過去的經濟脈絡,試圖去尋找那條經濟發展的路徑。站在歷史的角度,解讀那些偶然中的必然。中國是怎麼富的?中國的房價為什麼會有這麼大漲幅?我們的經濟會如何走?以下圍繞這三個問題來闡述。

1、 世界工廠帶來了多少財富

2001年前後,日本通產省的一個報告提到,中國已經成為頗具規模的"世界工廠"。這份報告指出,在彩電、洗衣機、空調冰箱等領域,中國製造在世界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一。幾年後,中國製造在很多領域成為了世界排名第一。究其原因改革開放後,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從承接落後產能做起逐步升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從代工做起,成長為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這些發展都為中國的外貿順差做了很大的貢獻,對外貿易的盈餘也一直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首。

我們從中國外匯儲備軌跡可以看出,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外匯頭寸呈斜率45度上升。偉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不可一世的經濟成就,最頂峰時期的4萬億美元就是我們的成績單。

我們可以從結婚三大件來看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70年代結婚的三大件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到了80年代三大件是冰箱、彩電、洗衣機;到了90年代三大件為空調、彩電、錄像機;21世紀後則是車子、房子、票子。

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間接催高了房價,但這不是主要原因。

2、 房價是上漲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我的大學生活是在廣州一個叫三元里的地方,2003年的時候這周邊的房價保持在3000/平,這個價格已經溫和震盪了幾年。這時候萬科的王石預測,中國房價平均要下跌15%已經過去了2年。

我的大學同學阿生是個潮汕人,他父親白手起家在廣州擁有了不俗財富。一個商界成功人士,把自己的閒暇資金都換成了房子,當時在白雲區某樓盤均價不到3000購買了大約7套房產。這個舉動引起了我同學的不滿,在阿生眼中以錢生錢才是正道,買那麼多房子放著是很不明智的選擇。當然這些想法都是同學之間喝酒的埋怨,大學時代紙上談兵是我們的專長,因為我們覺得對社會和經濟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十幾年後,大學同學聚會,再次提起當時的話題。阿生對父親當年舉動佩服的難以言喻,因為那個小區的均價已經達到了2萬。

這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其中暗含著什麼經濟原理呢?我的答案是貨幣供給,我們的貨幣構成中有個欄目叫外匯占款。這裡面的真實邏輯是,每當國家順差一美元外匯,等於向國內按照等價匯率投放等值人民幣。假定某年貿易順差為10億美元,當時的匯率為1:8,那麼市場的流動性就會增加80億人民幣在市場流通。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匯儲備的增加必然帶來基礎貨幣外匯占款的增加。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物價是船貨幣供給是水,他們的關係是水漲船高。

另外一個因素是槓桿買房,利用槓桿的力量,撬動了房價的上漲。我們可以看一下M2資金這一段時間的增幅,通過信貸資金的供給合力推高了房價。而粗狂的發展模式帶來經濟騰飛也伴隨著環境的污染,這一階段產業升級就會迫在眉睫。金山銀山還是青山綠水的選擇就成了迫在眉睫。

3、 產業升級帶來的經濟陣痛

產業升級的趨勢

產業轉移在亞洲經歷了3個階段,主要標誌是日本經濟騰飛、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外資帶來了經濟活力,同時也間接推高了當地物價上漲。以上經濟體都發生了土地價格大幅增長帶來的固定資產價格泡沫,無論是92年的日本還是90年代末的亞洲四小龍。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一般都會以產業轉移而落幕。

92年當日本發生了股災之後,房價的大幅下跌接踵而至。

90年代末,這一情況在亞洲四小龍再次上演。我們熟悉的香港明星鍾鎮濤在這次泡沫中破產,之後10幾年辛苦勞作擺脫了陰影。

2008年的經濟周期,我們以投資應對,避免了這次危機波及,但是也催高了固定資產泡沫。

高能耗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隨著各種成本的提高難以為繼,而高能耗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負重前行。此時的中國經濟再次面臨挑戰,一方面高槓桿的債務風險;另一方面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前幾年的去槓桿就是對沖債務風險,而產業升級應對落後產能的轉移,忍耐了這一階段我們的經濟會再次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最好的解讀就是,我們要青山綠水,房地產堅持房住不炒!

下一個經濟增長點最大機率來自於中國龐大市場的消費潛力,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巨大市場機會。

中國的經濟一直在眾多懷疑聲中砥礪前行,其中不乏經濟學家知名企業家等等。這裡面其中有一個華裔律師出版了一本書《中國即將崩潰》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強大會威脅其他經濟體。多年後的事實證明,那些看空者的言論都沒有實現。中國的經濟仍按照自己的軌跡曲折前行,英國《金融時報》曾經闡述,20世紀90年代後幾乎每隔幾年中外經濟學家都不得不換套思路來描述中國經濟發生的各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