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點」
9.10-9.17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在2022年4月的瑞典薩博公司第一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這家瑞典防務巨頭的總裁兼CEO米卡爾·詹森(Micael Johansson)對媒體表示,瑞典加入北約將為薩博打開新的市場:
加入北約對瑞典來說純粹是一個政治決定,(對薩博來說)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即便這意味著瑞典的防務採購將競爭更為激烈,但我們或許可以在北約內開展更多的合作,打開更多的市場。
隨著瑞典加入北約,薩博表示將會有更多機會向北約成員國「推銷」,獲得更多加入北約武器裝備研究計劃的機會。
薩博的機會多了?
7月下旬,薩博公布了第二季財報,業績確實亮眼:
- 二季度訂單量增長了76%,過去半年裡的訂單量增長了62%,如此強勁的訂單量增長將最終轉化為明年薩博公司的業績收入。
- 二季度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達到7.38億瑞典克朗,營業利潤率為7.3%。
薩博的第一大股東(Investor AB和Wallenberg Investments AB)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家族財團、瑞典顯赫的瓦倫堡家族(Wallenberg family),而該家族的投資名單中還包括了愛立信、阿斯利康、納斯達克、斯堪的納維亞航空、ABB等知名公司。
穩健的業績增長離不開大環境帶來的機會:
俄烏衝突、歐洲多國漲軍費、忙擴軍,以及瑞典和芬蘭決定加入北約。這些都利好這家瑞典綜合性防務企業——今年2月底俄烏衝突乍起時,薩博的股價就一路飄紅,一季度里國際市場的訂單量更增加了78%。
在二季度,薩博公司又收到了瑞典空軍的2架「全球眼」預警機訂單、「鷹獅」C/D戰鬥機的升級合同,瑞典軍隊和國際客戶的幾份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的訂單,為瑞典海軍第一艘A26常規潛艇鋪設了龍骨,向波音交付了工程和製造開發(EMD)階段的最後一個T-7A後機身。
同時,薩博還正在採取措施來增加未來的產能,與供應商、合作夥伴密切合作來確保供應鏈穩定。
只是,這般如火如荼的生產場景與CEO詹森所言加入北約後「更多的市場」,似乎都不屬於薩博公司的拳頭航空產品:JAS-39「鷹獅」戰鬥機。
8年沒有新訂單的「鷹獅」
8月底,薩博CEO詹森在媒體會上表示,他對「鷹獅」戰鬥機最近的銷售不佳感到「極度沮喪」,並表示問題並不在飛機質量上,而是在政治領域。
可以說這非常令人沮喪。這與我們開發和製造的產品無關。如果這是一個不考慮安全、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完全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會在確保『鷹獅』的銷售方面做得更好。
這番話雖然隱晦但不難領會。薩博CEO又補充道:
在許多國家,美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我們想在市場上對付他們並不容易,這就是政治。
這挑明了「鷹獅」滯銷的原因。
自從2013年底,中標巴西空軍的採購後,「鷹獅」在國際市場上便一直毫無突破。這款多用途戰鬥機一直難以達到詹森的前任為其制定的出口預期。
薩博公司對瑞典政府沒有更好地支持「鷹獅」的出口有些微詞。
- 在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伐克等多國的多場「勝算頗大」(用戶國的需求與「鷹獅」的性能特點頗為切合)的戰機競標中,這款單發的「歐洲鴨翼」屢屢敗給 美國F-16 Block70和法國的二手達索「陣風」 。
- 更讓瑞典人「痛心」的還有租賃「鷹獅」C/D戰鬥機的捷克。雖然瑞典慷慨地表示在2027年租期結束後幾乎可以將戰機免費贈予捷克,但捷克還是不為所動,依然計劃尋購有 隱身技術加持的F-35 。
- 而在丹麥、加拿大、芬蘭、瑞士、波蘭、挪威和荷蘭等國的戰鬥機競標中,「薩博」戰鬥機無一例外全部敗給了 F-35 。
捷克表示,只有最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才能滿足未來戰場上的任務要求,即便瑞典白給「鷹獅」也不愛。
這也難怪,簡氏防務等媒體一針見血地評論道,瑞典的「鷹獅」戰鬥機已經被排除在國際軍機貿易市場之外了。
「鷹獅」怎麼就不香了?
雖然薩博CEO將「鷹獅」的滯銷主要歸咎於政治因素,但客觀來說,其性能屬性、定位特點等也確實存在弱點。
雖然最新的「鷹獅」E/F已經升級換上了F414渦扇發動機,用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且於近日成功試射「流星」空空飛彈,展現出新質超視距空戰能力,算是補足了「鷹獅」在性能上的最後的一塊短板,再也不會被買家借題發揮了,但在性能升級的同時,其一些先天優勢也正在日漸消弭。
「流星」空空飛彈是歐洲多國合作的項目,瑞典薩博也是參與方之一。最新的「鷹獅」E最多可同時掛載7枚「流星」(此前的「鷹獅」C只能攜帶4枚)。
薩博對於「鷹獅」可謂是竭盡所能,除了積極參與諸多國家的戰鬥機選型競標外,還很為用戶考慮,針對巴西、印度等國的具體需求,甚至推出過艦載化方案。
「鷹獅」被稱為最具成本效益的西方戰鬥機:
作為輕型戰鬥機,不僅有更低的採購價格,還有尚佳的維護性、可靠性和高出動率,同時運營成本也相當低。據悉,「鷹獅」的全壽命成本不到F-35的三分之一,是中小國家可負擔得起的機型。
但今時不同以往,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換裝F-35,退下的二手F-16戰鬥機也正在國際軍機市場上低價傾銷(甚至是免費贈送,只用花一些錢進行升級改進),因此在採購價格上,「鷹獅」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根據自身需求打造的「鷹獅」,的確在維護使用上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比如可以在一小時內更換髮動機、具備「熱加油」能力、一個標準20英尺的貨櫃即可塞下支持2架「鷹獅」兩周任務所需的後勤保障支持設備等。
韓國製造的T-50教練機/FA-50之所以能夠迅速開拓國際市場,在戰機本身之外,還與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廠商KAI快速交付的產能、靈活多樣的付款方式、貸款融資支持等一整套支持方案有關。
更何況,曾經屬於「鷹獅」這款輕型戰鬥機的一些市場正在被韓國T-50教練機/FA-50等後來者所搶食。
按照「韓式攢機」風格打造的T-50教練機/FA-50多用途戰鬥機,同樣在成本效益上精打細算,而且生產規模更大,交付速度更快……而僅憑交付迅速,就已經小勝一貫以緩慢交付而「知名」的「鷹獅」。
譬如,2014年巴西下單「鷹獅」E/F,直至2022年3月底,前兩架批量生產的「鷹獅」E戰鬥機才運抵巴西納韋甘特斯港。
在巴西空軍宣布「鷹獅」中標後的第二年,有關此次採購的幾項腐敗指控便陸續浮出水面。這其中就包括巴西前任總統盧拉的在交易中發揮「影響力」,他的兒子通過諮詢公司「代領」了260萬巴西雷亞爾等。另外,其他幾國的「鷹獅」採購也被爆出有類似醜聞。
美國客戶和美國工廠
不過,在薩博CEO為「鷹獅」的銷售憂心忡忡時,薩博公司在今年8月底獲得了波音公司T-7A「紅鷹」(Red Hawk)高級教練機的後機身生產合同,合同金額為7120萬美元(約合7.5億瑞典克朗)。
此前的5月初,薩博已向波音交付了T-7A「紅鷹」高級教練機工程、製造和開發(EMD)階段最後一個後機身,該後機身由薩博位於本土瑞典林雪平(Linköping)的工廠生產。
而從8月簽訂的新訂單開始,T-7A後機身將轉到薩博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工廠進行生產。
2021年10月13日,薩博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斐特(West Lafayette)的新工廠啟用。
對薩博來說,此舉將大幅縮短後機身大部件的運輸時間和降低運輸成本,加強與波音在T-7A量產上的協同合作。
對美國來說,則能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預計到2027年該工廠將僱傭多達300名員工,包括裝配工、工程師、系統管理員等。此外,由於西拉斐特工廠位於美國知名學府普渡大學附近的,將為該大學帶來實習、就業機會,以及產學研上的合作。薩博已表示將與普渡大學在傳感器系統、人工智慧、先進和增材製造等領域展開科研合作。
未來T-7A的後機身將在薩博的印第安納州西拉斐特工廠下線,然後被轉運到波音的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工廠,在那裡與前機身對接,然後安裝機翼、尾翼和尾翼組件,最終完成全機總裝工作。
波音-薩博的T-7A高級教練機被美國空軍命名為「紅鷹」,這是為了紀念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一批非洲裔戰鬥飛行員(「塔斯基吉飛行員」)。二戰期間,他們曾在地中海和南歐戰區駕駛著機尾紅色塗裝的P-40、P-51、P-47戰鬥機執行轟炸機護航等任務。
早讀 | 美軍百歲黑人飛行員去世,他沒有等到那一天……
將每一盎司傳統融入」紅鷹」
就新一代高級教練機的開發,波音與薩博在2013年底就簽訂了聯合開發協議,隨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兩家老牌軍機廠商完成了共同設計、開發和建造。尤其是,在三年內就完成了從概念設計到原型機的首飛。
雙方曾自豪地表示,這一合作向外界展現了數字工程和先進位造技術給這款教練機的開發所帶來的徹底變革。
一個細節是:
薩博製造的後機身漂洋過海而來,在不到30分鐘內就能夠與波音製造的前機身完成對接,比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的飛機裝配環節快了80%。
根據薩博官網的公告,薩博和波音聯合設計和開發的這款「全新的飛機」代表了創新設計的一項大膽嘗試,它代表了如何設計和製造下一代飛機的新規範。圖中黃色後機身段為薩博分工負責的部分。
提到波音作為戰鬥機廠商的底蘊,今日波音位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工廠曾是昔日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生產戰鬥機的「大本營」,畢竟合併麥道前,波音的主業還是民用客機和戰略轟炸機。
1997年後 ,「新波音」的X-32項目敗給了洛馬的X-35,而空軍的「新機」F-15EX和海軍「新機」「超級大黃蜂」BlockⅢ本質上都算「老樹新花」。
從底蘊來說,今日的波音在高級教練機這類輕型機開發上的經驗和積累,著實難言豐富。
因此,波音在T-X高級教練機項目上選擇與薩博「牽手」便在情理之中了。
正如薩博在官網公告中所言,已將自己60多年的戰鬥機開發經驗和技術(特別是單發機型)、「每一盎司的傳統」都融入到T-7A之中。
國際合作開闢的新領域
在T-7A這個跨國項目中,上千名薩博員工通過與波音的合作,深度參與了設計、開發、生產、支持、銷售和營銷等全流程。
從一開始,薩博就在一次飛躍中邁出了三大步:加入波音的獨特團隊,開發全新的最先進產品,並與新用戶美國空軍一起進入了高級教練機這一領域。
在合作的視角之外,由於美國空軍一口氣下單350架(波音預期,潛在需求將超2000架),薩博也將「眼界大開」——「鷹獅」戰鬥機在批生產方面,只經歷過年產8至12架的「忙碌」光景,而即將到來的T-7A後機身的產能,則要達到年產60架。
這對薩博而言意味著前所未有的產能爬坡、人員招聘與培訓、供應鏈穩定等多方面的挑戰。
波音也表示,從T-7A獲得的製造經驗, 將幫助他們為空軍打造了F-15EX和依然是個秘密的下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
薩博的下一代戰鬥機在哪裡?
從薩博公司官網對T-7A「紅鷹」的動情宣傳,的確看得出薩博在其身上傾注的心血與希望。但T-7A畢竟不是薩博自己的下一代飛機。
那麼,瑞典薩博的新戰鬥機又在哪裡?
幾年前薩博曾宣布的下一代戰鬥機項目FS 2020名噪一時後轉入沉寂。我們無從猜測是在秘密推進、還是已悄聲廢止?
而在2019年7月宣布加入英國牽頭的「暴風」項目後,薩博也一直處於項目邊緣的游離狀態。
這些混沌不明的狀態,或許因為按照規劃,「鷹獅」還會服役到2042年甚至更久,有充裕的時間來明確其下一代戰鬥機的規劃。
在全球戰鬥機發展史上,瑞典薩博擁有光輝的一頁。圖中背景為首次亮相歐洲航展的我國運20運輸機,從前景飛過的就是薩博的經典機型J-35「雷」。它體現著薩博在「小而美」的戰鬥機上的激進與創新,比如其雙三角翼設計、眼鏡蛇機動能力等。
未來薩博將如何決策,是選擇加入「暴風」項目,抑或在波音宣稱的「下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項目中再續前緣,還是繼續保持獨立,走「小而美」的戰鬥機之路,讓我們靜待時間的答案。
排版:張博蓉
策劃 | 文案: 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首架F-39E「鷹獅」抵達,這是巴西戰鬥機研發走向獨立自主的新突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