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殺姐重溫了一部經典影片。
連綿小雨,潮濕的空氣,觀影的我恍惚中有一種穿越的錯覺……
這是一部文藝電影,本是小眾題材,可喜歡它的人卻很多。
豆瓣上打5星的觀眾已有8萬人。
今天又是這樣的天氣,當時看電影的思緒一涌而來。
殺姐就很想很想說說它。
《午夜巴黎》
2011-06-10(美國)
導演伍迪.艾倫。
代表作有《安妮·霍爾》《漢娜姐妹》等。
和他之前作品不同,《午夜巴黎》在富有想像力的前提下,還多了幾絲浪漫詩意,少了些許犀利瑣碎。
他用穿越的方式為我們打造了一場夢回歐洲的流動盛宴。
帶我們親歷了那個大師輩出的黃金年代。
他把夢賦予在一個叫吉爾的編劇上。
作為一名成功的好萊塢編劇,吉爾開始厭倦這裡聲色犬馬的生活。
在他心裡,一直都是20年代的那個文藝薈萃的浪漫都市巴黎。
他有個白富美未婚妻伊內茲,某天他和伊內茲一家一起來到這座城。
在開場這段,是隨處可見的繁華街頭。
精緻迷人的小巷,賽納河畔左岸的咖啡館,略帶憂傷的薩克斯曲以及賣科爾.波特唱片的姑娘……
在輕柔的樂聲中,在蒙太奇的鏡頭之下。
我們就這樣跟隨著吉爾的視角,領略了巴黎精緻華美的風光。
吉爾徹底迷戀上這一切,徹底愛上了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
而吉爾無疑是導演伍迪.艾倫本人的化身。
伊內茲和母親看上昂貴的家具,吉爾覺得這是浪費奢侈。
卻被丈母娘挖苦般地說句:「便宜沒好貨」。
伊內茲的同學聊起自己的事業,洋洋得意。
還不懂藝術,硬要附庸風雅,假裝文藝。
看,依舊是不動聲色地對上流社會的嘲諷。
只不過這次導演少了些許的焦慮,多了幾分柔情蜜意。
吉爾並不在意女友身邊人的挖苦,相比這些,他更在意是否能融入這座城。
巴黎是所有文藝輝煌燦爛迸發的集成地,不可逆,又令痴迷者企圖複議。
帶著這樣的理想三旬,吉爾執意留下。
伊內茲卻勃然大怒,堅定地認為他是沉溺過去的空想者。
周遭都說吉爾是對身處現實社會不如意後的逃避。
不被女友和太多人理解,所有的激情都頃刻褪去。
某晚從聚會逃出的吉爾深感無法呼吸,他隻身遊蕩在午夜巴黎。
乘上了一座復古老爺車,陰差陽錯穿越到了19世紀20年代的都市裡。
這個世界滿是瘋狂,任由他寫上最愜意的詩句。
他見到了大作家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美國詩人艾略特等人,秒變小迷弟。
他聽到了現場天才音樂家科爾•波特的鋼琴聲,著迷於黑人歌唱家約瑟芬.貝克優雅的舞技。
站在莫奈的花園裡,他更是不忍離去。
就像是一道光照來,他洞悉塵土的燦爛,聽曠野的風聲,聞到泥土的清香。
在這裡感受著過去,他幾近哭泣。
他被文豪的文字吸引,讚嘆於畫家和音樂家的才華。
懊惱自己生不逢時,可悲可氣。
好在海明威還算欣賞自己,答應帶他去見文藝界大佬斯坦因。
就這樣,他帶著自己的意識,徘徊在夢想與現實的小醒間。
痴迷留戀那個不再復甦的世界,為它而狂野。
尋找夢中的浮世繪,他感覺伸手就能觸碰到文藝的脈絡。
回到現實中,他將這一切告訴未婚妻,得到的卻是更大鄙夷。
淅淅瀝瀝的小雨,她與他的心愈發遙不可及。
午夜的鐘聲再次敲響,古董車停在街邊,吉爾終於如意。
見到了畢卡索,也見到了畢卡索的美艷情人阿德里亞娜。
他們相見恨晚,並輾轉於巴黎各個場所里談天說地。
他愛巴黎的黃金時代,她卻更青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個巴黎。
漸漸地,他愛上了這個充滿魅力的女人。
驚喜的是,吉爾還遇到了超現實主義三人組:
著名畫家達利、西班牙名導布努埃爾和美國名攝影藝術家曼雷。
他訴說自己的疑惑,因為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而憂慮。
一個男人愛上了另一個時代的女人。
曼雷說看到了一張照片。
布努埃爾覺得自己看到了一部電影。
達利則認為自己看到了一頭犀牛。
而吉爾則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棘手的問題。
就這樣三番五次地穿越,他愈發沉迷。
透過沉沉霧靄觀望,看著藍天生出星斗,明窗露出燈光,月亮灑下皎潔月光。
他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心馳神往。
每個人對黃金年代的定義各有不同。
某天再次回到現實,他走進一家舊商店,音響中傳出來的是科爾•波特的音樂。
他駐足聆聽,看到女店員愜意的微笑。
志同道合的兩個人相談甚歡。
沉溺的過往,迷人的微笑,刺穿了他無人理解的孤寂。
夜晚,他再次來到斯坦因的家,自己寫的小說被提了建議。
原來作家的職責是不能屈服於絕望,是幫讀者在空虛的生活中找到解藥。
他茅塞頓開,興奮地找到阿德里亞娜,和她一起穿越到了她心心念念的那個年代。
他們見到了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印象派畫家高更和雕塑家兼畫家德加。
阿德里亞娜對如今穿越到的年代興奮不已。
而藝術家們則更想回到文藝復興時期。
她執意留下不肯離開,他醒悟決定回到現實里來。
在得知未婚妻劈腿行為,吉爾果斷選擇放手離開。
他行走在午夜的巴黎,任回憶襲來。
空靈,無聲,華美,孤獨,氛圍無可挑剔,只是尋不回現實里愛的氣息。
她忽然出現。
就是那個和他同樣喜愛科爾•波特音樂的女店員。
又下起了雨,他邀約她漫步在雨里。
她欣然答應。
兩個人的背影消失在這午夜巴黎中,一場巴黎愛情故事又將繼續。
伍迪·艾倫穿越了70年的時光長廊,帶領觀眾開啟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朝聖之旅。
電影借著吉爾看似瘋狂的穿越之旅。
展現了法國巴黎黃金時代的文學、藝術與愛情。
導演用他私人化的鏡頭影像,為我們呈現了堪比世界藝術史匹配的巴黎之都。
不同於往日作品中瑣碎荒謬的挖苦與批判。
本片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氣質讓作品更像是一封寫給巴黎的私人情書。
只是麻醉逃避過後,最終都要醒來。
電影里紛至杳來的藝術元素,伍迪.艾倫選擇用煙火氣的講述口吻,將故事重回生活化。
即使再艱澀的哲理,也變得容易咀嚼起來。
咽下去後變成清醒之味,那才是某種你不願品嘗的真實。
比如愛情。
有些人總是願與那個才華橫溢的人牽手相愛。
最後卻無法忍受對方的懷舊與怪異,用劈腿背叛的戲碼來上演著一出出都市裡的分離大戲。
一生不信愛情的伍迪艾倫,用自己獨有的幽默調侃著一直以來的悲觀。
他用最荒謬的情節表達著我們熟悉的世界。
接近真實,抵達真實。
可以說,他一生都在拍同一個類似題材的作品。
卻拍出了其中的箇中滋味,拍出了每個人的柔軟與懦弱。
當被現實所困,每個人都想逃離,去到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可是一覺醒來,還是要面對現實。
無解,於是我們在跌在世界的枯縫裡相愛。
然後一個個相似的故事在反覆輪迴般地上演。
最終散發出迷人的氣息,讓人相聚又分離,離開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