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9元起,聯想首款AI手機moto X50 Ultra正式發布!

2024-05-16   雷科技

聊到筆記本電腦,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是哪幾個?

我想大部分人,一定會想到聯想、華碩、惠普、戴爾等四個品牌,畢竟這幾家廠商一度被稱為是筆記本電腦界的四大金剛,他們一度占據了8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市場。

但是要說AI PC,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是哪個呢?

聯想,這個從去年便開始不斷強調「AI PC」的廠商,成為了這個概念最好的代名詞。

(圖源:聯想)

2024年5月16日19:30,聯想在北京總部舉行了「聯想AI PC & AI 手機發售體驗會」,聯想AI PC元啟系列筆記本電腦及聯想moto AI手機在本次體驗會上悉數亮相,雷科技也受邀參與了這次展會。藉此機會,為各位讀者帶來了第一手熱門新品的信息。

moto X50 Ultra:要性能,也要AI

要說moto手機近年來有什麼突出的產品特徵,那麼「簡約」、「多彩」應該是其中不能忽視的關鍵。

moto X50 Ultra的設計也是如此,相機模組有點像OPPO Find X5上那種不可思議曲面,沒有什麼花里胡哨的模組設計,簡約、直白,放在今天的手機市場甚至有些突出。

(圖源:聯想)

不過設計「簡約」,配色可不單調。

moto X50 Ultra共有三種後蓋,黑中帶綠的「遠黛綠」,有種不錯的商務低調感;「PANTONE柔和桃流行色」,則更加柔和多彩,給人以一種小清新的觀感。

至於最後一種,還記得10年前,摩托羅拉曾經發布過一款名為moto X的旗艦手機嗎?該機可選用胡桃木材質後蓋,那是摩托首次將木材帶到了手機上,時至今日依然為很多摩粉所念念不忘。

(圖源:聯想)

而這次moto X50 Ultra,也把實木後蓋帶了回來。

隆重為你介紹「香柏木」,這是一塊天然環保的實木質感後蓋,與影像模組一體成型,搭配上現今少有的弧形金屬中框,手感可謂渾然天成,也算是給這個沉悶的手機市場帶回了一些值得感受的懷舊感。

「潮流小立邊」?哥們真不熟!

翻到正面,主打一手穩紮穩打,常規的窄邊框雙曲面設計,一塊6.7英寸的OLED螢幕,解析度達到了2712*1220,即國內常說的1.5K水平,144Hz刷新率,最高360Hz採樣率。

(圖源:聯想)

LTPS背板,支持類DC調光,護眼效果理論上應該不差,值得期待一波。

接下來,聊聊影像部分。

(圖源:聯想)

moto X50 Ultra採用了一顆1/1.3英寸 OV50H傳感器,50MP,f/1.6光圈,支持全向PDAF和OIS光學防抖,算是一款很標準的旗艦主攝,大夥對於這顆鏡頭的素質大致都清楚吧。

兩顆副攝,不僅有一顆50MP 122°超廣角鏡頭,更重要的有一顆64MP OV64B潛望長焦,1/2英寸,最高支持三倍光學變焦,不少標準款旗艦甚至還用不上這顆傳感器。

放在這個定位,這影像屬於是沒啥槽點了。

(圖源:聯想)

接著是性能配置。

說到這個,大家應該記得,往年新發布的驍龍旗艦晶片,首批基本都會帶著聯想/摩托羅拉一起玩吧,就算是在別家廠商提前預熱首發的情況下,摩托羅拉往往也能搶占先機,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今年有些不同,首批倒還是首批,但這搭載的處理器卻變成了驍龍8s Gen3

儘管也是高通旗艦芯,但是驍龍8s Gen3的定位無疑是在驍龍8 Gen3之下的,最多也就能說和驍龍8 Gen2的性能相差不大,也就是說在極限性能上相較於Moto X40其實提升並不算顯著。

(圖源:聯想)

不過按照官方說法,驍龍8s Gen3在AI算力上對比驍龍8 Gen2是有明顯提升的。

而這,也為moto今天宣布的AI功能打了個底。

其他配置方面,電池容量從前代的4600mAh略微下降至4500mAh,15W無線充電升級為50W無線充電,而且125W快充得以保留,回血速度依然是旗艦手機里的第一梯隊產品。

哦對了,IP68、USB 3.1還是有的,也算是moto傳統藝能了。

(圖源:聯想)

價格方面,moto X50 Ultra最高可選16+1TB的配置,起步價為3999元(12+256GB),4299元(12+512GB),4699元(16+1TB),首發可享12期免息權益,還有24個月質保無憂權益,即日起開啟預售。

此前有所預熱的moto buds系列,也在本次發布會上閃亮登場,其中標準款moto buds是目前兼容性最好的TWS耳機之一,而moto buds+則是首款和Bose聯合調音的TWS耳機,最高可以實現50db的降噪深度,更有潘通多彩限定色的加持。

(圖源:聯想)

價格方面,moto buds定價299元,moto buds+定價599元,同樣是即日起開啟預售。

聯想AI PC旗艦:「AI元啟」時代來了

新品AI手機的介紹,在這裡暫且告一段落。

除了全新登場的Moto X50 Ultra之外,此前聯想在2024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發布的首批10餘款真正意義上的AI PC,也在今天的體驗會中得以悉數亮相,並宣布將於5月20日全網發售。

其中,定位最高的聯想Yoga Book 9i AI元啟是一款獨特的雙屏翻轉AI PC,搭載超感雙屏(2*OLED高分屏)、支持雙觸控雙手寫,百變形態加上全新AI能力,力求為用戶帶來無窮的想像力。

該機目前只有酷睿Ultra7 32G+1T版本,預約尊享價17999元。

(圖源:聯想)

除了Yoga Book 9i,聯想旗下的YOGA Pro 16s也迎來了「AI元啟」的更新,和2023款的前輩相比,新品升級酷睿Ultra 9處理器,引入了「聯想小天」個人智能體,主打更智慧的AI體驗。

該機酷睿Ultra9 4060 32G+1T版本,預約尊享價13999元;Ultra 9 4070 64G+1T版本,預約尊享價17999元。

(圖源:聯想)

聯想YOGA Air 14 AI 元啟可選酷睿Ultra 5 125H或酷睿Ultra 7 155H處理器,配備2.8K 120Hz OLED螢幕,硬體上的變化其實不大,主要的升級也都在內置的AI功能這一方面。

該機酷睿Ultra7 32+1T版本,預約尊享價8499元;酷睿Ultra5 32+1T版本,預約尊享價7499。

(圖源:聯想)

最後是拯救者Y9000X AI元啟,相比此前上市的Y9000X,這款產品在原本14代酷睿i9+RTX40系顯卡的硬體基礎上,新增聯想小天AI助手和五年無憂全保服務,基本上是同樣的設計思路。

該機酷睿i9-14900 4070 32+1T版本,預約尊享價15499元;酷睿i9-14900406032+1T版本,預約尊享價14499元。

(圖源:聯想)

臨近618,聯想還準備了一系列專屬福利,分別是適用於AI應用的20000能力值,購買YOGA Air AI元啟版的用戶,還有一年尊享權益;此外,提前預約的先鋒用戶,還能享受小天大模型一年免費的福利。

來,擁抱AI吧

總結一下,我來聊聊自己對聯想今年AI新品的看法。

毋庸置疑的是,相較於前代產品,moto X50 Ultra的定位是有所不同的,這一點從搭載的處理器上就能看出。但是拋開這點來看,這款產品依然是一款非常全面、短板極少的旗艦產品,其外圍周邊和同核心配置的產品完全不在一個level,首發定價又很合理,如果能夠習慣類原生系統的體驗,可以說是妥妥的新一代真香機。

當然了,對於這款產品來說,更值得關注的是「AI手機」這個標識。

在這個大模型迸發的年頭,致力於給自己的產品打上AI標籤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了,如今三星、華為、小米、vivo、OPPO等手機廠商都已發布了自研大模型的最新產品,就連蘋果也在被傳年投入十億美元研發大模型。

(圖源:聯想)

但同樣重視AI,各家端出來的成品卻是千奇百怪的,其中既有像小米、OPPO、vivo這樣早早開始部署端側大模型並將AI功能融入系統之中的廠商,卻也存在著「模型要自己找,功能後續更新」的廠商。

在我看來,聯想是有真正做好AI終端的前提條件的。

第一個關鍵在於「聯想」,作為行業內率先押注AIPC與AI伺服器的龍頭企業,聯想目前在AIPC的發展上處於領先地位,不僅搶先上線了自研端側大模型,還實裝了包括AI視頻會議、AI摳圖、文生圖在內的多種AI能力,有著相當不錯的技術基底。

在今天的展會上,主講人特地對業內首款自研個人智能體——聯想小天進行了全面的演示,這款基於本地大模型的AI助理 ,可以在保證用戶個人資料隱私的前提下,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和意圖,完成內容的檢索、總結、梳理等工作,幫助用戶建立個人知識庫。

對,聯想電腦和moto手機都可以用。

(圖源:聯想)

第二個關鍵在於「互聯」,聯想旗下擁有著數量不菲的各品類設備,正好可以構建起從手機、平板、PC乃至AIoT的互聯架構,將所有的應用程式簡化為指令,通過手勢、體態、語音等全新的交互模式進行快捷的調用,讓AI發揮出理想中的效果。

有趣的是,在moto X50 Ultra發布後,聯想成為了消費電子行業中率先發布最領先和最全面的消費電子產品組合的廠商。不同類型的產品可以為不同細分領域的用戶提供最強的AI能力,滿足不同場景的需要,從普通人,到設計師、開發者、內容創作者等等。

正如雷科技此前在《AI終端進入下半場,聯想AI 打頭陣》一文中所述的那樣,對聯想而言,「AI終端大爆發」才是他們最希望見到的局面。

隨著AI技術逐漸走下雲端,作為載體的AI終端必然會從冰冷的工具嬗變為有溫度的「夥伴」。不管是AI PC、AI平板,還是AI手機、AIoT,這些智能終端在混合式人工智慧加持下,將變得更懂用戶。

可以預見的是,圍繞AI終端延伸開去的一系列相關業務,勢必會將成為聯想的業務重點。在理想的狀態下,圍繞AI終端的上下游生態聯想有望形成商業閉環,甚至出現「雪球效應」——硬體、應用、服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而AI本身終將真正地成為聯想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