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三大怪:炮彈不要錢,「地塊」爭奪戰,每天推進80米

2022-06-27     佐羅軍事

原標題:俄烏戰場三大怪:炮彈不要錢,「地塊」爭奪戰,每天推進80米

俄烏戰場三大怪:炮彈不要錢,「地塊」爭奪戰,每天推進80米

據環球網報道,在5月26日,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宣布俄軍與盧甘斯克武裝已徹底控制了北頓涅茨克市。烏克蘭內務部部長顧問格拉先科26日也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北頓涅茨克市已經完全在俄軍控制下。

這意味著俄軍在頓巴斯戰役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是繼馬里烏波爾以後的最大勝利,烏克蘭東部戰場局勢由此有了明顯變化。

烏軍把這次行動叫做「戰術性撤退」。在6月25日,有烏克蘭士兵拍攝到影像,烏軍乘坐BTR-80輪式裝甲輸送車通過大橋撤離北頓涅茨克市區的情景。

這座橋叫列寧橋(%u41B%u435%u43D%u438%u43D%u441%u43A%u438%u439 %u43C%u43E%u441%u442),是利西昌斯克和北頓涅茨克之間唯一的陸路聯繫,其他三座大橋均被俄軍炸塌。列寧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烏克蘭方面叫「頓索季夫大橋」。

此前俄軍的炮擊破壞了這座大橋,但沒有炸斷,為了安全起見平時只能步行或通過輕型小汽車。現在烏軍慌忙撤退也顧不上了,14噸的裝甲車也開了過去,還好橋沒塌。

英國國防部在6月25日表示,據軍事情報部門的判斷,從6月19日以來的6天時間,俄軍極有可能向利西昌斯克西南部的戰場推進了5公里以上。

俄軍推進5公里的戰績,主要是利用側翼打擊和沿河岸穿插,打了烏軍一個措手不及,包圍了利西昌斯克西南部左洛托耶和戈爾斯科耶。從而從側後方威脅到整個北頓雙城的戰局,使得烏軍十分被動。

俄軍在5天時間裡推進的縱深達到了5公里,平均每天1公里,這非常驚人嗎,以至於英國人需要特意公布一下。為啥呢?

因為,從4月下旬頓巴斯戰役正式開打以來的兩個月時間裡,俄軍向前推進的平均距離也就是5公里,平均每天向前推進83米。

烏克蘭方面發布了目前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和頓巴斯的最新集結地圖。可見俄軍把三分之二的部隊集中於頓巴斯戰線。烏方認為俄軍在東部和南部前線集結了大約100個營級戰術群(BTG),其中以頓巴斯前線的部隊密度最高,在300公里的戰線上部署了54個BTG,平均每5.6公里就部署一個BTG,相當於齊頭並進了。

目前俄軍改變了編制思想,正向營級戰術群(BTG)補充戰鬥步兵。在以前,營級戰術群(BTG)大約有800名官兵,但步兵很少,只有大約200名,主要是一個坦克連和三個摩托化步兵連,10輛坦克和30輛步兵戰車。此外是大量的火炮。經過三個多月的戰鬥,很多BTG有減員,尤其是步兵減員較多。

新的營級戰術群(BTG)增加(或補充)了步兵數量,俄軍力圖為每個BTG補充70~100名步兵,也就是一個摩步連。這樣可以加強BTG穩定戰鬥的能力。

俄軍目前的戰術是步兵在前沿,後面使用炮兵猛轟,BTG看上去火力強大,但很怕來自側翼的打擊,烏軍如果能從側翼打擊,或者繞過前沿的步兵,穿插到後方,就能嚴重打擊俄軍的炮兵力量。

只是目前俄軍在頓巴斯形成了呆板的綿延的銜接嚴整的戰線,烏軍沒有機會實施側翼打擊和穿插進攻。俄軍也是看到了這樣的危險,因此要給BTG增加步兵數量,形成對炮兵的保護。

長官:你們推進到什麼位置了?

連長:報告,我們距離利西昌斯克西南還有2個「地塊」。

在頓巴斯戰役中,俄烏雙方的軍隊在描述距離時,經常使用「地塊」,這個詞。 這是個在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大平原上經常用到的詞彙,用來大概描述距離,以耕地的護田林帶的間距作為距離單位。一個「地塊」的寬度大約500米~1公里。 這事還來自史達林的功勞,在1949~1953年,以及後來直到1985年,蘇聯實施過一項 「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劃」,這是二戰後第一個、世界第二個超級生態工程。

規劃在烏克蘭和南俄的廣闊平原上修建總長5320公里的大型國家防護林帶,營造各種防護林570萬公頃。這項工程一直實施到1985年,蘇聯實際營造國家防護林帶1.15萬公里,營造防護林550萬公頃,保護了4000萬公頃的農田和360個牧場。這大約相當於烏克蘭的耕地面積總和。

例如在北頓內茨的兩岸及分水嶺上,就營造有大型防護林帶,每條大林帶由6~8條小林帶組成,每一條小林帶寬度30~50米,間隔幾百米,或者1~2公里。

俄軍和烏軍在野戰時,坦克大炮和裝甲車輛通常不會暴露在曠野里,而是隱藏在防護林帶裡面,因此俄烏雙方的炮兵經常對防護林帶猛烈開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6b1b4c82f0945b2574a69cbe706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