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毒雞湯堪比毒藥,看起來道理滿滿,飲下去就是「砒霜」,家長們如果信了這些毒雞湯,對孩子教育則是有害無益。
一起來看看這三碗育兒「毒雞湯」,你喝了多久?
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
這句話乍一聽好似十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卻經不起推敲:
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那如果孩子喜歡的事情並不是什麼好事呢?
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那孩子不喜歡卻正確的事情又應該怎麼辦呢?
比如學習,孩子不喜歡,難道就可以放棄了嗎?顯然不可以。如果在學習上對孩子放任自由,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責。
況且對於孩子而言,喜歡、興趣、愛好,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就如王迅在綜藝《嚮往的生活》中曾經懊惱感嘆過的一樣: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喜歡只是為你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但是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就看你能堅持多久。
而不喜歡往往則是為自己的放棄、懶惰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世界上能讓孩子真正喜歡,並且能夠長久堅持下去的事情太少。這就需要父母適當的去「逼」孩子一把,去完成一些正確但是可能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
節目中Angelababy曾問劉憲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在我十一二歲之前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從那之後,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聽到這樣的回答,Angelababy不僅感慨:為什麼當初沒有人逼我一把?
弱者才談喜歡,強者只論堅持。
和孩子做朋友
綜藝《一年級》有一期節目中,一個女孩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兩天沒去學校上課,也沒請假。
擔任老師的佟大為覺得應該教育一下女孩,得讓她意識到逃避的可恥,必須要敢於面對挑戰和失敗。
沒想到另一個女孩認為佟大為說話太嚴厲了,只把自己當老師,沒把學生當朋友,他這種人就沒資格做老師!
這把佟大為氣得夠嗆,說:「在學校里,你們就得守學校的規矩,我們首先是師生,其次才是朋友!」
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如此,首先要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分享快樂,而父母和子女是建立在監護和被監護的基礎上,承擔教育。
做朋友,可以只看到孩子的優點;但是做家長必須看到孩子的缺點,並加以指出。
就像前段時間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劉靜,就和喬英子是很好的忘年交,但是劉靜也坦承「做朋友」和「做父母」是不一樣的:
如果家長只和孩子做朋友,那麼誰來承擔教導養育之則?
現在很多家長都覺得要和孩子做朋友,才能與孩子好好溝通。
其實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家長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能夠尊重自己的想法,認真聽聽自己的說法,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個體對待。
在孩子生命中,他會遇到父母、朋友、愛人,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身份與職責,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寄託。我們只需要各司其職就好。
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母們總會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總是想把自己擁有最好的一切都掏出來給孩子。
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做著普通生意的夫婦,盈利微薄,面對讀大學的女兒回家張口索要最新款的蘋果手機時,卻硬生生從口袋裡掏出辛苦積攢了半年的血汗錢,滿足孩子的要求。
人們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大抵是因為,沒有親身體會過作為父母養育孩子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就不會明白父母的不易。同樣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苦難與不易,又怎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了孩子默默承擔了多少艱辛。不知苦,何來甜?不知生活不易,何來感恩於心?
讓孩子品嘗生活苦難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陝西延安的吳治保有五個孩子,其中四個考入了清華北大。被問到教育孩子的秘訣時,吳治保是這樣說的:「我和愛人都沒什麼文化,教育孩子們用的都是一些土辦法、笨辦法。如果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就領回家跟著我們一起下地幹活,讓他們體會父母沒有文化要受的苦頭。」這是吳治保夫婦對子女教育最簡單樸素的堅持。
吃過生活的苦,孩子才會覺得與之相比學習真的不是太苦,才能明白學習生活中的不順心、困難,頂多就是人生這條道路上的一個「小土丘」,只要咬咬牙就能邁過去。
*圖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