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常見疾病,症狀或會腹痛、食欲不振、或噁心嘔吐等。看似小病,不加以調理或不及時治療,慢慢會發展成胃潰瘍,甚至胃癌。
Q1:體檢時檢測到幽門螺桿菌呈陽性,意思是患上胃病嗎?需要根除治療嗎?
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其中幽門螺桿菌陽性並不代表有胃病,可以肯定的是會損傷胃黏膜引發炎症。
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潰瘍,嚴重誘發萎縮性胃炎,甚至發展為胃癌。因此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根除治療,嚴遵醫囑服藥。
平時飲食注意安全衛生,便後一定要洗手,聚餐時最好分餐或使用公筷,以遠離幽門螺桿菌。
Q2:常說普洱養胃,綠茶消炎殺菌,但慢性胃炎患者可以喝茶嗎?
胃炎患者不管飲用何種茶類,都不宜飲濃茶,或在空腹情況下喝茶,以免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分泌過多。
由於茶葉中含茶鹼,可在飯後適量喝熟茶,如普洱、紅茶。而綠茶的茶鹼成分高,對胃黏膜刺激傷害大,建議少喝以免引起胃部不適。
Q3:都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那意味養大於治,重養就行了?
胃病是慢性病,雖然調整飲食、作息時間等有利於病情恢復,但並非所有胃病調理過程都可只重治或只重養。
若檢查未發現器質性問題,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側重於日常養胃,但潰瘍、瀰漫性炎症、萎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先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再以養胃輔助。
但不宜三餐喝粥養胃,營養狀態不好且品種單一。建議少量多餐,兩餐間適當加餐,少食酸辣刺激、含澱粉高的食品。
胃部消化影響著人體營養吸收,而食無定時、焦慮緊張、飲食衛生均可引發胃病,因此不妨學習國醫大師的養生經。
飲食上要多樣化,蔬菜肉類要均衡,五穀雜糧要常吃,最好一日吃夠20種食品。(包括姜蔥蒜等配料)
其次進食適量不要撐,八九分飽就好啦。少食油炸、高脂食品,愛惜嬌胃從進食開始。
心情愉悅胃也好,少生氣、莫過度焦慮憂愁,心情鬱悶時就邁開腿,運動減壓。
運動跟上了,胃活力也飽滿了,促進胃蠕動,消化更好了,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如果胃部有「脹、痞、燒、痛」不適,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國醫大師的「化濁解毒方」,同樣適用於萎縮性胃炎患者哦~
萎縮性胃炎患者別給自己那麼大精神壓力,要相信我國的中醫學,重視病症並積極配合治療,痊癒之日就在不遠處。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治病,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主升清,胃主下降,若升降不平衡,便會阻於中焦,出現脹感。
發脹有食積性、脾虛性、肝鬱氣滯性,濁毒內淤等多個成因。
若因濁毒內淤導致胃脹,可用化濁解毒消脹方緩解症狀。
化濁解毒消脹方由藿香、佩蘭、厚朴、枳實、炒萊菔子和廣木香六味本草搭配。
藿香、佩蘭有芳香化濁、健脾利濕功效;厚朴理氣,理無形之氣;枳實消食,消有形之氣;廣木香有理氣止痛功效,炒萊菔子理氣消食。
先浸泡藥材2小時,水煎半小時後倒出湯水,再放同量水繼續煎半小時。
兩次煎煮的分量達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用藥、用量請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抓藥服用,不建議自行配藥)
痞症多因脾胃不好、升降失常,致痰濕濁毒淤積中焦,如石頭堵胃的痞塞不通感,悶得慌。
有痞症的胃炎患者,可嘗試散濁解毒消痞方,將淤堵的濁氣和毒氣散解,痞塞就自行消除了。
散濁解毒消痞方由黃連、清半夏、瓜蔞、莪術、白朮五味本草搭配。
黃連、清半夏、瓜蔞是出自《傷寒論》的消泄心湯,主治心下(即胃部)痞滿;莪術破氣消脹、白朮健脾利濕,五味搭配即可健脾胃以扶助正氣,又可破積滿而攻散邪氣。
先浸泡藥材2小時,水煎半小時後倒出湯水,再放同量水繼續煎半小時。
兩次煎煮的分量達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用藥、用量請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抓藥服用,不建議自行配藥)
中醫講究不通則痛,或有飯前痛、飯後痛,隱痛、脹痛、刺痛、燒灼痛等痛症。
但痛症並不代表萎縮性胃炎的情況惡化,而是與脹滿、痞塞並列萎縮性胃炎症狀。
祛濁解毒止痛方由元胡、白芷、蒲公英、羅勒和砂仁五味本草搭配,適宜需要祛濁毒、止胃痛人群,但陰虛患者不宜使用。
元胡有活血化瘀、止痛功效;白芷芳香、祛風止痛;蒲公英藥食兩用,有清熱解毒功效;羅勒行氣止痛、健胃;砂仁化濕開胃。
(用藥、用量請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抓藥服用,不建議自行配藥)
先浸泡藥材2小時,水煎半小時後倒出湯水,再放同量水繼續煎半小時。
兩次煎煮的分量達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胃炎患者多感覺胸骨後面和心口窩燒灼難耐,如同喝了烈酒,並伴泛酸水。(也有不伴泛酸的情況)
燒心多因體內濕熱濁毒壅盛而感燒灼,或因陰虛內熱而致,尤其甜食、辣食進食後明顯。
清濁解毒潤涼方由生石膏、黃連、兒茶、生地、寒水石五味本草搭配。
生石膏清胃中濕熱,和胃通行;
寒水石善於清胃中燥熱,令胃火下行;
黃連清熱燥濕、解毒;
生地清熱生津養陰,兒茶清熱涼血。
(用藥、用量請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抓藥服用,不建議自行配藥)
先浸泡藥材2小時,煎煮時先下生石膏、寒水石煎15分鐘,再下其他本草則藥效更佳,半小時後倒湯水,再加水半小時。
兩次煎煮的分量達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以上四種對症「化濁解毒方」效果因人而異,不建議自行配藥,最好在醫生號脈、望聞問切後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