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嫻 李玉華,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中醫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脂肪肝病名在古代中醫文獻中未見記載,其臨床症狀表現以肝區不適、脅肋脹痛、倦怠乏力、形體肥胖、舌苔白膩、舌質暗紫有瘀斑瘀點等為主,故可歸屬於"脅痛""肥氣""痰飲""積聚""黃疸"等範疇。在病因病機方面,古代醫家多提示本病的形成與食滯、瘀血病理因素密切相關,其病位在肝、脾。在9種體質中,痰濕質、氣虛質、濕熱質、血瘀質和氣鬱質最易發生脂肪肝。
一、生活調攝
1. 起居調攝。睡眠充足很重要,不同程度的失眠會影響肝功能的恢復,充足的睡眠能減少體力的消耗。另外,長時間臥床休息還可以增加肝臟的血流量,使肝臟得到更多的氧氣及營養,從而促進肝細胞的康復。為了保證充足的睡眠,晚飯宜吃得清淡,切勿吃得過飽。不要在晚上睡覺前飲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飲料。需要注意的是,過長時間的睡眠反而不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因此,輕度脂肪肝患者應將每天的睡眠時間控制在8個小時左右。
2. 心理指導。對脂肪肝患者,要明確講解發病的機理,讓患者減輕思想壓力,端正心態,樂觀面對。同時,要定期複查,並在飲食及生活習慣上予以高度重視。堅持合理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忌酗酒,加強身體鍛鍊,持之以恆,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二、飲食調攝
1. 飲食有節,少食多餐,飲食結構合理,選擇軟、爛、清淡營養的食物,少吃辛辣、過甜及刺激性的食物。採用煮、燉、燴等方式,減少煎、炒、炸等烹調方式。
2. 郁怒傷悲時,不宜立即進食。
3. 中醫飲食調護還應根據患者的病性、體質、用藥等具體情況,遵循辨證施食的原則。
三、運動鍛鍊
運動鍛鍊以有氧運動為主,不宜操之過急,其中老年人應選擇一些緩和、容易堅持的運動項目,
根據身體素質適當選擇如慢跑、游泳、武術,以及適合自己的各種舞蹈及球類運動等。
進行有氧運動宜選擇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地方,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每次運動應堅持40分鐘以上。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強,以臟腑功能得到鍛鍊、適當出汗為宜。運動時間可選擇下午14~16時陽氣極勝之時,但運動時不宜出汗過多、過急,尤其是秋冬季見汗即可。
四、腧穴按摩
【取穴】足三里、中脘、氣海、天樞等。
【操作方法】取臥位或坐位,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末節指腹按壓於穴位處,帶動皮下組織做環形揉動,手法由輕到重逐漸用力,以患者感到酸麻沉脹為宜。每穴按揉3~5分鐘,注意操作時手法應均勻柔和持久,勿用暴力。
五、耳穴按壓
【取穴】肝、脾、胃、內分泌、三焦、交感。
【操作方法】用棉簽消毒所選穴位及周圍皮膚,晾乾後將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於膠布中間,用鑷子置於所選穴位之上,用指腹按壓在選擇穴區找敏感點,按壓後得氣(酸麻重脹感)即可。每天按壓2~3次,每次3~5分鐘。
六、痧療
【取穴】肝俞、胃俞、脾俞、大椎、期門、章門、三陰交、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鍉圓針痧療器自背部肝俞、脾俞、胃俞沿著雙側膀胱經及兩側肝經期門、章門進行疏經通絡理筋。其他穴位,採用局部點按、刮拭各10~30次。上述操作以局部皮膚感覺溫熱、有酸脹舒適感為度。
七、中藥足浴
【基礎方】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柴胡。
【辨證加減】痰濁型加荷葉、澤瀉、山楂、川木瓜;氣滯血瘀加青皮、陳皮、焦山楂、薄荷。
【操作方法】將藥加水煮沸,連渣帶水倒入盆中,每晚臨睡前泡腳,水量以完全浸沒雙足為準,先熏後洗。熏洗時水溫以70℃為宜,10分鐘左右,足浴時以45~50℃為宜,防止燙傷。足浴治療前及治療中飲溫水200~500 mL,防止足浴時出汗使體內水分丟失。治療中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治療結束後,用清潔干毛巾擦乾雙足,以免當風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