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才子金聖嘆,為何被牽扯到「江南三大案」,最終被秋後問斬?

2020-09-16     也可自話

原標題:清朝才子金聖嘆,為何被牽扯到「江南三大案」,最終被秋後問斬?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的奇人,以字行。今人熟悉金聖嘆,大多是從金氏《水滸傳》開始,不得不說,金聖嘆點評的《水滸傳》,真是文學點評史上獨一份。讀《水滸傳》若不讀金聖嘆的點評,真是白瞎了這部好書。

有人說金聖嘆是大清第一才子,也有人說他是封建時代最後一位有風骨的真文人,清朝順治皇帝說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胡適先生直言他是怪傑,然而就這樣一位才子,卻死於清初一場大案——哭廟案。

金聖嘆之死

清順治18年4月,吳縣百姓被縣令任維初的苛捐雜稅壓迫地無法生存,以金聖嘆為首,率領學子和當地士子一百多人,到文廟孔子牌位前痛苦抗議,隨後又向蘇州府衙鳴冤請願,一路上人越來越多,直達上萬人。

金聖嘆還寫了一篇《哭廟文》,把矛頭直指巡撫朱國治,他認為正是朱國治的包庇,才養成了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

朱國治大怒,先後將「鬧事」的十八個帶路人下獄,並於七月十三立秋之日,斬首於南京三山街。

金聖嘆這個人真的不愧為「怪傑」,臨行前,兒子問他還有什麼囑咐,他對兒子耳語幾句,說:腌菜和黃豆一起吃,有胡桃味;花生與豆腐同嚼,有火腿味,這個秘密只告訴你,千萬別告訴其他人哦。

說完,劊子手手起刀落,金聖嘆人頭落地,只見他耳朵里咕嚕嚕滾出兩個紙團,拾起一看,一張紙團上寫著「好」字,另一張寫著「疼」字。

一代才子就這樣殞命了,他面對死亡的桀驁不馴和玩世不恭,為這段悲劇添加了幾分有趣的色彩。

哭廟案

有人說啊,滿清入關之後,對江南士紳進行慘無人道的打壓,用文字獄來禁錮文人的思想,乍一看,確實文字獄對有清一代的文人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創傷,於是便說什麼異族統治啦,非我族類啦,等等惡意搞對立的說法。

但哭廟案絕非這樣一個案件,實際上金聖嘆等人也是運氣不好,他們鬧事的時間,正好是順治皇帝駕崩之時,此時國喪已經發到了江南,朱國治正在祭奠順治皇帝的靈位,突然衝進來一萬多人鬧事,這不是目無官府,大不敬之罪麼?

這才當場鎮壓,隨後治罪的。

這絕對談不上什麼惡意打壓江南士紳吧。我們再來說說所謂江南士紳,是怎樣一步步把明朝作死,又把自己作死的。

明末清初的江南士紳

只需要深入了解一下明末清初的歷史,就會發現,所謂的江南士紳大儒,真的是噁心到了極點,他們從不願意交稅,卻手握筆桿子給自己立牌坊,一邊給自己免稅,一邊剝削普通百姓,讓他們捐糧出錢抗敵。

看《大明王朝1566》,海瑞那番話:皇室宗親、宮中宦官、各級官吏,所兼并之田莊占天下之半而不納賦,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卻要納天下之稅,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滿清入關之後,明朝遺老搞了個南明小朝廷,你以為他們會醒悟嗎,不會的,他們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繼續苟且,另一部分沒有跟著南明朝廷的士紳大儒呢?對不起,我先留辮子。

喜歡明朝的人,讀南明史也會感到憋屈吧?反觀清朝,名聲最臭的雍正帝是怎麼做的?士紳大儒不交稅是吧,行,抄家斬首。你明朝士紳大儒不交稅,國家沒錢用,怎麼打仗,如果清朝還繼續縱容這些所謂的士紳大儒,不又是一個明朝末年麼?

你看每個朝代末期,基本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士紳大儒就是蠹蟲,耗空國家,肥了自己,換到清末乃至近代最屈辱的那段歷史也一樣,只不過士紳大儒進化成了買辦階級嘛,還不都是蠹蟲。

偉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你以為是什麼意思?

我也很不喜歡清朝,但不能因為不喜歡,就隨意抹黑,歷史上從來不缺軟骨頭的文人,也不缺少蠹蟲。文人的筆桿子,始終硬不過朝廷的鋼刀,清初的士紳大儒,以為鬧鬧事就能等來朝廷的妥協,結果把腦袋等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oul3QBd8y1i3sJb_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