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原來出土此處!千年古墓留下重重謎團,專家也無解

2023-10-07     蘇丹卿

原標題:「馬踏飛燕」原來出土此處!千年古墓留下重重謎團,專家也無解

天馬行空,自在武威。

作為絲綢之路由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後的第一重鎮,武威自古為兵家爭奪之地,其名正是為彰顯大漢帝國「武功軍威」而命名,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今天的武威,在旅遊人氣方面並沒有體現出它在河西走廊中的重要地位,但每一個踏上這片古老大地的遊客,都會深深被這座城市的厚重的歷史氣息所震撼,且忍不住嘆為觀止。熟知河西走廊歷史的人,更能「看見」 屬於武威的天地畫卷中盡顯無數豪傑人物。

如張騫、漢武帝、霍去病等,這些幾乎是「空前絕後」傳奇人物使得中國的長河畫卷更為燦爛、厚重。當然,也有無數英雄豪傑在這片大地上奉獻著一切,他們的故事與人生,足以令後世踏入河西走廊一遍又一遍。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火四起,一位張姓將軍戰死沙場,並與妻子合葬在一座秘密的古墓中。隨其一同埋葬的還有那氣勢恢弘、鑄造精湛的車馬儀仗銅俑。

這像是一個無人察覺的墓葬。東晉時期,人們還在此墓之上修建了一座祭祀雷神的雷台。

直到1969年,這位將軍的墓地才逐漸浮出水面,一尊驚艷了整個世界的銅奔馬就出土此處,後被象徵為「中國旅遊標誌」,被譽為「馬踏飛燕」,今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於武威市博物館有一複製品,可窺見其雄姿。

此墓就是大名鼎鼎的「雷台漢墓」。

雷台漢墓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大型磚石墓葬,由1號墓、2號墓組成,兩座墓葬均建於夯土築成的土台下。1號墓為夫妻合葬墓,規格較高。

2號墓形制與1號墓相似,但規模不及1號墓。 遊客進入墓中參觀,大多需要彎腰曲背才能進出,且墓門較小,幾乎只能容一人進出。

雖說1號墓、2號墓中幾乎已沒有任何其他文物在裡頭, 但此墓它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漢代文物,條磚砌築,靜默千年。

若不是1969年,武威縣新鮮公社在此處挖防空洞意外發現了它,興許「馬踏飛燕」仍在沉睡著,墓道上陳列著的大量成組的銅車馬也依舊在夢境中。

今天的雷台公園內的銅奔馬儀仗隊,就是根據墓中陳列所進行還原,頗有氣勢,可見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目前,只知墓主人為「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但這位張姓將軍究竟是何人,考古學家仍是提出了三種主張,分別是三國曹魏名將張繡、西漢晚期武威太守張江、東漢名將張免。

但這些依舊是缺乏有力證據,「張君」的身份仍是一個謎。 注意,這裡的「君」,是漢代對人的尊稱。張君,並非是其名。

歷史上的雷台漢墓曾多次被盜,但仍出土了230多件的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銅奔馬。只可惜,每次途經蘭州時,總是錯過甘肅省博物館。雖說武威市博物館的複製品是1:1複製,但非真品,仍是安慰不了自己。

「馬踏飛燕」出土後,可以稱得上是震驚了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親眼目睹了它的風采。1973年,它踏著龍雀,飛越大洋,在英國、法國參加了古代歷史文物出國展。

隨著銅奔馬的名氣愈大,雷台漢墓的名聲也愈大,198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墓為目前河西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東漢墓葬,被考古學家稱讚為「一座蘊藏豐富的地下寶庫」。

對漢代墓葬文化感興趣抑或是對武威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將雷台漢墓列入你們的旅行清單中哦。雷台漢墓不僅是有漢墓,還有博物館等可參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85532ee7cd4683405bbc87faa97f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