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天工開物》何以爆火出圈

2024-10-28     昆明信息港

「物自天生,工開於人。」舞劇《天工開物》連續三晚「火爆」上海文化廣場,昨晚正式收官。《天工開物》被譽為「十七世紀百科全書」,原著記載的多是明代生產技術和工具。舞劇主創團隊另闢蹊徑,從宋應星在亂世中隱遁著書的故事入手,把六試不第、艱辛著書、亂世付梓的歷程一一呈現於舞台。觀眾仿佛穿越回到300多年前,走進這位「大明理工男」的「硬核」人生,目睹他以書為帆,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三晚演出結束時高難度的謝幕段落被更多舞迷拍攝轉發,舞蹈、影像和網際網路完美結合,讓這部古代奇書「活」在舞台上、活在人心裡。

「敢為不同」的傲骨與情懷

以舞劇喚醒「奇書」,用匠心鑄就「大美」。舞劇《天工開物》通過舞蹈藝術重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呈現宋應星的傲骨與情懷。「宋應星不僅是科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思想至今仍對我們有著啟發意義。」在舞劇總導演陸川看來,「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看起來科學、理性,卻也蘊含著滾燙的精神。

全劇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宋應星科考六次落榜後,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在一次次長途跋涉的趕考途中,他走訪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實地考察生產現場、手工作坊,對手工業、農業和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讀書人被一道名為「科舉」的枷鎖困住,執著追求功名,而將造福百姓、繁榮國家的科技研究拋諸腦後,這使宋應星頗為痛心。他絕了科舉之念,與「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誘惑釐清界限。從此,他脫下「長衫」,用雙手擁抱時代,用雙足丈量大地,在黑夜中點亮科學的微光。

舞劇《天工開物》由馬蛟龍、呂科鏑、劉敬、姚亮等青年舞者聯袂演繹,全員會「飛」的頂配陣容,讓演出爆火出圈。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曾摘下「荷花獎」金獎,是希臘國際舞蹈比賽金獎得主。作為有著百萬粉絲的舞蹈博主,他在巴黎羅浮宮前、倫敦塔橋下等著名地標以一把「紅扇」起舞,致力於在海外普及中國古典舞併火爆全網。「許多人知道《天工開物》,但以往的影像資料中幾乎沒有對宋應星的描述。我被勾起好奇心,對他產生了興趣。」在採風時,馬蛟龍被其堅韌不拔、躬身入局、務實求索的精神深深震撼。他說:「這部作品裡,戲劇的成分大於舞蹈,對人物的把控要很精準,有時候要稍微把自己壓住一點。」在《天工開物》中,馬蛟龍的表演既融合高超技藝,又貼合人物內心,讓觀眾深深「入戲」。

呈現科技之美、工匠之美

《天工開物》主創團隊將電影手法融入劇作,寫實與寫意的結合體現在多處細節之中。舞台前後布置雙層紗幕,全息投影衝擊觀眾眼球,象徵著宋應星逆行世間的空間,將舞台的實景與電影的虛幻和代入感融為一體。「整齊的趕考隊列、素凈的棉麻服飾、潑墨的視覺寫意,舞台的精緻畫面堪比電影。」觀眾王稚逸認為,《天工開物》是一部「另類」舞劇。「不同於傳統舞蹈作品的婉轉敘事,這部新作中還加入了旁白,增加可看性。」

《天工開物》突顯「明制美學」的舞台呈現。舞美設計參考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築、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巧、簡」的美學特徵。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的插圖具有典型的明代版畫特點,成為貫穿全局的美學元素,呈現出震撼的舞台效果。有觀眾評價:如果說《只此青綠》更多地讓人沉醉於藝術之美、文化之美,那麼《天工開物》則讓人領略到了科技之美、工匠之美。

這亦是一台古代勞動人民的頌歌。主創團隊從農夫耕種、織女養蠶、酒麴製作、工人冶煉等勞作中提取出動作,凝練為舞者的肢體語言。服裝設計參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農夫工匠的衣飾靈感源於「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行業特點。音樂創作採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如打鐵、澆築、耕作、織絲等,簡樸又傳神。(文匯報 記者宣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837facc56ce2e199f8bed1f2044646a.html



















今晚調油價!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