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子要「暖」一點,孩子14歲以前,父母要盡力做好三件事
說起兒子,很多人能想到的關鍵詞都是:難管教、叛逆、不聽勸。
可實際上,男孩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網絡上有一段很精闢的形容詞,「兒子就是一朵晚開的花。」
父母要學會用心澆灌,不能「硬碰硬」,而是要用「柔軟」的智慧,來讓兒子慢慢綻放,推著他們茁壯地成長。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養兒子要學著「暖」一點
柏拉圖曾說:「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柏拉圖曾說:「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因為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發育比較緩慢,睪丸激素又相對旺盛,這些生理上的發育特點,導致了男孩攻擊性強,容易爭強好勝,管理情緒的能力相對較差。
對付這類生物,最忌諱的就是「硬碰硬」,父母稍微點一下火,就會惹怒男孩,讓他們進入到戰鬥狀態,開始對著父母發脾氣,甚至做出更加激進的舉動。
例如,之前就看過一個案例,一位男孩因為考試成績不佳,被父親當眾打了一巴掌,小孩感覺尊嚴受損,竟然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例如,之前就看過一個案例,一位男孩因為考試成績不佳,被父親當眾打了一巴掌,小孩感覺尊嚴受損,竟然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見,強硬的教育對男孩的發育並沒有好處,在教育男孩時學著反其道而行之,變得軟下來,對孩子「暖一點」,這種示弱的方式更容易讓男孩接受你們的教育。
孩子14歲以前,父母要做好三件事
1、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給予他們充分的溫暖和關心,經常向孩子表達愛意,這種溫暖其實對男孩的成長尤其重要。
這個社會傳遞的觀念就是:男孩要頂天立地,不能軟弱,所以流淚、逃避是不被允許的,父母也很好向男孩表露愛意,對兒子的關心只會表現在行動中,不會直白地用語言說出來。
可實際上,男孩可能比女孩更需要鼓勵。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十歲以下男童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大大高於同齡的女童。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男孩在童年時期缺少來自父母的愛撫和關心。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十歲以下男童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大大高於同齡的女童。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男孩在童年時期缺少來自父母的愛撫和關心。
如果父母能夠從小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和擁抱,這樣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長大以後更有責任心、有擔當,情緒也會更加穩定。
另外,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指出:「一個得到了關愛的男孩,也更可能會去關愛他人。」
父母從小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讓他們感悟到共情能力,被人愛、被人理解的感覺,那麼等他們長大以後,同樣也會學著這樣對待別人。
2、給男孩更多的尊重
兩性關係及家庭關係的知名演說家愛默生•艾格里奇提到過,「男孩需要更多的尊重」。
孩子14歲以前,體內睪丸激素的變化,會讓他們的身心的發生著重大變化。
- 例如,當孩子5歲的時候,睪丸激素開始增多,男孩喜歡冒險,喜歡驚險刺激的事情;
- 11~13歲,體內激素分泌紊亂,男孩的第二性徵開始出現,他們渴望獨立,變得更加易怒;
- 14歲以後,性意識覺醒,男孩又會焦躁不安,慢慢展現出男性的魅力。
而很神奇的事情是,在男孩成長的每個重要時間節點,都會把面子看得十分重要,就像一頭雄獅子一樣,總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維護個人的顏面。
偶爾父母做出一點危害男孩尊嚴的事情,他們就會進入到「備戰」狀態,立馬要劃清界限,而且你越是試圖掌控孩子,侵犯他們的自由選擇權的時候,孩子們越容易逆反。
再者,《為父母立界限》一書中也提到過:「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你不願給他們的東西。」
再者,《為父母立界限》一書中也提到過:「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你不願給他們的東西。」
如果父母從小就不尊重小孩的想法和決定,那麼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也不懂得尊重別人,將來的社交關係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3、教男孩學著獨立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過:「父母越厲害,越要學會收攏翅膀,因為我們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對男孩來說,獨立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父母把男孩保護得太好,家務活不捨得他們插手,遇上困難讓孩子直接放棄,這種「直升機」的教育方式,反而容易限制孩子的發展。
要知道,男孩未來的責任可能更多,他們需要扛起一個家,為家庭成員負責,越早學會獨立,對他們未來更有好處,將來走得也會更加長遠、穩當。
總而言之,男孩的教育是一件長遠的事情,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上點心,給他們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養出一個優秀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