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被「寵大」的小孩,長大後對父母比較冷漠?答案有點扎心

2023-04-24     母嬰參考

原標題:為何有些被「寵大」的小孩,長大後對父母比較冷漠?答案有點扎心

為何有些被「寵大」的小孩,長大後對父母比較冷漠?答案有點扎心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扎心的話:「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傾盡所有,卻養出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為了子女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他們捧在手心裡寵著,結果孩子們成年後反而對父母特別冷漠,這是為何呢?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越卑微的父母,越容易養出「白眼狼」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幾年在網絡上走紅的一位「啃老族」李文宏,他在17歲的時候選擇了放棄高考,之後就一直宅在家搞文學創作(在家寫歌)。

四十幾歲沒有收入,全靠要退休的母親去外面打零工養活,就連他住的房子裡的水電費都要父母幫著交。

周圍的人都覺得他這樣不好,可李文宏的父母卻選擇無條件地袒護兒子,在父親眼中,兒子沒有要自己的錢,更沒有要求自己做什麼,所以不算是啃老族。

而母親則認為,他到了100歲也是自己的兒子,將來即使沒人照顧他,自掏腰包也會把兒子送進養老院。

「哪個兒子不是小皇帝」,這位母親的一句,想必說中了不少父母的真實心聲。

現實中,也有不少家長喜歡把孩子當小皇帝養,殊不知,你們捧得越高,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低,往往子女就愈發容易把你們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最終變得貪婪自私,不停地向你們索取。

網絡上有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接受採訪的青少年,有大部分人對自己鍾愛偶像的星座、血型、興趣愛好了如指掌,可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年齡,有些甚至不能準確寫出父母的姓名。

網絡上有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接受採訪的青少年,有大部分人對自己鍾愛偶像的星座、血型、興趣愛好了如指掌,可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年齡,有些甚至不能準確寫出父母的姓名。

而這些「選擇性忽視「的小孩,多半從小是被父母慣大的,他們在家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家務,平日裡有什麼需求,父母幾乎總能立刻響應。

正是這種溺愛之下,令孩子們變得不懂感恩,把父母當成了自己的傭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從來沒去體諒過父母的難處,甚至不願意給他們多餘的關心。

沒有分寸感的愛,淹沒了孩子的情感

知名的教育學者盧梭在《論教育》中說過一句話:「你知道怎樣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知名的教育學者盧梭在《論教育》中說過一句話:「你知道怎樣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因為太過疼愛,以至於讓自己給孩子的愛丟了分寸,為了不讓他們受傷,所以全方位地滲透孩子們的生活。

這樣下去,其實是把孩子們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家長們好像總是用「為了你好」的方式去給孩子們愛,卻忘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否需要這種關心。

舉個例子,《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母親這一角色,曾經是多少人的噩夢,她是一位單親媽媽,為了讓兒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和擔當的男子漢,所以各種插手孩子的生活。

其中有個經典的場景就是:她每天都會逼迫兒子喝一杯熱牛奶,但凡朱朝陽表現出一絲反抗,母親的眼神就會立馬轉變。

明明嘴上說著關心的話,可句句帶著道德綁架的意味在。「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一句話徹底讓兒子啞火。

而我們的周圍,似乎也有不少父母,他們在給予孩子關心時丟了分寸,孩子們的每一件事,他都要插手,並且要通過不斷強調的「犧牲感」去軟化子女,絲毫不懂得尊重孩子們的感受。

這種教育模式下,往往會導致孩子們難以建立起真實的自我,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在父母的操控之下形成的,所以即使成年以後,也沒有太多的主見,習慣性地聽從父母的安排,成為一個長輩嘴中的「乖小孩」。

到這裡,父母別急著得意,你們把子女當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完美的作品,但實際上,他們的靈魂已經被掏空,難以感知到正常的情感。

這就導致了小孩成年後很容易變得麻木冷漠,他們表面上聽父母的話,但內心卻憎恨埋怨父母的控制,親子關係反而容易變得疏遠。

這就導致了小孩成年後很容易變得麻木冷漠,他們表面上聽父母的話,但內心卻憎恨埋怨父母的控制,親子關係反而容易變得疏遠。

除了上述的幾個原因,父母還需要警惕,如果孩子們從小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例如父母冷暴力,感情不和諧,一家人經常吵架等等。

同樣會導致孩子們情感缺失,他們沒有感受過溫暖和關心是什麼滋味,未來可能也不知道如何付出感情,如何關心別人,更不會孝順你們。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情感冷漠?

1、讓孩子多獲得「愛的體驗」

尤其是在孩子六歲以前,多獲得一點愛的體驗,讓他們體會溫暖、關心和呵護等感受,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的情感聯結,學會如何去愛。

父母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例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及時給予讚揚和鼓勵;孩子難過傷心時,父母給他們一個擁抱和安撫等。

日常一家人也可以經常做一些互動性強的遊戲,組織幾次家庭旅遊,或者一起養寵物等等,這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家庭責任。

2、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和睦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土壤,父母之間如何相處,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你們懂得互相尊重和包容,彼此心中有愛,那麼會給小孩心中種下愛的種子,他們未來也會學習如何對別人好,如何跟別人交流感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c8d3c2ec7282d2987c7c58d213417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