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偽科技」?(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編輯|凱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193篇原創
國內最大的電子市場深圳華強北即將又走出一家上市公司。
近日,深圳市綠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聯科技」)更新了招股書。朋友看到後很感慨,說買了它家的某款產品,「質量好,用3年了沒壞」。
兩位80後,創辦了綠聯科技,以做數據線起家,靠音視頻類產品、充電器等3C消費電子產品,半年收入高達18億元!3年半累積分紅4億元。
但業績表現不錯的綠聯科技,卻被質疑與供應商披露數據存在差異,以外協生產為主研發及創新能力是否具有競爭力?
01
2012年,29歲的張清森和28歲的陳俊靈,在深圳創辦了綠聯科技的前身綠聯有限。
兩位創始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比如都是國際金融專業本科畢業,做過業務員。這些經歷或許為後來綠聯科技開拓線上及國際市場埋下了伏筆。
相比同時期,數據線等產品「水貨」「山寨」頗為常見的做法不同,綠聯科技創立之初就採用了自主品牌策略,推出「UGREEN 綠聯」品牌。
具體來看綠聯科技的業績,總體表現不錯,但毛利率呈逐年緩慢下滑趨勢。
招股書披露,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綠聯科技營收分別為20.45億、27.38億元、34.46億元和18.03億元,其中,2020—2021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3.85%和25.88%。
同期,其凈利潤分別為2.27億元、3.06億元、3.05億元和1.3億元。其中,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約26%,凈利潤反倒下滑了近4%。
同期,綠聯科技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9.74%、38.10%、37.21%和37.15%,逐年微降。
02
綠聯科技十分注重銷售,總體形成了線上銷售為主和「境內+境外」的銷售格局。
其中,主營業務線上銷售占比約8成,但近年來占比逐年微降;線下銷售占比則有所提升。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線上渠道收入占比分別為82.41%、82.35%、78.14% 和77.04%。
尤其是境外市場,主要依靠線上渠道銷售。截至2022年上半年,綠聯科技境外市場主營業務線上銷售達7億元,占比84%;線下銷售1.3億元,占比16%。
而從境內+境外市場銷售來看,兩者占比則較為均衡,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境內收入占比分別為56.51%、52.62%、53.91%和 53.33%。
產品方面,綠聯科技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依靠3大類產品:今年上半年,其傳輸類產品占比最高,約34%;音視頻類產品占比23%;充電類產品占比24%。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前,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綠聯科技現金分紅分別達5千萬、1.7億元、1.2億元和5974.56萬,累積分紅約4億元。
而此次擬使用募集資金投入金額共約15億元,其中4.5億元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03
綠聯科技此次衝擊上市,面臨不少質疑。
此次,除了招股書,綠聯還更新了發行人及保薦機構關於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回覆、會計師關於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回覆。
其中,就專門就以外協生產為主的生產模式、與供應商披露數據存在差異、研發費用和創新能力等質疑進行了回應。
比如,號稱「高新技術企業」的綠聯科技竟然是: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
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外協成品採購成本占採購總額比重超7成!分別為:75.39%、74.01%、72.99%和 75.24%。
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其外協生產模式下商品對應入庫金額占比均超75%。
而自主生產,則主要由海盈智聯、志澤科技兩家生產子公司承擔。
儘管備受質疑,但綠聯科技認為自己的模式相當合理:
1、生產子公司將有限的產能及資源集中於優勢品類的生產;
2、合理利用珠三角地區豐富的外協供應商資源,減少不必要的生產設備投入、廠房租賃費用、管理費用支出等,提升公司整 體運營效率。
但這樣的外協生產為主,如何掌握所謂的「科技」及保持競爭力呢?
而綠聯科技招股書中提示的風險,如市場競爭加劇、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的風險等,又與外協生產為主不那麼協調一致。
此外,招股書顯示,期內,綠聯科技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17%、3.47%、4.54%,低於同行業公司安克創新、海能實業。且綠聯科技報告期內研發支出以人工薪酬、材料及模具費投入為主。
總的來說:綠聯科技從數據線發家,走到衝擊創業板上市,實屬不易。其擅長營銷,但以外協生產為主,研發投入被質疑不足等問題,對於未來是否具備長足的競爭力,仍有待市場檢驗。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