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國飯碗,看煙台如何出招

2024-01-22   大小新聞

原標題:端牢中國飯碗,看煙台如何出招

種業發展直接關係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當今世界,「育種4.0」時代已經到來,種子不僅是科技較量的新賽道,更是各國博弈的重要籌碼。

端牢中國飯碗不能靠洋種子。在這激烈競爭之中,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保障種源自主可控。

作為全國聞名的「北方種穀」,煙台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聚焦種子這一農業「晶片」,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良種研發、繁育、推廣,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關鍵支撐。

育好煙台良種,端牢中國飯碗。在國家種業振興大局中,煙台將繼續積極作為,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升級貢獻源源不斷的煙台良種。

攝影 苗春雷 姜法祥

01

底蘊深厚:多領域百花齊放

說起煙台種業,就不得不說一個奇妙現象——

煙台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6%,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占全省不足4%。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煙台卻長期保持並多次刷新了全國冬小麥、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

比如,去年6月,「煙農1212」在萊州市城港路街道朱由一村小麥高產攻關田實打平均單產880.89公斤,是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打測產的山東省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也是全省高產競賽最好成績,這是「十二五」以來煙台第5次刷新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這一巨大反差的背後,正是良種的功勞。「煙農999」「煙農1212」「登海206」「登海605」等,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突破、趕超、刷新,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穩產增產貢獻了力量。

這是煙台的驕傲,更彰顯著煙台種業的硬核實力。

作為農業大市,煙台種業發展起步早、發展快,在多個種業領域具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形成了一股雄渾的「煙台力量」,在全國種業市場有著特殊地位。

比如,煙台大櫻桃、「煙薯」系列甘薯、「登海」玉米……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僅在煙台家喻戶曉,也火到了全國各地,而「紅富士」蘋果,更成了幾代國人的集體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從糧油到蔬菜,從水果到水產,煙台種業全面開花。

「煙薯25」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創造了全國甘薯行業推廣速度之最,成為最受歡迎的甘薯品種;煙台共向全國輸出優質「紅富士」種苗4.5億株,占全國苗木總量的60%左右;每年向社會提供大櫻桃苗木300萬株左右,苗木銷售量占全國的近1/3;全市有肉雞加工龍頭企業13家,存養的祖代、父母代種雞分別占全國的30%、20%……

小小的種子,從煙台走向全國各地,在廣袤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了餐桌上的「香餑餑」,農民增收的「致富花」,產業升級的「金種子」。

一棵白菜是「白菜價」,但全國80%的白菜種質資源都集中在煙台,就成了產業發展的「寶庫」。有了如此豐富的種源支撐,「豐抗」「西白」等系列大白菜種銷售量占到全國大白菜總用種量的20%以上。

這也能看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而種質資源就是「晶片」的晶片。煙台有豐富的農業種質資源,為種業原始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全市各育種單位保存整理玉米、小麥、大白菜、蘋果、大櫻桃等種質資源有20萬餘份,選育的優勢作物品種(系),如蚰包麥、「萊州137」「478」自交系、地方種質資源福山包頭等被全國育種單位作為育種材料廣泛應用。

以煙台農科院、登海種業為代表的小麥、玉米品種選育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煙台農科院選育的「煙農999」分別創下全國、安徽省和山西省冬小麥的高產紀錄;「煙農1212」兩次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一次刷新全國冬小麥旱地單產最高紀錄;「金海525」刷新了全國旱地小麥高產紀錄;「登海」玉米品種兩次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有了這些名氣和底氣,煙台種業才能長得更快、更壯。

攝影 唐克

02

創新驅動:新成果萬馬奔騰

想實現吃雞自由,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種——白羽肉雞是炸雞等食品的主要原料,但種雞卻長期被歐美國家企業壟斷,完全依靠進口。

2021年,經過多年育種攻關,「益生909」等三個自主選育白羽肉雞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後,中國人「吃雞」再也不用擔心被「卡脖子」了。

實踐反覆證明,科技創新是種業發展的關鍵,只有牽住這個「牛鼻子」,才能抓住種業發展的主動權。

煙台已經認識到這點,實施了種業攻堅行動,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3000萬元,圍繞農作物種子、果蔬苗種、畜禽良種、水產種苗等領域,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支持優良新品種引進、選育、培育技術攻關,建設現代化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基地。

「煙台有豐富的地方畜禽品種,比如煙台黑豬、五龍鵝、牙山黑絨山羊,渤海馬、膠東小毛驢也有少量分布,我們正在依託煙台市種業振興計劃進行基礎數據收集工作。」煙台市農科院畜牧研究所學科帶頭人李瑞麗博士說,「下一步,將藉助數字化手段和生物育種技術,挖掘利用這些優異的地方畜牧種質資源,希望未來能破解畜牧種業『卡脖子』問題。」

在攻關創新上,煙台組建了蘋果、玉米、白羽雞等12個產業「政、學、研、企、推」全鏈條攻關團隊,選育的「煙農1212」「煙農999」「登海605」「登海618」等品種,已經列入了2023年全國或全省糧油作物主導或主推品種之一。

科技創新平台是集聚創新要素、匯聚創新人才和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在這方面,煙台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玉米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小麥育種院士工作站」「煙台國際蘋果育種中心」等52個重點研發平台,支撐著全市種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

種業發展,企業大有可為。據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辛海靜介紹,全市目前擁有生產經營許可的種子企業43家,中國種業50強企業1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公司3家,占全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總數的1/4,形成了一批「金字招牌」,「登海」「萊單」「金來」等獲得國家和省級著名商標稱號。另外,煙台種子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年研發投入占比達到銷售收入的4%-10%,21家企業科研占比達到了5%以上。登海種業、登海先鋒種業和金海種業3家企業年科研投入達到1000萬元以上。

種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密切協作。煙台種子企業與中國農大、山東農大、青島農大、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農科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黃海所等高等院所建立了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選育推廣突破性新品種。

「煙金蜜」蘋果以668萬元價格成功轉讓,白草莓新品種「天使」系列在高端市場銷路良好,牡蠣新品種「魯益1號」完成「四倍體」基因組育種晶片、從根本上解決了外國的壟斷……

通過創新驅動,煙台種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以萬馬奔騰之勢沖向未來。

攝影 唐克

03

未來之道:鍛長板補短板

放眼全國全球,種業競爭日趨激烈。在新的種業形勢下,煙台該如何出招?

2023年12月,市委黨校課題組全面調研了煙台各類種質資源的「育繁推」情況,形成關於煙台種業鍛長板、補短板的意見建議。

課題組認為,煙台種業優勢突出——

從現在起3至5年將是國內蘋果品種更新換代期,而煙台具備富士蘋果「育繁推」一體化的先發優勢。

全國共5家白羽肉雞上市公司,煙台占4家,其規模集群效益是煙台獨有長板。

煙台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是北方冬小麥、蘋果、葡萄等作物的最佳種質選育地帶,加之目前煙台擁有的海洋牧場、白羽雞集群,如果加以引導,必然會形成上述種質資源的彙集地。

課題組認為,應針對優勢板塊精準規劃發展戰略,率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煙台種業主體。

具體來說,就要抓住蘋果品種更新換代機遇期,打造一批新時代煙台蘋果品牌。建議針對當前煙台蘋果普遍差異化育種的現狀,組織品種評選,選出2-3個優秀品種集中推廣,打出繼「煙台紅富士」之後的煙台蘋果標誌性品牌。同時,精準引導企業、農戶進行果園更新,圍繞品種換代精準施策。

組織白羽雞龍頭企業聯合攻關,凝心合力攻關「大白羽」育種。建議加強肉雞種質資源收集調查,並探索四家企業聯合攻關機制,如組建股份制研發機構等。

建立種質資源的惠益雲平台,發揮「北方種穀」數據輻射作用。建議充分發揮煙台大學「特色農業生物資源保育與種質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的帶動效應,提升煙台種質科研在全國的影響力。魯東大學的牡蠣種質數據平台現已基本成熟,可作為試點進行推廣。探索在煙台建立全國小麥種質資源庫,實現重要遺傳資源和優良種質資源的交流互換,成果共享。

但也存在植物類種業基礎理論和原始創新不足,實操性人才尤其是從事大田工作人才短缺等短板。

對於種業發展現狀中的短板,課題組認為,應加強政策供給,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具體來說,要增設一批中長期科技攻關項目,推動育種技術升級。建議加強引進國際先進育種技術、育種材料和關鍵設備,爭取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落戶煙台,強化黨建引領機制。選取若干重點種質,設立一批中長期(5-10年)科研攻關項目,紮實推進技術攻關。

抓好「育繁推」一體化建設,促進種業可持續發展。建議研究「煙薯25」的「授權式」推廣模式在其他品種上的應用。探索形成商業化繁育模式與市場化推廣體系相結合的「煙台經驗」。發揮企業在育種研發和成果應用中的主導作用,鼓勵採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成果轉移轉化和共享利用,運用獎補方式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將「科技貸」向種業領域延伸。

進一步精準優化人才政策,擴充種業發展主力軍。比如,優化實操性、尤其是大田人才的招引政策,對科研院所適當下放實操型大專生、本科生的自主招引權限。啟動煙台市科技進步獎評選,為種業人才評獎提供機會。研究政策對接,理順各部門的人才發展、晉升政策,以更好激發種業人才幹事創業積極性。

攝影 申吉忠

記者丨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封面攝影丨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