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筆下的人物,給予他的最高榮譽並非是武功蓋世或者天下第一,而是「俠之大者」。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金庸筆下,俠不僅僅是武功高強,更是品德高尚,有民族氣節,兼濟天下。
俠客這個稱謂大概是起源於先秦時期,任俠,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看過《秦時明月》的朋友應該對墨家有很深刻的印象,除了墨家的機關術以後,就是他們任俠的精神。後世相傳,李白的遊俠精神就是受墨家思想的影響。
法家韓非子在《五蠧》當中說道:「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讀書人靠寫文章來散播思想去擾亂法紀,而習武之人則是用武力擾亂朝綱。任務俠客是游離在官府組織之外的不定因素,靠著自己的武力突破法律法規的束縛。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吧,雖然很多俠客做的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事情,但是本質上也是在對抗官府。例如楊過在做神鵰俠的那幾年裡,劫持了宰相丁大全,偷了縣官4000兩銀子給了宋五2000兩。在一定意義上達到了震懾貪官的效果,但是更大意義上也是在給官府添亂。所以俠客無論武功高低,在官府看來都是一群不穩定因素。
而金庸在提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概念後,就將俠客與官府的立場給統一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俠,不是快意恩仇,劫富濟貧這樣的隨心所欲,而是要承擔起國家與民族意志的責任,抵禦外敵,貫徹人民的利益。
在金庸小說當中,將「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理念提出來的人是郭靖,但是貫徹這個理念的人卻是不少。喬峰、陳家洛、黃蓉、王重陽、楊過、張無忌、袁崇志、阿青等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是家國動盪,民不聊生的時候站出來,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實他們都算得上是俠之大者了,只是說他們貫徹的力度不同罷了。
比如楊過,因為成長經歷的問題,楊過的性格有些亦正亦邪,善惡對錯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他對於宋朝的忠誠度或者說對於百姓的安寧並沒有絕對的信念。但也是受郭靖的影響頗深,所以他在對蒙古軍的戰場上也是屢次出手。但是在救出小龍女以後,他就選擇了歸隱終南山古墓派,對於俠之大者的理念,貫徹得比較淺薄吧。
然後就是王重陽,王重陽的經歷也是頗為傳奇,年輕之時,就自己拉起了一支隊伍抗金,貫徹自己的理念,但是最後失敗了,才轉向了武道,最後心灰意冷建了個古墓隱居起來不再見人。雖然王重陽和楊過一樣最後都是在隱居,但王重陽是在竭盡全力到無能為力之後,只能夠無力地隱居古墓之中,要比楊過付出的多得多,貫徹的理念也要多得多。
最後就是郭靖了,郭靖在金庸的筆下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完人,一個近乎高大全的人物,他從年少時期就受到江湖七怪還有丘處機等品德高尚的人的影響。最後成長為一個大俠,坐鎮黑白兩道,固守襄陽城,最後隨著襄陽城破,郭家除了不在城中的郭襄以外,全家殉國。郭靖難道不知道此城不可守,宋朝無可救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民族傲骨,為了告訴蒙古軍,漢人可以被殺死,但是不能被打敗。
在金庸筆下,能夠和郭靖相提的俠之大者,大概只有喬峰了。但是不同於郭靖,喬峰的身世註定了他的未來就是個悲劇,他沒得選,夾在大遼和北宋之間,無論選擇誰都是錯的。最後為了兩國百姓,他劫持了遼帝,而為了遼帝與自己的情誼,他選擇了自盡,結束了自己這悲劇的一生。
圖片:網際網路
文字:悠然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