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突騎縱橫兩漢四百年,漁陽太守一郡之兵造了劉秀的反

2022-06-16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幽州突騎縱橫兩漢四百年,漁陽太守一郡之兵造了劉秀的反

參觀完順義區博物館後,我以文字對文物難以表達的系統歷史進行了講述,今天是第6篇,從先秦講到了東漢。上文講了西漢時期漁陽郡下屬的12個縣,其中有兩個縣在今天的北京市順義區。我主要走訪了安樂縣遺址。作為一名順義人,實話講,幽州之地在先秦、秦漢時期地位並不悠隆。其主要原因在於幽州為對抗匈奴的邊地,其經濟、文化並不昌盛。在西漢以前基本屬於支援今天密雲區、懷柔區後勤基地,以重糧、運糧為基本運作的地區。

兩漢刺史下的漁陽郡和京東五區

西漢自漢高祖劉邦到王莽篡位的二百年里,雖然漢初對匈奴作戰失利,到漢武帝時期對匈作戰取得輝煌成就,作為(東)北邊地之密懷平順通的京東五區發展並不突出。但自漢武帝發布「輪台罪己詔」將重心重新移回內部發展後,京東五區也隨著漢朝的內部再次發展而開始興盛。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吸取秦朝以來的監察經驗,將除了京師附近的七個郡的全國地區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個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對監察區域內的郡國進行巡視監察。由此全國地方分為十三刺史部和一個司隸校尉部,計14個地方監察區。即:十三刺史部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益州(梁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

東漢也是十三部只不過習慣上稱作十三州。東漢時期把朔方刺史併入并州,司隸校尉部改稱司州,減一增一仍是十三。東漢時期的刺史權力要比西漢時期更大。西漢時期與後世巡查御史類似,東漢則向著總督方向發展(當然沒有形成)。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刺史和省近似,郡守(太守)類似市。

幽州刺史監察地區包括:勃海郡(郡治滄州,古稱浮陽)、涿郡(涿縣)、廣陽國(薊縣,非今天的天津薊縣而是商周時期的薊國,郡治在今西城區廣安門一帶)、上谷郡(沮陽縣,今懷來大古城)、漁陽郡、右北平(平剛,內蒙寧城)、遼西郡(陽樂,遼寧義西)、遼東郡(襄平,遼陽)、玄菟郡(高句麗,瀋陽東陵附近)、樂浪郡(朝鮮平壤),即9郡1國。

具體說來,漁陽郡由西漢時期的12縣變成9縣。分別是:

西漢時期領12縣:漁陽、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樂、俿奚、獷平、要陽、白檀、滑鹽。

東漢初期領9縣為:漁陽、狐奴、潞、雍奴、泉州、平谷、安樂、俿奚、獷平。後三縣基本都在今天的河北承德市灤平縣內,一地分三縣略顯轄區面積過小,因此,東漢初年就廢止了,大多被歸入漁陽。古之密雲縣的縣治也並非在今天的密雲,而是在河北豐寧縣大閣鎮東北的南關村,因有密雲山而得名。

同樣,今天的懷柔縣也來源於順義的古縣名。順義在唐朝稱順州,乃為安置契丹別帥析紇便部,之後又被稱為歸化郡,郡下只轄一個懷柔縣。那麼,懷柔縣的縣名就不言自明了。

東漢劉秀崛起,天下弱君,強勢地方,幽州正式崛起:幽州突騎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然而,天下劉氏仍然聲勢浩大,加上地方豪強勢力巨大。王莽的諸多改革措施又用人不當,結果天下大亂。劉氏趁機再起,最終劉秀成為「再造漢室天下」之君,史稱漢光武帝。

劉秀得天下號稱靠著三股武裝力量:幽州突騎、冀州強弩、并州兵騎。

由此,可見當時的京津冀地區、山西地區邊地的騎兵力量之強大。漢武帝時期,為了對匈奴作戰精鍊騎兵,那時就有幽州突騎、涼州大馬、并州兵騎一說,可見兩漢時期幽州和并州已成天下精銳的代表。幽州在當時最出名的兩者:赤馬名貂。前者乃是戰爭之物,後者則是享樂奢侈之物,總之,都是為帝王將相之家服務的東西。

因為,兩漢天下四百年間,幽州作為對匈奴的主要地區,民風彪悍、戰鬥意志非常強大。面對非常優秀的皇帝,幽州當地的軍事權貴們仍然保持著「武人的特點」:說不通就造反。漁陽太守彭寵之亂,掀開了漁陽郡以一郡之力挑戰天下的壯舉。如果說陳勝吳廣去漁陽的路上造反,掀開了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序幕(請注意還沒到漁陽呢!)彭寵則是漁陽第一次以高亮主人公的面目出現的歷史。

當然,您也完全可以說是蠢人之為。我為啥要如此結尾?其實就是一句話: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預知彭寵為何造反,我們下文詳述,聊聊我們的#北京#遠郊區的事兒。

順義博物館系列前五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1c299b8d88159c95dfe4254ba30f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