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當了23天山西巡撫的陸鍾琦:父子雙亡,為清廷陪葬

2022-06-2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只當了23天山西巡撫的陸鍾琦:父子雙亡,為清廷陪葬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形勢如烏雲壓城、山雨欲來。就在這時候,江蘇布政使陸鍾琦奉命提拔為山西巡撫。10月6日,陸鍾琦帶著家人,一行風塵僕僕地抵達山西太原赴任。

陸鍾琦,字申甫,順天府宛平縣人,生於1848年。陸鍾琦雖然勤奮讀書,科場之路卻非常不順,屢遭挫敗。直到光緒皇帝親政的1889年,陸鍾琦才考中進士。這一年,陸鍾琦已經41歲,人生過了一大半,算是大器晚成了。

隨後,陸鍾琦進入翰林院,授任翰林院編修,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京官,還曾經做過醇親王載灃(溥儀生父)的老師。1903年,陸鍾琦外放到地方,任職江蘇督糧道。此後,歷任江西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等職。

清朝末年,官場早已糜爛不堪,地方官員多以搜刮民脂民膏為能事。

陸鍾琦清廉自守,當地方官時,盡心盡責地工作,賑濟災民、整頓司法,盡到了一名地方官員的本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口碑非常好,有的地方甚至還給他修建了生詞。

對於一名重視榮譽的官員來說,這簡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好評。

陸鍾琦從江蘇布政使轉任山西巡撫,是升職。可陸鍾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山西太原早已變成了一個充滿危險、一觸即爆的火藥桶。山西新軍,已被同盟會控制。前任山西巡撫丁寶銓,正是被同盟會趕跑的。現在,陸鍾琦初來乍到,怎麼可能有好日子過?

那麼,陸鍾琦能不能順應歷史潮流,投向革命黨一派呢?

陸鍾琦雖然是一名清官,頗有幾分才幹,眼光也比較開明,還將次子陸光熙送到日本留學。可是,他從骨子裡擁護清廷,對革命黨極端仇視。那時候,社會上剪辮子的人越來越多。陸光熙在日本留學時,已經剪掉了辮子,但他回國後,每次見父親依然要戴一個假辮子,免得父親發脾氣。

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產生連鎖反應,湖南、陝西、四川等省紛紛宣告獨立。毗鄰陝西的山西,立即進入緊張狀態。太原許多達官貴人逃的逃,躲的躲,轉移財產,疏散家人。他們不想弔死在清朝這棵即將被摧毀的大樹上。

陸鍾琦預感到山西新軍有可能在太原發動武裝起義後,竟然不識時務地想拯救快要滅亡的清廷。為此,他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以防止陝西軍隊北上為由,將山西新軍的八十五標(相當於一個團)調離太原,駐紮在山西南部的蒲州。此為「釜底抽薪」之計。二是調動山西舊軍進入太原,防守軍火庫。

在「武昌起義」中,湖北新軍首先搶奪的目標是軍火庫。太原軍火庫里藏著5000支從德國進口的新式槍枝。陸鍾琦擔心革命黨人發動起義後,會搶奪這些新式槍枝,便派人取出3000支新式槍枝,運到河南。

從這些措施可以看出,陸鍾琦是鐵了心要為清廷效忠,與革命黨人頑抗到底。他多次對三子陸敬熙說:「大事不可為矣!省垣倘不測,吾誓死職。汝曹讀書明大義,屆期毋效婦仁害我……生死之事,父子不相強,任汝曹自為之。但吾孫毋使同盡,以斬宗祀。」由此可見,陸鍾琦已經下定決心,為清廷陪葬。

然而,不管陸鍾琦是多麼煞費苦心,太原起義還是爆發了。

1911年10月29日凌晨,山西新軍發動起義,衝進了山西巡撫衙門。陸鍾琦和陸光熙正在談話,見到蜂擁而來的士兵,憤然責問:「我剛來一月,有何壞處,爾等竟出此舉?」由於陸鍾琦的侍從人員率先開槍,引發山西新軍一陣亂射。陸鍾琦和陸光熙父子雙雙倒在血泊之中。

陸鍾琦時年63歲。這一天,離他抵達太原就任山西巡撫僅僅23天。

山西新軍殺掉了陸鍾琦和陸光熙父子後,又衝進內室,殺掉了陸鍾琦妻子唐氏、陸敬熙之子和幾名僕人。在混亂之中,陸鍾琦的幾個兒媳帶著子女們在牆上打了一個洞,逃了出去,保全了性命。在陸鍾琦的後代里,有一個孫女叫陸士嘉,成為中國著名的流體力學家。

陸鍾琦以生命為代價,為行將就木的清廷陪葬。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短短几個月後,清廷就頒發了《清帝遜位詔書》,宣布接受共和,結束清朝統治。陸鍾琦之死毫無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1247e1edc9063d0bb60628bae1c9c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