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地圖

2019-05-23     看懂上海

舊時的生煎饅頭店門口立著柏油桶改造而成的爐子,上面架一口平底大鍋,「滋拉」一聲脆響,皮酥汁濃肉香的生煎就此出爐。

生煎,作為上海的特色點心,幾乎人人都吃過。可是等待生煎出爐,製作生煎的過程,你又知道多少呢?對於上海老百姓來說,生煎饅頭是記憶中的美妙味道,讓許多懷舊的人難以割捨,他們放不下的除了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滋味。

沙富小吃

凌晨2點,城市中心的靜安寺商圈迎來了一天最安靜的時刻。而這時,店員黃阿姨忙碌的一天已經開始了。為了保證每天早上五點半,第一鍋生煎能夠準時出爐,黃阿姨習慣在每天上班高峰前,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完。因為中午時分,靜安寺附近的白領將會蜂擁而至。

直到清晨五點半,店裡的第一鍋生煎出爐了,第一批客人已經在殿堂里等候,他們大多數是靜安寺附近送貨的工人。

18年來,黃阿姨的生煎給人的印象是很傳統的上海味道,而保證這份味道的前提就是手工。不變的老味道似乎讓嘴刁的上海人找到了一分懷舊的感覺,許多老食客把這份感覺變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大壺春

余阿姨從18歲就在大壺春生煎館跟師傅學習包生煎,師傅退休後,余阿姨也變成師父,帶徒弟。在大壺春,余阿姨是資質最老的師傅之一,她每天打點早市前的一切。

生煎饅頭口味的好壞,不僅要看原料,還取決於很多必不可少的工序。面點師傅們要來提前打面、發酵。用師傅們的行話來說,發完的麵粉,要花半小時的時間來「醒一醒」,這樣,包出來的生煎才會口感鬆軟。

通常,早上由五個生煎師父一起工作,一個師傅揉面,一個師傅加肉,另外三個師父負責最後生煎包的包製成型。從早上六點半到八點半,五個生煎師父互相配合,不能有絲毫懈怠。因為在這兩個小時里,師傅們要趕製上千個生煎。余阿姨說,師傅們從白天捏到晚上,每天要捏一萬多個生煎。

有同事開玩笑說,余阿姨的手就是一個生煎模子,一把捏下去就是一個生煎的樣子。

這樣的熟練,來自日復一日的實踐。但如此這樣的辛苦操勞,也在師傅們的身上留下了印記。有些師傅因為常年手腕用力患有腱鞘炎,有些則患有肩周炎。

七點半不到,已經有一些人聚集在大壺春門口,等待頭一鍋生煎的出爐。伴隨著熱氣騰騰的滋啦聲,頭一鍋生煎出爐了,店門口也隨之排起長隊。而師傅們則繼續忙碌的工作著。

如今的90後、00後,有可能連大壺春生煎都沒聽說過,而對於生於50、60年代的人們來說,大壺春幾乎可以作為上海生煎的代表。所謂上海灘上一家百年生煎老店,這裡的生煎、這裡的人,都能讓人看到老生煎店的風貌。許多搬了家的市民,還會特地趕來這裡,為了一口記憶中的味道。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據說大壺春最早開在一家茶館店邊上,以前的茶館店是用茶壺倒水的,在當時的生煎攤頭,吃一兩生煎,旁邊再來壺茶過一過,愜意的很。老闆轉念一想,後來就有了「大壺春」這個名字。

大壺春原址

小楊生煎

曾經吳江路的小楊生煎

無論是旅遊雜誌,或者是點評網站,說起生煎,都會推薦這樣一家中國規模最大的生煎饅頭連鎖店——小楊生煎。

不錯,阿拉上海老百姓對小楊生煎都不會陌生。2010年2月,隨著吳江路動遷,在吳江路開了16多年的小楊生煎結束了營業。小楊生煎的經營者楊阿姨說,對吳江路是有感情的,因為有了吳江路,才會有小楊生煎。

90年代的小楊生煎

20年前,小楊生煎還是一家門面不足3平米個體戶餐飲店。一個二十幾歲的上海姑娘,用一個20塊錢買來的汽油桶做火爐,擺起了生煎攤。回想起當年,楊阿姨說,經常晚上回去的時候騎著自行車都累得睡著了。

直到後來,吳江路煥然新貌,小楊生煎也再次回到了吳江路,原來60平米的兩開間門面,也一晃變成300多平米的商家。

老吳江路畫面

動遷後的吳江路

阿美生煎

曾經每逢中午,在恆隆廣場梅龍鎮伊勢丹和中信泰富組成的南京西路黃金商業圈,集中了大批白領。而在這裡,曾有過一家專為白領打造的生煎店。這家不起眼的阿美生煎門店只有廚房,但依然有慕名而來的食客前來。

年近80歲的王阿姨在上世紀90年代生產組退休後,就自己創業開起了生煎店,她包起生煎來手腳利索,絲毫不輸給年輕人。這家生煎店的口味,都是王阿姨按照記憶中上海生煎的味道製作的。但王阿姨並不是科班的點心師,而是一位生煎饅頭的忠實粉絲。

王阿姨的女兒何阿姨也是店裡的員工,她說,每到中午看到大家來排隊就特別興奮,這說明是對他們店的一種認可。

可惜的是,這家開了年近30年的老店已經不在了,那鍋生煎的味道也只存在回憶里了。

在各位的心裡,哪家生煎饅頭店讓你們印象最深?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哦。

本文內容來源:《紀錄片編輯室》欄目,《上海生煎地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KSCGwBmyVoG_1ZHC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