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暴醜聞而沉寂的藝人蔣勁夫,最近有了新動向:向友人承認新戀情。
然而,網友們迅速嗅到了奇怪的地方——
這幾張在新聞中廣泛使用的聊天記錄,只能是被蔣勁夫告知談戀愛的那位朋友自己截圖然後傳播出去的。
於是有網友不禁吐槽:「蔣勁夫的朋友可能是世界上最愛發聊天截圖的一群人了」。
畢竟當初蔣勁夫深陷漩渦之時,他那邊的朋友就是挺身而出曬了一堆微信聊天記錄,力證蔣勁夫清白。
雖然最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家發現這位朋友竟然把蔣勁夫設成了消息免打擾。
儘管蔣勁夫在輿論中難以翻身,但這一次還是不少網友覺得截圖的朋友做的不妥:把私人聊天內容當成爆料內容公之於眾,未免有點不地道。
但也有人認為,或許蔣勁夫也知情朋友這麼做,聯合來了一波炒作呢?
孰是孰非倒是不重要,反而是網友跑偏的關注點再此證明了網絡社交時代的一個大問題:
這年頭,「曬」聊天記錄這個動作真的不容小覷。
我拿你當朋友,你卻把我「掛」出去
如今,把私人聊天截圖曬到朋友圈、微博等公共社交網絡的行為,其實很常見。
甚至它構成了一種「集思廣益」的網絡文化——網絡上有無數沙雕段子都是來源於網友自發的截圖,有的是搞笑的聊天記錄,有的是朋友圈裡那些比段子還好笑的親身經歷。
微博上的各種投稿類bot更是以網友投稿的聊天截圖為生,要麼用爭議的話題挑起口水戰,要麼靠甜甜的愛情炸出一堆檸檬精。
反正一切不以分手為目的的吐槽都是秀恩愛
大多數時候,以搞笑和沙雕為目的的曬截圖還是善意的分享,不會引發什麼矛盾。
但好朋友之間也可能有因此翻車的時候。
娛樂圈最知名曬聊天記錄愛好者甦醒,曾經一不小心曬出了何潔生了第三胎的事情。
其實何潔生不生三胎本不是什麼大事,但沒主動向公眾公開的隱私這麼猝不及防地被好朋友曬出來,就有點尷尬。
被網友罵坑朋友之後,甦醒倒也沒有「悔改」,後來的澄清和道歉還是通過曬出跟何潔的聊天記錄來完成的……
這種,屬於粗枝大葉,曬出來了才發現裡面有細節不妥。
比這更尷尬的是,曬截圖的那方壓根沒覺得有任何不妥,被曬的那一方卻不這麼覺得。
確切地說,不管聊天時說了什麼,沒經過允許就把私人的聊天記錄公開,本身就會讓一些人覺得很被冒犯。
說白了,是觸犯到了當代網際網路社交禮儀中最重要的邊界感。
要想不發生這種尷尬的情況,聊天雙方得具備一種無法被量化的默契,不用詢問對方「我能截圖發朋友圈嗎」就知道,哪些能曬,哪些不該曬。
然而這種默契比較稀缺,最終引發的都是一方「突然發現自己被掛」的不快,並且心裡默默給對方的可靠程度打了個×:
你這樣隨意地曬我私下跟你說的話,以後誰還敢跟你掏心掏肺地聊天啊?
我們當中出了一個「叛徒」
如果說曬截圖這件事社交層面的矛盾,還主要是被對方的粗線條或者虛榮心踩中了雷點。
那麼有些曬聊天截圖的行為則像是一種主動的示威和嘲諷:我就是看不慣你說這些話,非得發出來讓大家評評理不可。
無法融入甚至很想掛人的時候
不只是私聊記錄,群聊內容被曝光更容易引起血雨腥風。
許多次輿論爭吵的源頭,都是因為群聊中出了一個「叛徒」。
之前滴滴成為眾矢之的時,一張群聊截圖火上澆油:群友們紛紛為CEO柳青表示「心疼」,獻上鼓勵和祝福。
這歲月靜好的氛圍刺激到了憤怒的網友,紛紛斥責這些大佬的「抱團」行為。
這幾年逐漸成為表演舞台的學校家長群,也常常因為聊天記錄流出而站上風口浪尖。
家長們或者想盡辦法對老師吹彩虹屁,或者暗自較勁攀比,或者飛揚跋扈頤指氣使……許多令人詬病的現象都是從群聊截圖里被曝光的。
毫不意外地,像這樣的截圖往往都會引發輿論的強烈反撲,因為裡面恰巧藏著一些「局外人」平時難以了解、一旦了解了就很看不慣的現象。
這種聊天記錄之所以會流出,也許是因為截圖之人也很對這種「抱團」或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嗤之以鼻,發出來批判一下。
也或許他們壓根沒這個意思,只是無心插柳,但其中的內容無法避免地成為輿論場抨擊的對象。
無論泄露聊天記錄之人意圖如何,這終究是打破了一種小圈子內關於默認某種價值觀或是遊戲規則的默契,不管這種默契是對是錯。
有人覺得把聊天記錄發出來的人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勇士,也有人並不想為這種截圖的流出叫好——
誰也不知道輿論的評判標準會突然颳起什麼風,那是不是任何言論都有可能被當眾處刑的隱憂?
大瓜,從聊天截圖開始
在聊天截圖能不能傳播這件事裡,還存在一個悖論:
大多數人不喜歡私人聊天言論被隨意傳播,其實僅限於發言人是自己的時候。
等到事不關己,勁爆大瓜在各個群里傳來傳去時,倒也沒人在意別人的私人言論突然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幾年,「群聊產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震驚全網、發源於民間爆料的大事件,起源都是聊天記錄的截圖,或是在群聊中對某些消息的轉述。
比如最近那個火爆的學術圈大瓜,好多人信誓旦旦的細節,其實都來自那段不知道被傳播了多少次的群聊對話。
雖然重點又歪到了扎心的一句話
諸如此類的很多事件,都是從隨意的聊天對話開始發酵,然後成了網絡狂歡的素材。
或者,是在公眾人物的撕扯大戲中,由聊天記錄這一大招將劇情推向高潮。
什麼薛之謙和李雨桐的恩怨,張雨綺和前夫的糾葛,所有戲碼中最吸睛的永遠是他們甩出來的微信截圖。
最絕的是後者的故事還是個連環套:袁巴元先把自己和張雨綺的聊天記錄發到了朋友圈,這條朋友圈和所有的內容又都被人傳播到了更公開的網絡上,最後逼得張雨綺發文回應時還特意解釋一句:「老娘沒有狐臭!」
個人恩怨中一旦甩出了私人聊天記錄互相證明對方有污點,那基本上意味著徹底撕破臉了,姿態相當難看。
也正是這些最私人最狗血的東西,成了滋養吃瓜群眾最好的養料。
而如今網絡上更奇怪的一種生態是,反而是隨著私人的對話被曝光,有些公共話題的蛛絲馬跡才被挖掘出來。
研究生導師和自殺學生的聊天對話里,藏著高校不健康師生關係的齟齬;
一次家長群聊里跋扈的發言卻引發了蝴蝶效應,讓背後的官場靠山因違紀被調查。
或許也是諸如此類的事件,讓網友參與一些社會話題的時候,愈發依賴與信任聊天截圖在其中擔任的作用,容易被其中傳遞出的情緒感染。
這就又牽出了另一種讓輿論波動的可能——
聊天記錄不過也是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輕則有心之人對文字斷章取義、引導輿論抨擊的風向,重則有「開局一張聊天截圖,其餘全靠編」的鬧劇發生。
當我們無時不刻通過聊天軟體與他人交流,這些內容又輕而易舉就能被廣泛傳播給公眾時,那些截圖有時只是無關痛癢的廢話,有時又絕對不是。
隨口一句聊天就可能引發地震的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