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給父母送雙「閏月鞋」

2023-08-14     真言貞語

原標題:牛永超散文丨給父母送雙「閏月鞋」

給父母送雙「閏月鞋」

文/牛永超

在我的老家,每逢閏年閏月,有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閏月鞋」的民俗。

關於送「閏月鞋」的事兒,我曾問母親「有啥說辭」。她笑著說:「這都是聽老輩兒人說的,『閏月鞋,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鞋』和『邪』是同音,大概有『辟邪』之意吧。」「活一千」的說法固然誇張,但希望父母健康長壽,卻是「閏月鞋」傳遞的一份兒女情。

我在網上簡單搜索了一下,不承想,送「閏月鞋」竟是我國多地的舊俗。在江淮地區,每到閏年閏月,已婚女兒要給母親做閏月襪子、閏月鞋或做衣服。而在福建,則有「閏月飯」的習俗,也叫「六親飯」。每逢閏年閏月,父母、兄弟必須把女兒、姐妹請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時,由父母把嫁出門的女兒請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請回來吃一頓「閏月飯」。

做閏月鞋的習俗起始年代已無據可考,但民間忌閏月年古已有之,認為閏年是多事之秋,對長者不利。鄉下有「閏月年,留娘年」一說,認為閏月年是對母親的身體安危至關重要的年份,兒女們應格外引起重視。出嫁的女兒,必須於閏月前給母親做一雙鞋讓她穿上,方可使母親平安地邁過這道坎兒。

20世紀80年代,農村因為經濟困難,賣鞋的也少,女兒給父母送的「閏月鞋」大多是親手做的。當年,對於我姑姑來說,做鞋算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如今,年近70歲的姑姑,只怕一輩子也沒做過幾雙鞋。聽我母親說,姑姑在當姑娘時,很少動針線,因為奶奶的針線活不行,自然也不會教她學做。母親過門後,一家老小的衣服鞋子基本全靠她。姑姑後來在村印刷廠上班,更是沒有做針線的時間。姑姑給爺爺奶奶做的第一雙「閏月鞋」,是在母親的幫助下完成的。

做一雙手工布鞋,大抵需要四個步驟。首先是「抿袼褙」,在豫西地區叫作「抿葛白」。把舊布用漿糊一層層地粘在一起,最底層鋪上報紙,粘好的「袼褙」鋪在板子上,等晾乾後揭下來備用。

接著是「做鞋底」。按照「鞋樣」把乾的「袼褙」裁好,多層疊加後,用麻繩或線繩納起來。講究的人家,還要把鞋底用白布條分層包一圈,做成「千層底」。更有用彩線把鞋底納出圖案的,簡直就是工藝品。剛開成的底子厚,用大針很難直接穿透。納鞋底時,做鞋人就在中指上套個頂針,用於借力。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在冬天做鞋,她的指頭上總纏有白膠布。

然後是「縫鞋幫」。如果說納鞋底是力氣活,「縫鞋幫」就是技術活了。「鞋幫」也有「紙樣」。手巧的婦女能夠剪出多種鞋樣,像鬆緊口鞋、老虎頭鞋、麵包鞋、扎氣眼系帶鞋、帶襻兒鞋、方口鞋,等等。做鞋幫需要先裁樣後粘,最後縫合起來。最表面的那層布既要好看,還要耐磨。我小時穿得較多的,是條絨布鬆緊口鞋和燈草絨帶襻兒鞋。母親要麼專門到集上扯鞋面布,要麼用給我們做衣服剩下的布頭裁成鞋面。

最後一個環節是「上鞋」,就是把鞋底和鞋幫縫在一起。布鞋越穿越松,因而鞋幫會比鞋底稍緊一點兒,「上鞋」時需要在裡面用東西撐著。如果做的是扎氣眼系帶鞋,還要加上「扎氣眼」的工序,而帶襻兒鞋則需要在一側縫上紐扣。

如今,做手工布鞋的人越來越少,這種技藝不知將來會不會失傳。2017年夏天,我去延安考察學習,看到景區附近的商店裡在賣黑條絨千層底布鞋,一雙鞋售價80元。真是物以稀為貴!

我和妹妹都不會做鞋,送給父母的鞋,自然都是買的。妹妹在老家,每逢閏年閏月,不光給父母買,還要給奶奶和二叔準備。我也多次給他們買鞋,只是不去擇日子。

最近幾年,一些商家巧打「孝心牌」,促銷「閏月鞋」。在我看來,只要孝心在,「送什麼、何時送」都可以。重要的是,做兒女的要讓孝順父母、反哺報恩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代代延續。這樣,送給父母的「閏月鞋」,就不是只在閏年閏月才能穿上了。

(寫於2017年7月24日)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c62ccf12b8be5d596a0a0fc65c1e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