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低層次的父母講道理髮脾氣,高層次的父母只做一件事
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孩子是父母負面情緒的起點,同樣是父母負面情緒的終點。」一時間感慨萬千。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產生負面情緒,又把這種情緒反饋給孩子,在情緒傳遞的過程中,兩敗俱傷。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不聽話,你的第一反應是?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不聽話的小孩時,有兩大殺手鐧——「講道理」+「發脾氣」。
故事1:
孩子吃飯時看電視,媽媽就會在飯桌上不停地叨叨,對著孩子一頓輸出,結果發現小朋友仿佛跟沒聽見一樣。
媽媽的怒火被激起,忍不住拍了一下孩子的後腦勺,然後對著他吼一頓。「吃飯的時候不給我好好吃,看什麼電視,再看我讓你爸來收拾你……」
本以為這樣能起到震懾作用,結果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甚至看得更起勁了。
故事2:
孩子在考試時數學沒及格,媽媽第一反應就是他最近沒好好用功,於是開始給小孩上價值。
「你這次又沒及格,是不是平時不好好聽課,我和你爸為了供你讀書多麼辛苦,你覺得你對得起爸爸媽媽嗎?」
如果孩子在這時試圖解釋,媽媽頓時火冒三丈,直接打斷,「沒考好還給我狡辯,你是不是最近皮癢了……」
以上這些場景,不知道是否也在你的生活中時常出現,事實上,上面這些媽媽的解決方式,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它往往會帶來兩種結局:
一、習慣性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往往容易陷入「死循環」的局面,你會發現,即使你說了再多道理,孩子依舊聽不進去,看見他們「油鹽不進」,你又忍不住生氣,對著他們發脾氣,結果小孩又回歸原樣
二、習慣用發脾氣恐嚇孩子的父母,或許能在表面上震懾住他們,讓小孩低頭認錯,但事實上,他們心裡可能並不服氣,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
只是「求生」的本能,令他們暫時低頭,可下次遇上同樣的事情,他們還是會犯錯。
所以你看,當孩子不聽話,犯錯誤的時候,講道理和發脾氣是沒用的。你的負面情緒,甚至還會傷到他們。
為人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的不良情緒,往往容易給孩子造成以下傷害——
1、讓孩子以後變得情緒化
心理學上,有個叫 「強迫性重複」的專業術語。它指的是,一些人會有意無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自己重複過去經歷的痛苦。
例如,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容易出現暴力傾向,復刻父母的行為,虐待自己的孩子;
從小在情緒化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情緒管理能力往往也比較差。
所以,一個壞的家庭基因,往往能影響幾代人,為了不讓家庭悲劇循環出現,父母需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2、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
心理研究發現,孩子7歲左右,人格基本就已經形成,所以我們平時經常會說, 「三歲看大,七歲至老。」
不過在孩子1歲左右,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緒變化,甚至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明自己的感受。例如,他們如果發現父母在發脾氣,會因為害怕而大聲哭泣。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發育出現缺陷。他們往往容易缺乏安全感,變得敏感多疑、習慣性壓抑自己甚至是出現抑鬱傾向。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需要儘量讓自己冷靜下來,先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再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一味地對著他們發脾氣、講道理。
高層次的父母,懂得做好這件事
高層次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往往選擇做孩子的「領路人」——以身作則,把孩子往正路上引。
央視有部高分紀錄片《鏡子》,裡面記錄了三個「問題少年」想要輟學,父母無奈把孩子送進特殊學校接受長達81天的「改造」,而家長們也需要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
其中一個孩子接受採訪說道:實際上要待81天的是父母,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而通過觀察他們的生活也可以發現,裡面的父母確實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例如,裡面有個叫澤清的男孩,在「高知家庭」長大,可卻並沒有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他叛逆乖張,不尊重母親,甚至對著父母動手。
而透過澤清父母的日常相處模式和教育孩子的行為中,大概就能看出這個小少年為何會「走歪」。
在這個家庭中,父親是「絕對掌權者」,他對妻子的要求是「要當好賢妻良母,絕對服從「,夫妻間又缺少溝通,這讓妻子內心倦怠。
為了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她把關注度放在孩子身上,經常對著小孩講道理髮脾氣,解決不了的時候,還使用暴力。
父親的冷漠,母親的強勢,最終令這個孩子忍不住反抗。可神奇的是:儘管他討厭父親的那一套,又學會了用父親的方式來對待母親,用來反擊母親的暴躁和嘮叨。
最終心理輔導人員指出了澤清父母存在的教育問題,後面夫妻倆可是做出改變。
媽媽在家儘量維持情緒平和,用柔和的語氣跟家人說話,而爸爸也開始慢慢關注媽媽的感受,學會尊重妻子。
結果這一家人迎來了久違的和諧,兒子在父母的改變下,性情大變,自覺回到校園讀書,還變成了一個上進青年。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如果你想孩子做出改變,那就得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們什麼樣,孩子往往也會變成什麼樣。
【總結】
我們總抱怨小孩吃飯時看電視,喜歡玩手機不好好學習,在責備他們之前,有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平時的習慣就不太好,導致孩子「有樣學樣」。
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我們要學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影響,他們才能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