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會表達同理心的人,才更容易被客戶認可

2019-11-27     泰迪抱枕

01

最近熱播的《令人心動的offer》,記錄了8位實習生進入律所的實習經歷。

在第3期的節目中,8位實習生被分為4組,分別跟隨各自的帶教律師,和委託人(客戶)進行了會面。

會面結束後,帶教律師需要根據兩位選手的臨床表現和委託人的意見,對兩位選手做出勝負裁判。

其中,何運晨和鄧冰瑩都是因為同一處不足,而輸給了李浩源和梅楨。

什麼不足呢?——讓客戶覺得他們不夠理解自己。

何運晨在與委託人談話時,頻頻打斷客戶的講述,用自己的理解予以回應,讓客戶覺得很強勢。

何運晨

而鄧冰瑩則反覆追問敏感問題,一度引起了客戶的情緒失控。

再看看他們的對手:

李浩源的觀點雖然有些主觀、感性,似乎與律師這個職業相悖,但他卻很清晰地表達了自己很理解客戶,並且非常想幫客戶打贏官司的態度,這無異於給客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李浩源

而相比鄧冰瑩,梅楨則能夠非常敏銳地看到客戶的情緒,並且及時調整表述方式,同時適當地安撫客戶情緒。在後續的反饋中,後者的表現,也確實令客戶更加滿意。

從帶教導師的點評來看,何運晨和鄧冰瑩並非輸在專業能力上,而是輸在「同理心表達」上——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事」上,而忽略了對「人」(客戶)的理解和尊重,這種體驗會給客戶造成一種疏離感。

02

說到「同理心」,我們不禁要問:「何運晨和鄧冰瑩是缺乏同理心嗎?」

——並不是,他們只不過是不懂得如何表達同理心

何運晨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冷靜、客觀」的,這幾乎成為了他性格中很明顯的特徵,也恰好與律師這種職業高度契合。

而鄧冰瑩,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辯手,她的鎮定和自信,是在屢次臨場交鋒中歷練出來的。

可以說,何運晨和鄧冰瑩有意識地剔除掉了表達中過於感性的部分,因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理性和客觀更容易讓他們取勝。

鄧冰瑩


但,當他們面對的不再是針鋒相對的對手,而是一個受了委屈、急需專業人士幫助的客戶時,他們卻沒有及時做出適當的調整,而這種客觀、理性的表達,就像一個冷冰冰的醫生,雖然非常專業,但並不能給客戶安全感。

可能,對於醫生來說,他們內心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但經驗告訴他們,與其說一些沒意義的話,還不如趕緊想辦法治好患者的病痛。但,如果我是患者,我真的希望,醫生為我看診時,能做到既專業,又溫暖。

同樣的,律師行業也是如此。幫助委託人討回公道、獲得賠償,是律師的首要職責,但在專業之外,律師也最好用有溫度地表達,提升客戶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03

在與客戶溝通時,很多人都會犯與何運晨和鄧冰瑩一樣的錯誤,他們並非無法共情客戶,而是太追求「專業」,而逐漸忘記了如何表達同理心。

這一點非常重要——「你理解客戶」和「讓客戶覺得你理解他」並不是一個意思。

你理解客戶,只能提高你滿足客戶需求的可能性。

而讓客戶覺得你理解他,則是提升了顧客的體驗。

顯然,後者是需要一定的表達技巧的。

那麼,如何才能讓客戶覺得「你理解他」呢?

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我們仍能找到答案——

做到真正的認真傾聽

帶教老師金律師對何運晨的評價,讓人感觸很深,關於「認真傾聽」,他是這樣說的:

「有時候,客戶都表達不明白,你怎麼那麼早就聽懂了呢?」

站在何運晨的角度上,他可能特別希望自己能高效、精準地get到客戶的意圖和需求,但他「接話」的方式,卻會給客戶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因為,[被允許完整地表達,並給予積極的回應]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心理需求。

因此,真正的認真傾聽,並不是搶著告訴你說「我聽懂了」,而是,等著你完整地表達,並向你驗證我的理解。

把對方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並據此調整表達方式

在鄧冰瑩和梅楨與客戶會面時,鄧冰瑩多次提出敏感問題,沒有顧及到客戶的情緒,致使談話一度陷入了僵局。

而梅楨卻能以一個解圍者的身份,在客戶情緒失控時,用溫和的表達方式,給予了客戶有效的安撫。

梅楨


在復盤談話中,冰瑩表示「自己的方式過於理性」,但帶教王律師卻指出「即便是理性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更溫和、更適當的方式來提問」。

我覺得,王律師說的這種溫和的提問方式,就是圍繞著客戶可能會產生的抵抗情緒,進行的一種調整。

在與客戶的接觸中,不管我們的目的性有多麼明確,我們都應該思考「如何把客戶的情緒、感受放在第一位」,以此為前提,我們做出的行為,才更能讓客戶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04

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客戶,很多人也作為服務方,直接與客戶接觸過。

在過去的經驗中,我覺得最讓客戶反感的一類行為就是——否定或輕視客戶的感受和情緒,尤其是負面的。

這一點在心理諮詢和律師這兩個行業中,尤為明顯。

對於客戶來說,否定和輕視我的感受,無異於否定、輕視我,因為,人就是因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識,而與他人區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感受、情緒和意識,就是我」。

當你和一位客戶說「你的那些顧慮根本無所謂」,或者「你的那種經歷很多人都有過」的時候,客戶不會覺得你經驗豐富,相反,他會覺得「我那麼強烈的感受,怎麼到了你那,卻如此輕描淡寫」。我想,這對任何一位客戶來說,都是一種不好的體驗。

任何行業,專業能力都非常重要,但若真想獲得客戶的認可和讚賞,就要學會真正地理解客戶,同時,也要讓對方感受到這種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U2K224BMH2_cNUgIs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