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大集體時期,老百姓究竟能不能吃飽飯?經歷過的人清楚,不是用「能」或者「不能」就能講清楚的,原因如下:家庭背景身份背景不同;城市或者鄉村之間的差異;地域不同等因素都存在。這是真實的歷史我們這些人經歷了的那個年代,可真鍛鍊了人。
從當時的一個數據來看,1950--1980三十年,人均壽命增長1.7倍,人口數量增長1.8倍,糧食產量增長2.4倍。所以從這組數據來看,當時的糧食是很稀缺的。
說說我們農村的當時的情況,什麼是吃飽,那個時候大多數農村是吃不飽,更不用說吃不好了。1962年前幾年我們村約5O戶人家只出生幾人,是幹部,生產隊長家添了人我們農民餓著肚子出工!整天心裡就一個念頭:「餓」。主要是沒油水,哪怕你吃的再多,肚子沒油水還感覺餓。那個年代最苦的是農民。對那個時代的勞累無邊、饑寒交迫的生存狀況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大集體時候幹活都是出工不出力,看起來忙忙碌碌,一天到晚忙的不亦樂乎。實際上每天只有幾角錢收入。一家大小長年吃不飽肚子。我們都是餓餓達達的長大的。所以無論吃什麼飯我都覺得特別的香。我在吃食方面從來都不挑食。只要能吃飽肚子就行。一畝田打6~7百斤稻穀,小麥只能打5~6百斤。交給糧庫每斤8分錢,晚稻1角錢 ,社員的口糧,幹活的每個人每月分30斤稻穀,老人小孩得分28斤稻穀。去殼得7 折大米,沒有肉吃肚子寡的餓。
當時是先國家,再集體,後個人,公,購,余,光榮,戰備,救災糧交完後所剩無幾,不餓肚子才怪呢。關鍵是那個時候糧食產量低,還需要支援了城市,交公糧,供養吃商品糧的,自己所剩無幾!農業投入不夠糧食產量低,除了完成徵購,留足種子飼料等才給社員分,能每人分300斤毛糧就不錯了,不挨餓夠吃嗎
人們常用吃糠咽菜來形容生活的艱難,我沒有吃過糠,卻咽過很多種野菜,吃過稗子餑餑。什麼農民很能吃肚子大?做體力活,多吃些正常,但成年人肚子大,那是病態,全身浮腫,肚子大,就是飢餓的結果。那時候的人:肚子裡沒有油水,吃了再多也吃不飽,平時本來就是經常吃不飽,偶爾吃飽一頓也不飽。我從小什麼都吃過,爛紅苕,淘土粉,白石頭磨的粉都吃過,現在想到那個年代都寒酸。那個年代我十來歲,吃過野菜,吃過茅草根做的面,春天吃柳葉、楊絮、干紅薯秧,很少能吃到麵粉,少量大米是南方救濟糧,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點肉。
包產到戶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在生產隊,幹活時是青壯年勞動力在干,收穫後分口糧是按人頭分,家裡勞動力多不如孩子多,但是勞動力飯量大,所以往往口糧不夠吃的都是勞力多的人家。大鍋飯造就了人們沒有生產積極性。就好比你跟著老闆幹活,老闆給你開工資,但干多干少一個樣,旁邊不幹活的也和你拿一樣的錢。能吃飽飯都是分田到戶以後才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前由於地少人多,加之交公糧交購糧,隊上還要留儲備糧,每年到2.3月就青黃不接,真的是一言難盡。各地農村情況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城鎮居民,每人每月4兩油、一斤肉、糧食定量那個時候城市定糧每個市民24斤,工廠工人26~28斤,重體力勞動者30斤,。每家都有糧本,細糧都是有定量的。
城鎮居民吃的糧食品種相對多,總之還是個「吃不好」的問題。實事求是講,這個問題與家庭人口多有關,孩子多吃的差些,孩子少吃的好些。因為,我們家孩子少,又是雙職工家庭,所以同大多數家庭比,特別是與單職工孩子多的家庭比,生活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