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為人類?它們根本不屑於此

2022-04-19     紅顏秀影

原標題:想要成為人類?它們根本不屑於此

近些年來,科幻電影的多樣性越來越豐富,

不再是初代的那種外星殖民入侵的科幻驚悚,也不再是難懂其中的科幻燒腦…….

神秘的、充滿無限想像力的、浩瀚無垠的宇宙,給了人類無盡的想像空間,

因為未知,所以它可能是黑暗的、危險的,

而象徵宇宙的外星生物,可能會計劃進攻地球,也可能會帶給我們新的資源和技術。

科幻電影更像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期望,

或者說,它是一種人類對未知的嚮往,

又或是面對當下的不滿從而延伸出一種「科幻改變未來」的新的希望。

比如Netflix+艾瑪·斯通的美劇《瘋子》,

才華橫溢、天馬行空的科幻外表下,內核竟然是一部愛情劇集;

又或是2020年的科幻驚悚劇集《開發者》,也是相當驚艷,

未來高科技的外表下融入了一種科幻+政治驚悚的美感:

——遠山奇境、鬼魅裝置,程式設計師妹子揭開AI工程師男友失蹤之謎……

當科幻與政治融合在一起,既驚悚又有一種意外的美感。

包括HBO的兩部科幻劇集《異星突變》、《西部世界》,

也是將科幻題材玩出了不一樣的史詩感

——當機器人都有了意識時,人類最高等生物的地位被挑戰,是活該,還是失誤?

人類與外星人組成新家庭,注入了宗教式的深厚與新型家庭的創新底色。

2022年,則有了一部相當驚艷的小眾文藝科幻電影:

——《楊之後》

改編自短篇小說《向楊說再見》。

可以說,《楊之後》是一部成本不高,卻非常有藝術底蘊人文氣息的科幻電影,

一個美國黑人與一個美國白人領養了一個華裔小女孩,

他們想要讓小女孩Mika,不脫離關於華裔的文化與記憶,

於是,他們選擇了一個華裔機器人陪伴Mika長大。

近些年來,有不少東方文化的電影與亞裔導演的作品驚艷亮相,

比如《米納里》,講述一代韓國移民在美國的打拚與孤獨,

與外界的割裂感,無法融入主流的美國社會,又與自身的文化有了距離,

美國夢的意義、孤獨的打拚、對本族文化永遠的懷念……

這一切的衝擊,究竟是為了什麼?

而這部《楊之後》,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直擊到了觀眾的內心:

軟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東方的哲學思想上,

故事開始就是楊視角下的Mika一家,有一種讓人心安的家庭力量,

這個多民族和膚色的家庭,竟然有一種東方式的和諧與安寧。

直到有一天,楊開始待機,這個人類組成的家庭竟然驚慌失措了起來,

爸爸和媽媽依賴楊給Mika的教育和陪伴,甚至自己也依賴著楊時不時的心靈疏導。

很有意思的是,當爸爸Jake找到楊的複製人朋友時,他問道:

「楊有沒有因為自己是機器人而感到難過,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不是人類?「

複製人朋友的回答真是完全推翻了我們對科幻片的認知

「只有人類才會提出這種問題吧,覺得所有物種都想成為人類。「

在未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樣,

在情感上,孤獨脆弱的人類,更依賴於人工智慧的陪伴;

更依賴於人工智慧給自己生活上的便利與幫助。

當楊當機之後,

全家人卻因為一個機器人,陷入了一種失落、無助和恐慌中……

講真,紅顏秀非常喜歡《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里的一句台詞:

「即使她去世了,我們還是可以有機會重新認識她。」

於是爸爸Jake在修理楊和翻看楊的記憶儲存的過程中,重新開始了解這個機器人楊,

在龐大恢弘的記憶存儲里暢遊,仿佛塵封幾世的人生畫卷被一點點緩慢地展開,

看到楊的目光在悠閒的複製人女孩的身上駐足,看見楊眼中的自己與家人,轉場來到在鏡頭前自我微笑的楊……

當我們以一種更高的眼光去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時,

我們會覺得,原來它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文化

我們高高在上地以為他們一定想要成為人類時,原來他們根本不屑於此。

看Mika在對於自己的身份產生疑問時,楊溫柔的開導他說:

「你看這些嫁接的樹枝,也長得鬱鬱蔥蔥。」

將移民家庭的融合與落根,實現生命的延續與輪迴,家庭的意義,

這樣的比喻非常深沉中式,讓Mika體會到了家庭的意義與中式文化的象形、深意,

一種與世無爭的東方禪意畫卷緩緩展現。

而父親與楊那深刻又入心的茶葉的交流,更是精彩,

一種東方禪意、意象與思想結合在了一起,

與其說是父親與楊的分享,不如說是文化型機器人的楊,打開了父親的視野:

「電影里有這麼一段,這段很有意思,那個人在向他的德國朋友解釋,為什麼茶的味道那麼難以形容,他說,這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沒有任何詞彙能夠充分表達,茶的玄妙。然後他的德國朋友,站在他身邊,捧著一杯茶說,對,但我會想像,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葉。剛下過雨,現在雨停了,空氣潮濕,而你就這麼走著。不知怎麼的,這種感覺都在茶里了,太喜歡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想看看這部電影,也許我們可以一起看。」

小孩子把機器人當作依賴的哥哥,而大人在機器人的記憶海洋里感受了不一樣的一生,

家庭的意義是什麼,東方的禪意文化給西方家庭帶來的感動衝擊

每個人在家庭中有一張「愁」是孤獨,是覺得無人理解自己,

而當我們重新認識家人時,我們才知道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對身邊人十分了解;

其實在他們的眼中又是與眾不同的世界。

生命體本就是不同的,不論是毛毛蟲、蝴蝶、機器人還是人類,

但正因為不同又何其相似,

正因為相處,而有了家庭,

「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the rest of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毛毛蟲的末日,恰恰是蝴蝶破繭而出充滿陽光的時刻,

原來機器人不一定就是想成為人類的,它不介意化為塵埃;

當我們失去一個人時,我們可以開始重新認識它;

家庭的意義是嫁接的樹木,起源不同但因為彼此在一起,便可鬱鬱蔥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7b6283797c50eb0d2a348af70182e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