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前,趙國為何要接受上黨地區?不只是因為貪心!

2022-07-20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長平之戰前,趙國為何要接受上黨地區?不只是因為貪心!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帶爆發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國一方吃到了敗仗,而秦國不僅占據了長平,還消滅了45萬趙國大軍。所以,長平之戰後,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自然是不可逆轉了。就長平之戰的起因,其實和韓國存在直接的關係。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退兵。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在趙國接受上黨郡後,秦國上下可謂非常憤怒,也即秦國忙前忙後,卻讓趙國摘桃子了。於是,秦昭襄王發動了長平之戰,這直接影響到了戰國歷史的發展走向。那麼,問題來了,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

首先,在一些人看來,趙國接受上黨地區,可謂重大的戰略錯誤。

《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坑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在馮亭要獻出該地區後,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對此,趙豹表示:「秦國蠶食韓國的土地,從中間截斷,不讓兩邊相通,本來自以為會安安穩穩地得到上黨郡的土地了。韓國不願意歸順秦國,是想要嫁禍於趙國。秦國付出了辛勞而趙國卻白白得利,即使大國也不能隨意從小國弱國那裡得利,小國弱國反倒能從大國那裡得利嗎?這怎能說不是無故之利呢!況且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韓國,用最好的戰車奮力作戰,分割韓國的土地,它的命令已經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地區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對於馮亭來說,無疑是希望秦國和趙國二虎相爭,以此讓韓國坐收漁翁之利。不過,在筆者看來,趙國接受上黨地區,卻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戰國和春秋的主要區別,就是對於土地疆域的兼并。在春秋時期,晉國、齊國、秦國、楚國等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霸。但是,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激烈較量,就是為了攻城略地。對此,平原君趙勝就主張趙國應該接受上黨地區。在他看來:「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也即在戰國時期,出動數十萬的大軍,都可能無法攻下一座城池。而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可以輕鬆獲得上黨郡的17座城池,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既然如此,趙國顯然不能錯失這一機會。

對此,在筆者看來,按照平原君趙勝的意思,趙國接受上黨郡,自然是對城池的貪婪。當然,趙國這麼做,顯然不只是因為貪心。

另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和韓國、魏國一樣,也是靠近秦國的諸侯國。因此,秦國在奪取韓國的上黨郡之後,趙國自然是秦國下一個進攻的目標。所以,即便趙國不接受上黨郡,同樣躲不過秦國的進攻。既然如此,先接受韓國的上黨郡,增強自己的實力,以此來應對秦國接下來的進攻,自然不能說是一個戰略錯誤了。

更為關鍵的是,早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就已經開始襲擾趙國了,比如在公元前269年,秦國就攻打閼與這座城池,從而和趙國爆發了閼與之戰。按照介紹,閼與之戰,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一帶),擊敗秦軍的一次作戰。

閼與之戰中,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面對這一情況,趙奢採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占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閼與之戰中,如果沒有趙括的父親趙奢力挽狂瀾,那麼秦國很可能繼續加倍的蠶食趙國。從這一點來看,秦國和趙國之間的較量,是不可避免的,不會因為趙國將上黨郡拱手相讓,秦國就放棄了消滅趙國乃至於一統六國的計劃。

除此之外,上黨地區的地理位置,讓趙國不能坐視不理。如果讓秦國最終獲得上黨郡的話,可以直接威脅到趙國的腹地,比如都城邯鄲等地。而且,上黨郡的海拔較高,易守難攻,等到秦國占據該地區後,趙國想要奪回來的話,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趙孝成王不願意秦國奪取上黨郡,以此威脅到趙國的安全,所以最終接受了這一兵家必爭之地。

最後,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接受上黨郡不能說是戰略錯誤,但是,趙孝成王之後的舉動,卻不是那麼合理了。在長平之戰中。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人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遣大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趙孝成王最終沒有採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痹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此外,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怯縮不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布消息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對此,趙孝成王最終用趙括取代了廉頗,從而吃到了長平之戰的敗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4986ee3ef3f9b5dea3da7525eca3d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