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泡飯情結」

2019-04-28     看懂上海

阿拉小時候吃泡飯是家常便飯,早晨起來一頓早飯,一般人家都不會太講究,要的就是簡單、快捷——「泡飯」,就是體現這個特點的,最好的一種食品。

幾年前,滬上媒體還搞過一個調查,「如果讓你評選心目中的上海菜,你的首選是什麼」,兩位上海餐飲業專家各自在手心悄悄寫出答案,然後同時亮出,他們手心裡的兩個字,不約而同是,「泡飯」。

啥叫泡飯?

啥叫「泡飯」?就是拿剩下來的米飯,加點水,再放在爐子上燒一燒,等到水滾了,泡飯就燒好了。如果不是冬天,只要用熱水瓶里的開水沖泡,就可以吃了。到了大熱天,用冷開水一泡,也可以吃——米白湯清、清淡無油、綠色安全,勝過「方便麵」。

蘇州人叫這個,「飯泡粥」,過去一直沒想明白為什麼這麼叫;現在想想有道理:剩下來的「飯」,用水「泡」開來,一燒變成「粥」,所以叫「飯泡粥」。在上海閒話中,人們也把說話嘮叨的人稱為,「飯泡粥」。

上海人吃泡飯

上海人喜歡「吃泡飯」由來已久,至於起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和上海人節儉、實惠很有關係。當年,上海灘的地產大王周湘雲,擁有十多條帶有慶字的石庫門和新里弄堂,是上海灘上第五號納稅大戶。

周湘雲的泡飯

周湘雲是個老寧波,當年他父親從寧波闖蕩上海灘來時坐著一條裝滿鴨蛋的船,有人稱之為鴨蛋船。鹹魚翻身後,周湘雲生活習性仍然沒有脫離舊的痕跡。

據他家保姆說,家裡的電冰箱裡裝得都是鹹菜、醬瓜、黃泥螺。本人推斷,這是用來「過」泡飯的——因為老上海人都有「吃泡飯」的習慣。

說周湘雲的故事,實際上是想說,吃泡飯也不丟臉,上海人「做人家」,遇到晚飯吃不完,或者早晨睡懶覺,吃泡飯就是首選。凡是吃過泡飯的都有感覺:爽口,湯是湯來飯是飯,不像粥,米都爛在鍋里,沒有擰勁,而且粥的時間性很強,熱粥燙嘴,冷了又容易漲開,水多了清湯一片,水少了厚粥爛飯,索然無味。

泡飯操作也簡單,最多泡兩遍,而且層次分明,如果再有一些鹹菜、醬瓜、乳腐那些口味重的佐飯,是再爽不過的了。尤其在夏日或者熬夜之後,味蕾麻木,泡飯醬瓜是最佳搭檔。

泡飯「過」小菜

筆者丈母娘家是本地人,他們還有一種習慣,就是會拿吃剩下來個小菜,比如,「推扳點」的青菜、豆腐,「考究點」麼,就弄點蹄膀、小排,再「挺括點」就是火腿、鹹肉,全部倒在一起,燒泡飯,名稱就叫「菜飯湯」,經常會讓我這個小寧波感到,「味道好極了」!

當然咯,現在條件好了,大部分人營養過剩,「菜飯湯」也要少吃,還是會引起尿酸增高、血脂增高、膽固醇增高等等小毛小病——本地人一些濃油赤醬的燒法,好吃是好吃,但是,管住嘴巴還是要緊的。

再後來,高檔飯店裡開始賣「泡飯」了,不過,阿拉也開始吃伐起了:海鮮泡飯,龍蝦泡飯等等。當然也有便宜的,菜泡飯是最典型的一種了,幾乎家家飯店都有。泡飯本就屬於平民家,誰敢登堂擺奢華,一碗若值上百元,阿拉小老百姓肯定嚇趴下。

上海人家過泡飯的小菜,其實也蠻有講頭的。最普通的窮人家,只能吃醬瓜、乳腐、蘿蔔頭。寧波籍上海人家,喜歡吃鹹魚、蝦醬、臭冬瓜;紹興籍上海人家,喜歡吃霉乾菜、霉千張;江蘇籍上海人家,喜歡吃糖醋大蒜頭;四川籍上海人家,喜歡吃辣泡菜;廣東籍上海人家,喜歡吃喬頭、辣乳腐……反正不同籍貫的上海人,都有自己獨特喜愛的過泡飯小菜。

當然,還有很多上海人家都會吃的一種方法:買根油條,拆開幾段,蘸蘸醬油,過泡飯吃,這就叫生活中的「小樂惠」——去年,網上還為了「油條蘸醬油」,引發過南北網友的論戰,其實有什麼好討論的,中國那麼大,風俗習慣肯定不同,大家都別看對方是「奇葩」就對了。

聽老人們說,舊上海,企業老闆請高級管理人員吃早飯,也是吃泡飯,當然過泡飯的小菜,肯定是有點檔次的,要講究「四隻盆子」:皮蛋、海蟄皮、什錦醬菜、油氽苔條花生米;有時會外加點饅頭、鍋貼、生煎等干點。當然,也有上檔子的上海人是不吃泡飯的,這個阿拉就伐「別苗頭」了。

所以說,一定要找出上海人在吃上面有什麼情結的話,那麼,「吃泡飯」一定算一個,所以,還是我們的那句老話:要看懂上海,就要從上海人的衣食住行開始!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KSCGwBmyVoG_1ZHC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