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驗疫苗的效果,顧方舟瞞著妻子,偷偷給睡著的兒子喝疫苗

2023-06-28     胡月芳

原標題:為實驗疫苗的效果,顧方舟瞞著妻子,偷偷給睡著的兒子喝疫苗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自己剛剛記事的年紀,父母曾經給過我們一個白色的小球球,「我大寶貝最近表現得不錯,很聽話,這是獎勵你的糖豆,吃了吧。」

當年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連哄帶騙的讓我吃下了這個小球球,只記得當時嘴裡感覺甜甜的,還沒等細細品嘗就被父母逼著喝下一杯水沖了下去。

年齡稍微大一點了,才知道這個小球球通常被稱為「糖丸」,據說吃了之後就不會得某種病了,具體是什麼病當時也沒記下,年齡稍大點的哥哥姐姐經常說:「吃了之後你就不會變成傻子了。」

等自己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之後,我再去了解「糖丸」時, 才被它背後的故事所感動。小小的「糖丸」,拯救了億萬個新生兒童。

而「糖丸」的發明者顧方舟的事跡更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兒時遭遇造就了學醫的信念

1926年的一天,在上海附近的方橋鎮,顧國光家裡喜氣洋洋,因為老顧家今天又增添人口了,因為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名叫顧方喬,母親周瑤琴心想,「喬」下應該有「舟」,所以給新生兒取名為顧方舟。

顧國光是一個船務公司的職員,周瑤琴是一位老師,在那個軍閥割據的年代,顧方舟的家庭條件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雖說不算什麼大富大貴,但是衣食無憂,可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是顧方舟僅僅5歲的時候,災難降臨到了這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顧國光畢竟是在船務公司工作,接觸的人員比較複雜,不幸的是,他感染上的一種傳染病。

當時中國的醫療水平很差,母親周瑤琴為了將自己的丈夫從鬼門關里拉出來,不惜辭去了體面的工作,一門心思照顧臥病在床的顧國光。

為了看病,花光了夫妻二人多年來攢下的積蓄,但是還是沒能幫助顧國光戰勝病魔。家裡從此失去了頂樑柱,只靠周瑤琴一人苦苦支撐。

但是一個婦女,畢竟能力有限,再怎麼努力也不足以維持整個家庭的開銷,況且兩個兒子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正面臨著數額不小的學費。

周瑤琴曾經當過老師,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辛苦無所謂,一定要讓孩子上學。於是遠赴杭州,學習剛剛興起的現代助產技術。從此轉行,成為了一名助產師,收入還算可以。

但是代價是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顧方舟從小就由外婆負責撫養。父親的去世直接影響的當時的家庭,顧方舟也在年幼時期就認識到了傳染病有多麼的可怕,從此便勵志當一名醫生,靠自己的雙手拯救遭受疾病侵害的家庭。

1944年,顧方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顧方舟經常跟隨老師去前線救治受傷的中國軍人,在實踐中他醫學水平得到了提高。

有一次,顧方舟去一個礦場調研,順便給生病的礦工治療。當時礦場內的條件極差,礦工們吃飯的區域到處都是蒼蠅,飲用水也漂浮著各種雜質。這就導致礦場內病毒肆虐,傳染病頻發。

顧方舟回想自己的經歷,更加同情被傳染病折磨的礦工,更加堅定了自己與傳染病做鬥爭的信念。親眼目睹了礦工的生活之後,顧方舟深刻地體會到了資產階級對工農階級的壓迫,他開始越來越相信共產主義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於是他在194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憑藉顧方舟的醫術水平,完全可以去待遇更好的大醫院,但是他卻主動要求分配到大連的一個衛生所,從此便專注於傳染病的研究。最一開始,顧方舟主要研究方向是痢疾,在當時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傳染病。

韓戰爆發後,顧方舟請命前往朝鮮,救助受傷的志願軍戰士,他冒著生命危險遊走於各個野戰醫院,這段時間裡他不僅救治了無數戰士,還拿到了不少研究數據,這對他後來的研究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時的美軍為了扭轉戰戰場局勢,曾經有過在戰爭中使用細菌武器的計劃。

當時我國在抗日戰爭中就吃過日軍細菌戰的虧,新中國剛剛成立,應對細菌戰的能力還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國當時派出了一大批優秀青年醫生到蘇聯進行學習。

顧方舟很榮幸地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這一去就是四年,異國他鄉的生活讓顧方舟非常不適應,尤其是語言的障礙,使他在學習上倍感壓力。

面對這個障礙,顧方舟並沒有退縮,而是積極的和當地人溝通,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他就熟練的掌握了俄語,還通過自學,粗略掌握了日語和法語。

在蘇聯學習的日子裡,顧方舟非常充實,每一分鐘都恨不得當成兩分鐘來用。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幾乎每天他都是實驗室里來的最早的,走的最晚的。

學成歸國後,顧方舟在北京一個流行病研究所工作,也就是這個研究所,成就了他一生科研事業的輝煌。

臨危受命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江蘇南通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疾病。得這種病的人一般都是七歲以下的兒童,患病的孩子一般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最開始家長都是當做普通發燒來處理的,但是很快發現這種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而且不同於感冒,它不傳大人,專挑抵抗力薄弱的孩子。

但是常規的退燒藥並不管用,而且患病兒童開始出現四肢酸痛的症狀,有的孩子甚至都不能站立,這就是脊髓灰質炎,也就是當時我們常說的小兒麻痹症。

由於大家對這種病並不了解所以導致病毒傳播得很快,但是憑藉當時中國的醫療水平,拿這種病毒毫無辦法。

當時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家長甚至都不讓孩子去上學了生怕被病毒感染。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病毒的漫延,發病人數依然在增多。

看著醫院裡的家長撕心裂肺的哭喊,顧方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顧方舟走街串巷,與同事們到全國各地進行調研。

最後顧方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完成了一份詳細的報告交給中央。報告中指出,此類病毒一般通過唾液、糞便等多種途徑傳播。這種病毒會入侵孩子的大腦,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孩子的抵抗力薄弱,如果被感染,非死即殘。

根據當時其他國家的經驗,預防這種疾病的最好辦法就是注射疫苗,當時美蘇兩國都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中央馬上派出了包括顧方舟在內的學習小組,前往蘇聯進行學習。1959年,顧方舟來到了蘇聯,他發現疫苗分為「死」、「活」兩種,「死」疫苗安全,但是低效,可以直接生產,但是中國目前還不具備生產的能力,只能依賴進,並且價格昂貴。當時進口的疫苗需要打3針,每一針五美元,但是以當時中國國民的生產力,15美元不是個小數,大部分家庭都負擔不起。

而「活」疫苗的成本僅為「死」疫苗的千分之一,而且更高效,最重要的是「活」疫苗能夠讓人體產生免疫抗體,可以從根本上預防脊髓灰質炎。但是必須要克服安全性這一難關。

顧方舟深刻地分析了當時中國的國情,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而且當時還非常貧窮,「死」疫苗這條路線明顯是不現實的,而且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最終,顧方舟上報衛生部,稱「活」疫苗更適合中國。1959年末,經過衛生部的批准,我國採用「活」疫苗,並成立了脊髓灰質炎研究小組,由顧方舟擔任組長。

早在1958年,我國就曾經為了對抗脊髓灰質炎做出過努力,決定在雲南昆明的郊外建立一座猿猴試驗站,從事病毒的研究。

後來猿猴試驗站改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並打算將其建立成脊髓灰質炎疫苗生產基地。

1964年,顧方舟為了科學研究,全家都從北京搬到了昆明,並且他決定在昆明紮根,為了疫苗的研究干一輩子。

剛到昆明時,顧方舟一家連個住處都沒有,只能暫時租了一處面積不大的房子,一家人省吃儉用的過日子,生活條件與北京相比差遠了。

從此顧方舟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里度過,很多時候為了一個實驗數據,顧方舟不惜重複一個試驗十幾次,只求得到準確的結果。實驗室的燈經常到後半夜還亮著。

周總理在訪問緬甸的時候路過昆明,視察了試驗基地。顧方舟自信地向周總理說:「只要疫苗順利投入使用,中國就能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

「那你們不就失業了嘛。」周總理風趣地說,顧方舟哪裡有時間思考這些,一想到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孩子,他就恨不得馬上能夠研製出疫苗,全國進行普及。

用自己的兒子做實驗

最一開始,顧方舟的團隊是用動物進行試驗,隨著疫苗樣本的不斷完善,動物試驗已經基本都能通過,而且接種疫苗的動物沒有任何不良症狀。

但是畢竟人和動物的生理結構不同,接下來就要面臨著更為困難人體試驗了。這是活性疫苗,如果自己的試驗失敗,後果不堪設想,誰來第一個當這個「小白鼠」呢?

「還是讓我先來吧,如果出現什麼問題,妻子和孩子就託付給諸位了。」顧方舟對著實驗室里的青年才俊們說道,小年輕們紛紛表示疫苗的研究還需要顧方舟,自己願意為了疫苗事業而獻身,但是顧方舟謝絕了這份好意,還說自己是科研組的負責人,就是要身先士卒,年輕人未來的路還長。

之後顧方舟在眾人的注視之下,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過去了,顧方舟並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大家紛紛開始鼓掌慶祝試驗的階段性勝利。

但是目前還面臨著一個問題,脊髓灰質炎的發病人群是孩子,疫苗針對的也是孩子,會不會這個疫苗成年人服用了沒什麼事,孩子服用了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面對這個問題,顧方舟在社會上廣泛徵集志願者,雖說全國人民都希望中國早日研製出疫苗, 但是孩子是每個家長的「掌上明珠」,誰會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當志願者呢?

志願者徵集活動還沒開始就結束了,顧方舟只好想別的辦法。

一天夜裡,趁著自己妻子睡著,顧方舟來到了自己一歲多的兒子的屋裡,他在兒子的床前站了很久,緩緩地拿出一個小藥瓶,蓋子打開後,將裡面的不明液體倒入了兒子的嘴裡。

可能是因為疫苗樣品略帶苦味,兒子被弄醒,爆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哭聲。哭聲馬上驚醒了正在熟睡的妻子,妻子聞聲趕來,看見桌上的小藥瓶,馬上意識到了發生了什麼。

妻子發了瘋似的想要搶回孩子:「他是你的親生兒子,你怎麼能這麼狠心!孩子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也不活了!你趕快把孩子給我!」

「我研製出來的疫苗,如果自己孩子都不敢給用,那怎麼好意思拿給百姓們的孩子用呢?成千上萬個孩子還在被疾病折磨呢!」

顧方舟眼含淚水,他知道作為一個父親,這種行為對不起兒子,但是他心裡清楚,億萬個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們對疫苗都翹首以盼。他緊緊地抱著兒子,假如兒子身體有不適,他將會第一時間帶著兒子去醫院,任憑妻子癱坐在一邊,失聲痛哭。

不過幸運的是,顧方舟的兒子並沒有任何不良反應,而且一周之內,兒子的精神狀態都非常好,吃的飽,睡的香。夫妻二人這才鬆了一口氣,顧方舟對此非常高興,孩子平安無事,這也就預示著這次疫苗成功了。

顧方舟給自己兒子接種了疫苗的消息馬上傳了出去,由於顧方舟的帶頭作用,實驗室的同事們也紛紛提出讓自己孩子進一步試驗疫苗。

最終這些孩子沒有一人有不良反應,志願者的徵集活動也再次啟動,這次顧方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信任。

於是我國量產了第一批脊髓灰質炎疫苗。從效果來看,疫苗的效果非常好,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小小的「糖丸」拯救了千萬個家庭

顧方舟最開始研製的疫苗呈液體狀,疫苗不僅給運輸造成了不便,而且保質期極短,好多偏遠地區,本來交通就不怎麼方便,等這些疫苗送到老百姓手裡,早就已經失效了。

最重要的是,疫苗的味道比較苦,孩子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對這種疫苗非常抗拒。每當服用疫苗時,孩子們的父母都會生拉硬拽,好不容易將溶液倒進嘴裡,結果被孩子一口吐出。

對此,顧方舟感到非常苦惱,在一個節日中,他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分搶果盤裡的糖果,於是他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能把疫苗做成糖果一樣的東西。

經過顧方舟的努力,疫苗被製成了圓球狀的固體,為了更能讓孩子接受,還在圓球的外表裹上了一層糖衣,「糖丸 」這種造福千秋的偉大成果應運而生。

「糖丸」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孩子的服用問題,還解決了保質期和運輸的問題,可謂是一舉三得。

國家馬上開始量產這種「糖丸」疫苗,並且在全國進行推廣,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顧方舟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繼續深入研究脊髓灰質炎,力求徹底消滅這一疾病。

從1981年開始,顧方舟開始著手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單克隆技術,並成功研製出試劑盒,先後建立三個血清型單抗。

之後我國便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行動,經過大家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994年9月,我國在湖北發現了最後一例脊髓灰質炎患者,從此以後,在我國境內再也沒有發現這種疾病。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後宣布,中國成為了「無脊髓灰質炎國家」,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簽字儀式」上,顧方舟作為代表並簽字。

回顧顧方舟的一生,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與脊髓灰質炎的鬥爭。

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的小孩不再飽受小兒麻痹症的迫害,小小的「糖丸」拯救了無數個家庭。2019年,顧方舟走完了他偉大的一生,享年92歲。

人們大多數都對「糖丸」非常熟悉,但是卻從未聽說過顧方舟這個名字,回想當時他給自己兒子喝下疫苗樣品之前,作了多少心理鬥爭。

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糖丸」的味道?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f00511e0545e773871a1e9956c5d2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