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粟裕和劉伯承健在,上級為何選許世友指揮作戰?

2024-07-09     張桃子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我軍在短時間內占領了越南20餘座重鎮,於同年3月16日結束,在一個月內便宣布取得戰爭的勝利。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前線的主要高級將領是許世友和楊得志,分別負責東西兩線的戰事。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軍中能征善戰的高級將領還真不少,如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二人在解放戰爭時期都有豐富的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對外作戰,顯得更加合適一些。

既然粟裕和劉伯承當時還健在,上級在考慮對越自衛反擊戰挂帥人選時,為何不考慮他們。實際上,上級之所以會選擇許世友擔任東線前線總指揮,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覺得他很合適這個崗位。

劉伯承年事已高,無法親赴前線指揮戰鬥

十大元帥中,劉伯承是公認的軍事理論大家,熟讀兵書,作戰經驗豐富,有蘇聯留學經歷,是我軍最重要的高級將領之一。

劉伯承指揮作戰講謀略,經常以極小的代價獲得一場戰役的勝利。紅軍時期,劉伯承擔任過總參謀長一職,長征期間,指揮大軍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等,為中央紅軍能順利走完長征,三大主力會師作出了突出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129師的師長,指揮全師對日作戰。劉伯承領導129師相繼指揮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給予侵華日寇沉痛打擊。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是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率部挺進大別山,直插蔣介石統治區域的腹地,有力配合全國其他戰場,緩解了各方的壓力,為全國戰局付出犧牲頗多,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主帥。

淮海戰役期間,劉伯承是主要的軍事指揮官,與粟裕配合,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全殲在徐蚌地區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劉伯承在軍中的威望很高,有豐富的實際作戰經驗,且長期在軍中擔任軍事主官,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老帥。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劉伯承元帥健在,他為何沒有成為前線主帥,指揮作戰呢?

劉伯承元帥的生日是1892年12月4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是1979年,當時老帥年事已高,已經87歲了,再讓他去前線奔波指揮,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再者老師身體一直不太好,早年攻打豐都時眼部受傷嚴重,右眼幾乎處於失明的狀態,晚年血壓和眼壓很高,經常需要觀察救治,自然也無法去前線指揮作戰。

粟裕因「極端個人主義」問題,無法親自指揮部隊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是我軍的「戰神」,由他指揮的經典戰役實在是太多了。粟裕的革命資歷不如劉伯承,起步較晚,南昌起義時僅是班長,從基層開始,經歷了生死磨鍊,鍛鍊了革命意志,一步步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舞台來臨,他領導的華中野戰軍在蘇中打出了一個「七戰七捷」,在戰爭初期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得到了上級的表揚。自華中與山東野戰軍合併後,粟裕負責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指揮工作,先後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全殲敵王牌主力74師,讓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膽寒。

豫東戰役,華野20萬對國軍25萬,在粟裕的領導指揮下,經歷二十餘天的戰鬥,殲敵9萬,給予中原之敵重創,使得王耀武盤踞的濟南陷入孤立狀態,為後續濟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濟南戰役中,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全殲守敵十萬餘人,俘虜了敵主將王耀武。1948年11月,粟裕組織發起了淮海戰役,投入兵力高達66萬,指揮17個縱隊作戰,殲敵44萬餘人,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戰役對解放戰爭的意義不言而喻,這是一場決定國共命運的大決戰,粟裕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征服了眾人,包括主席本人。按理來說,粟裕與許世友年齡差不多,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由他去前線指揮作戰也很合適,上級為何沒有選擇他呢?

首先:粟裕的身體健康情況沒有許世友那麼好,粟裕曾經在戰場上多次受傷,身體里殘留了不少彈片,新中國成立後,休養過一段時間,身體健康情況恢復了一些。許世友少年練武,直到晚年,身體依舊很健朗,從這方面來講,許世友更合適去前線指揮作戰。

其次: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因「極端個人主義」的問題受到了錯誤批判,直到1979年還沒有獲得平反。在上級眼裡,粟裕或許是「犯了錯誤的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太會給予他領兵對外作戰的機會的。

許世友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有哪些優勢?

有人說許世友打仗魯莽,沒什麼戰法,基本上靠沖沖沖,傷亡很大。實際上,這種說法較為片面,許世友是新中國的開國上將,與粟裕和劉伯承一樣,身經百戰,戰功赫赫,能成為上將,光靠打仗衝鋒可是不行的。

許世友打仗也是有勇有謀的,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在南京、廣州兩大軍區擔任司令員一職,當了二十多年的大軍區司令員,熟悉了解軍隊的基本情況。粟裕自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後,被限制接觸一線部隊,久疏戰場,對基層情況不太了解。

對越自衛反擊戰,上級從廣州和昆明兩大軍區組建了廣西邊防部隊和雲南邊防部隊,當時許世友是廣州軍區司令員,由他挂帥更為合適。

在東線戰場上,起初由於越南地勢複雜,我軍戰士久疏戰場,缺乏作戰經驗,吃了一些小虧。許世友發現問題後,能夠做到及時調整,想出應對的措施,以雷霆的手段,向越南境內推進,重創了越軍主力,收復了失地,取得了一場大勝。

許世友深知如何讓越南國力受挫,撤退時,他命人炸毀了越南北部的重要軍事設施,連同工業一併炸毀,並且回收了我國曾援助越南抗法的大量物資,帶不走了也炸掉,不留給越軍。

許世友打仗勇猛,能夠激勵士氣,當時中國剛剛走出特殊十年,部隊作戰缺乏經驗,戰鬥力下降,急需許世友的猛將指揮作戰。上級考慮許世友指揮東線戰場,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劉伯承和粟裕軍事指揮能力突出,不一定比許世友更合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d98b9a6a090cdc23b949c3aa5eec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