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愛存錢,其實是因為他們存的是安全感。
作者:今綸
一位朋友是日籍華人,他前兩天到我辦公室聊天,說到自己十幾年前曾升到日本某公司的高層,後來公司破產,他一度生活困頓,雖然那些日子早已經遠逝,他依舊很感慨。
其實日本經濟的泡沫破滅是在上世紀90年代,但影響持續了較長時間,以至於影響到了我這位朋友的退休生活,因為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壓力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他從公司離開之後,沒有收入,只好重新尋找收入來源,因為他當時距離領退休金還有較長的時間。
01 還完房貸鬚髮皆白
說起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當然要講房地產。
日本土地價格於1991年到達最高點,由於各種原因以及政策,地價從1992年開始持續下跌,截至2015年,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價格跌幅為65%,所有城市跌幅為53%,很多中產一夜回到解放前。
今天大家在熱議「百年貸」,其實「百年貸」發明者正是日本的銀行,它在日本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1980年代,日本銀行和信用社成立了類金融的子公司Jusen,向居民提供個人按揭,推出了「首付貸」、「零按揭」,以及「子孫貸」(爺爺借款,爺爺、爸爸、兒子祖孫三代人一起還貸),甚至還有「百年貸」(還款期限是一百年,父貸子還、子貸孫還)業務。
意思就是把客戶的子子孫孫都套住,不能動彈,老實交錢。
一大批日本人是在1986年-1991年高位做的接盤俠,後面幾代人經歷了經濟蕭條,有些人是靠兒子、孫子才把貸款還完。
還完房貸的那一刻,一摸頭髮和鬍子,鬚髮皆白。
你以為只是房價下跌就完了,你以為只是還貸就完了,還有漫長的「就業冰河期」等著年輕人。
02 近半畢業生一畢業即失業
什麼叫「就業冰河期」?其實就是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年輕人只能低慾望,只能在家裡蹲,其實就是年輕人的活力被「凍住」了,是謂「冰河期」。
失業率急劇上升,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好做兼職,即非正式員工(派遣員工),在1993-2005年畢業進入社會的這幾批大學生被後來者稱為「冰河期世代」。
可是,誰願意呆在冰河裡?都是生活所迫。
曾經,日本人叫囂著要買下整個美國,投資擴張也非常厲害,但是隨著「廣場協議」的簽署,以及一系列錯誤政策的出台,股市、樓市暴跌,工作機會也大部分煙消雲散,就業率之慘,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1991年是日本大學生就業率的峰值之年,達到81.3%,隨後一路回落。2000年,45.2%的日本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即失業,給一代人的內心留下抹不去的傷痕。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最近的一個很火的視頻《我:畢業5年,存款5000 她:中傳碩士,火鍋店保潔》:
視頻主人公彎彎和超超快三十歲了,211名校出身的她們「高開低走」——彎彎畢業5年換了12份工作、存款不足5千元,而超超大齡跨專業考研、中傳碩士畢業卻不斷失業、從頭學畫畫、去火鍋店干保潔……
雖然有些評論員在做鼓舞人心的解讀,我卻在想,如果我的兒子名校畢業是這般遭遇,我還是有點難受的。
挫折這事兒可以有,但是有了挫折卻強行解讀成宏大感受、積極情懷,我做不到。
哪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學之後挫折少一點?生活順利一點?不是每個人都和這兩位女孩一樣能擁有「暖暖的笑容」。
我當然不認為她們是廢物,但我還是為她們的際遇感慨。
03 日本人民特別愛存錢
日本人民見到股市、樓市起高樓,見到股市、樓市的樓塌了,自然是膽戰心驚,所以,他們現在是這個地球上最愛存錢的國民。
日本總務省公開數據顯示,在2020年4月到8月之間,日本民眾的人均儲蓄達收入的44%,與2019年同期的33%相比上漲了11%。
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項重要經濟對策,當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向每位國民發放10萬日元的「特別定額補貼」,很多人沒有將領取的補貼用於消費,而是將這筆錢儲蓄起來,日本的儲蓄率驟然升高。
金融機構的存款在5月提高了10.1%,創下2017年以來的最快增幅,達到創紀錄的770萬億日元(約為50萬億元人民幣)。
日本人的不安全感刻在基因里,印在骨頭裡,流淌在血液中,被經濟泡沫的破滅嚇怕了,稍有風吹草動,就立馬鎖住錢包。
銀行面對存款很犯愁,所以拚命壓低利息,但還是擋不住存款如潮水般湧入。
日本銀行自從2016年開始實施低利息政策,即使長期存款的利息也只有0.014%左右,如果是普通存款就更低了,只有0.001%。
到了2019年,日本央行基準利率降至-0.1%,10年期國債收益率0%,資產購買規模不變,但日本人仍然在拚命存錢。
因為少子化、老齡化是懸在每一個日本人頭上的一把刀,時刻讓他們擔心自己的荷包不夠厚實。
因為領退休金的年齡不斷推遲,所以在日本你碰到銀髮老太太擺個小攤賣東西,或者在餐飲店忙碌,請不要吃驚。
至於開計程車的是老大爺也不要驚訝,日本就是缺人,日本老人缺錢,缺安全感。
所以,他們愛存錢,其實是因為他們存的是安全感。
04 對科技創新,日本人很上心
就國家層面來說,因為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較大,有效地幫助很多公司抗擊了風險的持續擴散。
比如,日本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進行海外投資。例如,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都有日本投資。
日本海外投資總規模約為10萬億美元以上,每年可為日本帶來數萬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及全球占比
(單位:億美元)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基本遵循了日本學者小島清的「相對優勢理論」。
日本通過海外直接投資梯次轉移紡織、鋼鐵等國內已經或即將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不僅使這些行業在海外重新獲得競爭優勢,而且也為國內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升級和更新換代騰出了資源和發展空間。
日本通過多年的海外投資已經連續幾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凈債權國,投資收益也已成為日本經常帳戶順差的主要來源,對日本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已超過對外貿易。
所以,日本人總體的生活水平雖然有壓力,但沒怎麼下降,政府也有一定能力支撐基本的福利體系和框架,當然,GDP的增速就很一般。
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動漫產業、新材料產業、汽車產業開始崛起。
看透了世事和繁華破滅的日本人對於奢侈品包包是沒有什麼興趣的,對於炒房、炒股也只有少數年輕人在近年來也點興趣,但是他們絕對不是主流。
但是對於科技創新,日本人一直很上心。
全球百大科技創新企業中,日本企業占據28個,僅次於美國,日本擁有70萬名科研人員,每年的研發經費高達13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日本在電子、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金屬等方面的技術都處於世界頂尖水平,特別是工業用機器人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日本人民吃過苦,吃過虧,再也不敢走捷徑,更不敢喊什麼「與泡沫共舞」,也沒有什麼經濟學家、專家出來找抽呼籲大家炒房。
普通日本人篤信並追求歲月靜好,沒有什麼遠大志向,也不想發什麼大財,就是老老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存錢,如此而已。
是的,健健康康活著就挺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