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君成 王坤寧
今年以來,國家新聞出版署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已出版的民間故事資源進行了整理,從1萬多個故事中選出300個故事,又經專家篩選出40個故事做出版儲備,並最終確定連環畫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和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作為項目實施單位。
2017年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強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正式啟動。在隨後的時間裡,300個經典民間故事從1萬多個故事中脫穎而出,將以豐富的出版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
民間故事改編的界限在哪裡?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傳遞好民間故事的精髓?12月18日,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閱讀+」主題對話首場活動——「民間故事·經典『新生』」論壇邀請了文化、出版行業一眾專家來探討民間故事的當代傳承。
當代表達就要塑造經典動漫形象
提到民間故事當代表達的要求,「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目標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作為《意見》後附的15個子項工程之一,該工程提出,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組織創作生產一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大眾親和力的動畫片、漫畫繪本、連環畫出版物,具體工作原則是「以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為藍本,組織創作系列動漫作品,塑造經典動漫形象」。
為了這個願景,相關主管單位和出版機構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今年以來,國家新聞出版署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已出版的民間故事資源進行了整理,從1萬多個故事中選出300個故事,並在9月底組織召開了專家論證會,篩選出40個故事做出版儲備,並最終確定連環畫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和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作為項目實施單位。
那麼入選工程的這些民間故事又有怎樣的特點呢?《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工程項目第一輯和第二輯各收錄的20個故事中發現:這些故事有開創華夏民族創世紀元的「女媧補天」,彰顯舍己為民堅韌氣概的「大禹治水」,也有體現敢為人先、勇於探索與實踐的「神農嘗百草」。
可以說這些故事不僅給人以知識、智慧、力量的啟迪,還傳播著社會價值理念,讓亘古綿延的人類智慧散發出人文精神光芒,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中塑造著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標準、科學素養和文明風尚。
選定的這4家美術類出版單位也將通過通俗性民間文學和藝術性美術繪畫的珠聯璧合,以新時代優秀畫家的筆描繪展現中國故事。展現的美術作品手法也是多樣的,在表現形式上有白描、工筆、寫意、素描、水彩等,而在出版形式上既有適合低齡兒童的繪本,也有適合更多人群的連環畫等。
民間故事要在原汁原味基礎上創新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無疑為民間文化的傳承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也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認為,作家要想創作出好的民間故事作品,必須要沉住氣。很多作家做的採風都是走馬觀花式的,沒有走進人民文學的土壤中,對民間文學的內容、題材、語言表達、審美習慣都是陌生的,甚至出現了很多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行為。對此他說,當下作家的創作急需和民間文學對接,繼承它的傳統,學習它的技巧,把民間文學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傳遞下去。民間故事以生動的戲劇化方式講述深刻的道理,老幼皆宜,我們的文學創作方式應該向它們學習。
同時,白庚勝也希望作家在創作的時候能夠做到民間和個人的結合、口頭和書面的結合、口頭和動漫傳媒結合。「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而不能離開傳統創新。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真,要守住它的根和魂,不可隨意地對民間故事的情節和人物進行大的改動,否則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苑利認為,當下民間故事的時代表達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打造鮮明的形象,很多民間故事全新表達不溫不火的原因就是形象不鮮明,人物的精神氣和原著有差別。「我們搞創作的時候能不能在人物塑造上下足功夫?讓這些作品當中的人物留下來傳下去。」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也為創作者的民間文化傳承提供了便利。白庚勝認為,文化遺產活化與轉換,要藉助新技術、新傳媒,以助民間文化的學術傳承、生產傳承、生活傳承和生命傳承實現有機的綜合的文化的傳承。
對此,《民間文學》雜誌社社長白旭旻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是概念的更新,要看到民間文學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第二是方法的更新,要找到民間故事與現代文化的接口;第三是觀念的更新,要看到傳統民間文化時代化和現代性的必然性。
好的文本語言讓孩子們更愛民間故事
貴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書館總編輯顏小鸝認為,民間故事的傳承應該是原汁原味的,這也是她做相關出版工作的一個原則。
同時,她也在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去接納、喜歡中國民間故事,為此她給出的建議是要在語言和圖畫上進行創新。她認為,當下相關出版作品缺少優秀的文本支撐,尤其是一些優秀研究成果的文本缺失。「我希望能夠藉助這次精品工程為我們提供、找到一些優秀完整的文本,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再探討作品年齡層級閱讀的問題。」
北京二十一世紀環球傳媒公司尚童童書總編輯葉敏表示,自己作為一個童書編輯,一直關注兩個問題:什麼樣的故事值得講,怎麼講孩子才愛聽。她說,包含真善美的故事就值得講,比如那些優秀的民間故事。怎麼講孩子才能愛聽呢?那就是用現代的語言與孩子們建立起紐帶。
她以最新出版的立體書《哪吒鬧海》為例,在文本上他們進行了不小的創新,用評書的方式講故事。現在一、二線城市的孩子都是受童話書影響長大的,而評書的文字特點形象生動,口語化,多用擬聲詞、象聲詞和修辭手法,它和童話書的描述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說,採用評書這種文本形式不是孩子們能不能接受的問題,而是我們能不能用巧妙的方式給予孩子,讓他們接受。
葉敏認為在美術風格上創作者也要精益求精。在《哪吒鬧海》中,他們引入了皮影的方式來展現哪吒的身體。「我們想用更加創新與傳統的方式,既體現圖書的精髓,又展現了它不一樣的特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w-Mm8BMH2_cNUgQ-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