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毛主席問了蕭克一個問題,聽了回答,主席說:這叫揭竿而起

2022-05-06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1968年,毛主席問了蕭克一個問題,聽了回答,主席說:這叫揭竿而起

1968年「五一勞動節」,蕭克將軍走上天安門城樓。毛主席正在城樓上與同志們歡度節日。毛主席看到蕭克,握住他的手,笑著問:「我們是在龍洞溪見面的,那時候,你們有多少人?多少槍?」想不到,整整40年過去了,毛主席還記得當初與農民軍會師的情形。蕭克激動地回答:「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條槍,三百多杆梭鏢。」毛主席聽了蕭克的回答,不住地點頭說:「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油畫《井岡山會師》

一、

1928年4月28日,這個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日子。幾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在井岡山下會師。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支是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一支是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當時的人數、裝備用「可憐」來形容,一點兒不過分。誰會想到,僅僅過了21年,他們就取得了全國勝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國。憶崢嶸往昔,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其實,共產黨、紅軍的起義和「上山」是被逼的。1927年,在北伐事業順利進行之時,國民黨反動派突然對曾經的同路人、同盟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大革命的共同敵人是北方的軍閥勢力。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這種背叛都是無恥的。怎麼辦?是眼看著同志同胞被屠殺,大革命的果實落到劊子手手中,還是義無反顧地奮起抗爭?中國共產黨選擇了後者。毛主席總結道:「(共產黨人)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

412反革命政變時期的上海

於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廣州起義。

這叫「逼上井岡山」!

二、

南昌起義,是「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和第二十軍賀龍的部隊。當時張發奎是反對蔣介石的,共產黨視之為國民黨左派,爭取第四軍回師廣東,再次北伐。而後來大名鼎鼎的賀龍元帥,當時還不是黨員,只是一個同情老百姓苦難的地方實力派。那時的朱德,只是南昌公安局長,並領導著一支人數不多的軍官教導團。起義後成立第九軍,朱德任軍長,實際這個軍的人數不足一個團。南昌起義後的全部兵力,只有二萬多人。

蔡廷鍇

南昌起義成功了,但後面的道路險阻重重。最先出狀況的是主力之一的第四軍第十師。起義部隊8月3日從南昌出發開往廣東,第二天,第十師在師長蔡廷鍇帶領下,逃跑了!多年以後,聶榮臻元帥回憶南昌起義過程時,仍痛心不已地說:「(蔡廷鍇帶隊叛逃)一下子搞掉了我們一個師。那個(第)三十團,是多麼好的一支部隊啊!由於我們工作上的失誤,竟被搞掉了。」

國民黨軍圍追堵截,起義軍缺乏補給,難以休整。會昌激戰四天四夜,斷後的二十五師走錯了路,糾正方向趕到戰場,在周恩來、葉挺指揮下投入戰鬥,方才扭轉了戰場態勢。敵人逃跑,起義軍發起追擊。二十五師是葉挺獨立團為骨架組建的主力部隊,戰鬥力很強。師長周士第回憶:「本來部隊一天沒吃上東西,又飢又渴,過河時,有的人想喝水,有的人想往水壺裡灌水,有的人便催促他們:『喝了水敵人就跑了,快走,快走!』」會昌苦戰得勝,付出重大傷亡擊潰敵人。當時擔任二十五師黨代表的是李碩勛,他是李鵬總理的父親,後來在海口因叛徒出賣犧牲。

李碩勛畫像

會昌之戰後,起義軍繼續南下,在筠門嶺遭到桂軍阻擊,不得已轉向福建。前鋒占領潮汕,擔負後衛的二十五師留守三河壩,由朱德統一指揮。主力部隊與敵人在湯坑血戰,力量不支,撤出戰鬥。前委在揭陽市流沙鎮開會,周恩來發著高燒,躺在旁邊,神志模糊中高呼:「沖啊!沖啊!」會議正進行中,敵人向流沙襲來,部隊被衝散。周恩來、葉挺、聶榮臻在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同志帶領下,上了一隻小船,出海向香港划去。聶榮臻回憶:「船太小,艙面沒多少地方,風浪又大,小船搖晃得厲害,站不穩,甚至也坐不穩。我就用繩子把身體拴到桅杆上,以免被晃到海里去。」

三、

起義軍主力失敗時,留守三河壩的部隊撤到饒平。二千多人的起義軍部隊,當面的敵人多達四萬餘。這時人心動搖,不少人主張分散,有的人開了小差,有的甚至拖著部下離開。關鍵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就是朱德。朱德堅定地對大家說:「只要還有一個人和我留下來,我就繼續戰鬥;就是這個人也開了小差,我敢說,我還能發動起另外的人!」「願意繼續革命的跟我走,不願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

史沫特萊採訪朱德

多年之後,朱德向採訪他的史沫特萊道:「(當時)我們剩下不到九百人,衣服破爛,身上又髒,而且餓得發慌,可是依然直挺挺地站著,許多人背著三四桿步槍。」粟裕大將回憶,自己隨部隊從潮州撤退,到達饒平與朱德會合,「由於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減員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堅定的戰士和幹部,對革命產生動搖,陸續離開了部隊,到達信豐一帶時只剩七八百人。」

正是朱德以他堅強的信念、包容的胸懷,帶著這幾百個挺直不倒的士兵,成為人民軍隊最靚的底色!這支小小的隊伍,湧現出朱德、林彪、陳毅、粟裕等功勳將帥。陳毅感慨地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眾革命的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當時如果沒有總司令的領導,這支部隊肯定地說,是會垮的。」

毛主席讚揚朱總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正是對朱德一生的高度概括。

四、

1924年毛主席在上海留影

大革命生死存亡之際,共產黨一方面決定舉行南昌起義,一方面委派毛主席、方誌敏、彭湃組織秋收起義。毛主席任湘贛邊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

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只有一支正規軍,就是第四軍警衛團。警衛團由葉挺獨立團抽調骨幹組成,團長盧德鳴,副團長余灑度。8月1日凌晨,盧團長同時接到兩封電報。一封從南昌發來,黨要求他率隊去南昌參加起義;一封從九江發來,張發奎命令他帶隊到九江待命。盧德鳴與團部領導商量,如果去了九江,必被張發奎繳械,決定假借前往九江之機,半途上岸奔赴南昌。當他們按計劃到達奉新縣城時,才得知南昌起義的部隊已經南下,無法追趕。這支隊伍開往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盧德銘任總指揮。

在組織起義期間,毛主席遇上無比驚險的一幕。毛主席後來向斯諾講述道,自己被派到湘鄂贛地區組織秋收起義,在組織聯絡的途中,被民團抓到。情況非常危急。在那個充滿血腥的日子裡,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數十萬人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處死。毛澤東急中生智,想給押送的民團士兵一點錢,得到釋放。但民團隊長不允許。眼看離民團總部只有100多米時,毛澤東終於得到逃走的機會。他掙脫出來,見一個水塘周圍長著很高的草。他躲進水塘里,借著草叢掩蓋行跡。民團一路追來,在水塘四周搜索。「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碰到他們。雖然有五、六次我已經放棄希望,覺得我一定會再被抓到,可是我還是沒有被發現。最後,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我馬上翻山越嶺,連夜趕路。」

第一面軍旗

8月下旬,幾支隊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共5000餘人。毛主席主張:「不要用國民黨的旗幟,以免混淆一切。」設計軍旗的任務交給了有留洋經歷的何長工。何長工回憶:「由我負責設計並製作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鮮艷的紅旗中間一枚大五角星,星中是鐮刀和斧頭的圖案,緊靠旗杆有一條十厘米寬的空白,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番號,十分威武、漂亮。」

五、

何長工還接受了一個任務——毛主席派他去聯絡朱德的部隊。

壯年時期的朱德

當時朱德化名王瑎,率部寄居於廣東韶關,這裡是他雲南講武堂同學、老朋友范石生的地盤。朱德正著急與毛主席取得聯繫,何長工的到來讓他喜出望外。但老成的朱德不動聲色,反倒盤問起何長工來。何長工回憶:「朱德同志看我穿著西裝大衣,像個假洋鬼子,有點不放心,就像測驗似的詢問起部隊的情況怎樣,井岡山的情況怎樣。」何長工一一作了回答。好在朱德身邊的幾個主要幹部都熟悉何長工,陳毅是何長工留法同學,蔡協民與何長工是「工農聯盟」。

蔣介石知道朱德部隊隱藏在韶關,派兵準備南北夾擊,並要范石生把革命隊伍繳械,將朱德逮捕。范石生立即秘密通知了朱德。朱德率部隊連夜出發,進入湖南。因消息蔽塞,這些地方還不知道朱德脫離了國民黨。隊伍打著國民黨軍的旗號,進入宜章縣城。這一天正是農曆除夕,當地官紳設宴招待「國軍」。朱德、陳毅帶兵解決民團武裝,胡少海、龔楚帶著十多個幹練的士兵赴宴。觥籌交錯之際,槍聲驟然響起,胡少海帶人控制住在場的官紳,成功智取宜章。

六、

朱德率部隊借湘南起義的威風,一鼓作氣占領了郴縣(今郴州)。第二天,工農革命軍在城隍廟舉行群眾大會,朱德在戲台上作報告。這是曾志第一次見到朱德。她回憶:「他那時才四十多歲,儘管他絡腮鬍剪了,但遠遠看上去臉仍很黑。他圍著一條綠圍巾,穿著一件很大的黃顏色的齊腳大衣,很威武、很精神。」

敵強我弱的根本態勢不能扭轉。敵人向湘南圍來,朱德率部向井岡山方向轉移。郴州第七師作為先頭部隊,到達酃縣(今炎陵縣)。蔡協民任郴州第七師黨代表,他剛與曾志結婚,他們來到酃縣,等待朱德主力到來。在這裡,曾志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曾志回憶:「我端詳著毛澤東,中分式的黑色長髮,清癯的面頰、智慧的雙眸,舉止瀟洒自信,表情親切而深沉。他談笑風生,妙語連珠……他熱情風趣、平易近人,使我對他從仰慕變成了崇敬和親切。」

蕭克

時任宜章獨立營連長的蕭克,回憶在資興龍溪洞與毛主席第一次相見:「毛澤東是中央委員。大革命時期,我曾讀過他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為其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這次與他接觸了短短几天,他那軒昂的氣度,敏捷的談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叛變革命的龔楚,與毛主席的第一次見面,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四個工農革命軍的衛士,簇擁著一個身穿褪了色的淺灰色中山裝,身材瘦長,頭髮散亂,肩闊手長,面上鬍鬚似是許久沒有剃的漢子走過來,我與他通過姓名後,才知道他就是毛澤東。雖然他不修邊幅,但是他那溫和的態度,使人一見便對他發生好感……他的誠懇的談吐,親熱的態度,深深地使我感動。」

七、

粟裕回憶:「敵人發現我軍東移,立即派兩個師向東追截。正在這時,毛澤東同志親率井岡山工農革命軍兩個團分路趕來,迎接並掩護湘南部隊轉移,在汝城、酃縣城郊打擊了追擊之敵,掩護朱德、陳毅同志率領的湘南部隊順利地到達礱市。毛澤東同志率領的部隊完成掩護任務後,也勝利地回到了礱市。」

毛主席和朱德

何長工詳細地回憶起那個偉大的時刻:「毛主席一到礱市,得知朱德、陳毅住在龍江書院,顧不上一路征塵,立即帶領幹部向龍江書院走去。朱德同志聽說毛澤東同志來了,趕忙與陳毅、王爾琢同志等主要幹部出門迎接。我遠遠看見他們,就報告毛澤東同志說:『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邊是陳毅同志,朱德身後的那位是王爾琢同志。』毛澤東同志點點頭,微笑著向他們招手。快走近書院時,朱德同志搶先幾步迎上去,毛澤東同志也加快了腳步,早早把手伸出來。不一會,他們的兩隻有力的大手,就緊緊地握在一起了,使勁地搖著對方的手臂,是那麼熱烈,又那麼深情。毛澤東同朱德同志這次歷史性的會見,是我黨我軍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從此,毛澤東和朱德的名字便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八、

「朱毛會師」,革命勝利在望啦?不是的!

有一個紅軍時期著名戰將,名叫耿飈,錯過了井岡山會師。他所在的醴陵游擊隊聽說毛委員在銅鼓一帶鬧革命,大家行軍二百多里去投奔。走了幾天幾夜,到達文家市,知道銅鼓已被敵人占領,毛委員已去瀏陽;耿飆他們趕到瀏陽,又得知毛委員帶著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大家十分惋惜、失望,只好回到原地繼續革命鬥爭。這時縣委要耿飈擔任游擊隊隊長。耿飆回憶:「第二天,我的『兵』也來報到了。共有七個人,當這些頭上纏著帕子,腰間插著煙管,一律打著赤腳的農民侷促地站在我面前時,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指揮』他們。」這時的耿飈,才18歲。

耿飈

可見,井岡山會師時,除了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指戰員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其他都是才放下鋤把子的農民。井岡山會師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下轄3個師9個團,一共只有一萬餘人,裝備低劣、給養不足。而敵人的兵力,則是百萬以上。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對比?!迴避革命過程中的艱難困苦,諱言革命道路上的失敗挫折,並不是對革命前輩的歌頌,反倒是對他們付出流血犧牲的不尊重!

就是這樣的隊伍,越打越大、愈挫愈強,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回首歷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那就是: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逼上梁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揭竿而起,擺脫苦難。

這是我黨不可忘卻的初心!

本文作者:馬駑,「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f71bb040e5c528a7e3657862c203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