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塊錢的小棵生菜,賣的全是無印良品的焦慮

2023-07-28     商業與地產

原標題:11塊錢的小棵生菜,賣的全是無印良品的焦慮

商業與地產

趨勢洞察 戰略解讀 操盤實踐 前沿資訊 熱門盤點

無印良品最初倡導反消費主義理念,之後卻極力打造所謂的高端生活美學,這種回歸消費主義的錯位,實在有點諷刺。

2023年7月28日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謝無忌

編輯:晏非

題圖:圖蟲創意

無印良品最近又在鼓搗跨界了。

前不久,MUJI國內首家農場概念店在上海新晉時尚地標前灘太古里亮相,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好奇。但慕名到場後,價格依舊讓人望而卻步——打著「有機」「義大利」的標籤,生菜的身價就可以漲到11元一棵,甘藍則可以賣到20元一棵。

MUJI賣菜,要多有錢才吃得起?(圖/小紅書截圖)

MUJI這些年來的跨界打法,都如出一轍地讓人一言難盡。被人詬病最多的,還是MUJI Diner餐廳。網上一眾的吐槽從未如此一致——「環境確實不錯,但餐廳難吃到爆」「吃完居然覺得大學食堂很良心,MUJI憑什麼賣那麼貴?」

無印良品這些年來刷的存在感,顯然給消費者「祛魅」了。曾經「中產消費者的美學標尺」印象不再,如今社交平台上只剩下有關性價比的各種調侃,以及如何在多次降價的無印良品上薅羊毛的教程。

網友調侃無印良品的梗,無非就是價格。(圖/微博截圖)

無印良品顯然逃不過中年危機了,而新中產們也不再為它的美學概念買單。如今的它,還能自救嗎?

01.

無印良品頻繁跨界

一步步將好牌打爛

知乎上有個高贊的問答——

「什麼才是真正的冷淡?」

「穿著MUJI的衣服,走入MUJI的咖啡館,看著MUJI的書,喝著MUJI的茶,餓了走去MUJI的餐廳,乏了回到被MUJI家居填滿的家,躺在MUJI的床單上睡去。即便出差,也會一頭鑽進MUJI的酒店。」

這類調侃,確實點出了無印良品的野心。

溯源起它的跨界軌跡,你會發現,它的確想把品牌理念滲入到消費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早在8年前,無印良品就已經開始了各種跨界,比如主打烘焙的MUJI Bakery、書店MUJI Books以及輕食快餐Café&Meal MUJI。2017年,無印良品酒店計劃啟動。之後,無印良品的版圖又拓展到便利店、生鮮復合店、農場等。

無印良品想要以各種業態刷存在感。

無印良品的跨界野心,明顯押注在中國的消費者身上。不然它也不會繞開日本,選擇在深圳開首家酒店、在上海開首家MUJI diner。

但尷尬的是,這些跨界似乎有些水土不服,或者說,頗像一場自娛自樂的獨角戲。

拿無印良品餐廳為例,它的裝修風格延續一貫的「極簡冷淡」要素,但偏偏在食物菜品上畫風突變。

宣稱「以世界各地媽媽親手做的家庭料理為靈感」,首批菜單主打日本、義大利以及新疆風味家常菜。據說最大的亮點是,主廚在研發之前,親自到米蘭、烏魯木齊以及日本的伊賀縣探訪三位當地的媽媽。

顯然,無印良品想要打出溫情牌,直擊現代人的心靈。

無印良品餐廳的菜單看著誘人,但點起來又不是那麼回事。

(圖/MUJI Diner)

然而,隔行如隔山,無印良品對美食的理解跟大眾偏差太大。

到了現場你會發現,跟日本老媽媽學的味噌茄子,過多的油和鹽實在有點齁;咖喱牛腩飯這種不容易出錯的料理,做得被預製菜料理包吊打;厚切炸豬排定食套餐里,豬排過硬,只有雜糧飯能入口;價值78塊的招牌主打菠菜牛油果沙拉,構件已經寫在名字上,外加幾片芝士敷衍一下,牛油果的品質還不新鮮……

關鍵是,開在中國的無印良品餐廳,曾宣稱中國飲食文化講究醫食同源、營養均衡的理念,跟無印良品非常契合。

但現實真讓人懷疑他們對中餐有什麼誤解——天津飯就是蛋炒飯上邊蓋了個蛋,再勾了個玻璃芡;藤椒雞就是雞米花;蔥香燉排骨就是糖醋排骨;大盤雞真的就是大盤裡的幾塊雞,而且口感頗辣。

MUJI餐廳給品牌帶來的效應難道不是招黑?

(圖/小紅書截圖)

如此高級的理念、精巧雅致的用餐環境卻落得「缺乏誠意」「不走心」的用餐體驗,相比起同樣試水餐飲界,卻憑藉著高性價比出圈的IKEA宜家來說,無印良品著實有些吃力不討好。

對於為什麼頻繁跨界,無印良品有著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一個品牌要深入人心,就不能拘泥於商品本身,要用更完備的顧客體驗來推動一場零售變革。

言下之意就是看似不務正業,但無印良品無意卷進餐飲或者生鮮業態,只是想 通過多品類業態形式來提高品牌的滲透率

入局生鮮農場和餐飲後導致定位割裂,反倒給無印良品掙了不倫不類的吐槽名聲。

想要打出高端食材、高端農場和情懷牌餐飲的概念,卻低估了中產消費者對美食的鑑別能力。你搞不懂,主打回歸食物最本真的風味,跟口味濃郁的味噌茄子和大盤雞有什麼關係;你也搞不懂,為什麼「媽媽的味道」會比大學食堂飯菜更難以入口。

菜品性價比比大學食堂還低,配不上MUJI的環境。

(圖/視覺中國)

02.

無印良品努力卷

但新中產不買單了

無印良品的頻繁跨界,很難不說是處在中年危機下的焦慮。

根據良品計劃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半個財年內,無印良品經營收入僅僅增長7.1%至2444.96億日元,經營利潤則下跌19.4%至188.54億日元,凈利潤更是大跌27.5%至147.77億日元。

在歐美市場,無印良品遇到了嚴重的水土不服。2020年7月10日,也就是進入美國的第三年,良品計劃宣布其美國子公司破產,負債6400萬美元。

無印良品風在本土雜貨店到處可見,但品牌業績早已大不如前。 (圖/視覺中國)

東亞市場顯然是主陣地。截至2022年5月31日,無印良品共有1055家店面,其中日本490家,海外565家,中國門店占到了六成以上。但在過去的5年間,無印良品不僅在歐美市場大撤退,連在中國市場都難逃虧損、破產、閉店的命運。

中國於無印良品而言,曾是一片福地。

無印良品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處於經濟低迷期的日本。當時反消費主義浪潮襲來,「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雜貨鋪橫空出世,物美價廉的極簡設計、合理的平民價格是無印良品的特色。

曾經的無印良品還被稱為「島國拼多多」,以平民便宜起家。

自從2005年打入中國市場,主打侘寂美學的無印良品搖身一變,成為「小資輕奢」的代表。小到幾十塊上百的收納盒,大到一千塊的板凳,都在顛覆著中國人對日雜的認知。

知乎高掛的問題,似乎還沒人能解釋長板凳為何能賣到1000塊。 (圖/網頁截圖)

無印良品以審美給出高價底氣,消費者更像為設計和審美買單。 (圖/網頁截圖)

隨著國內消費降級的風潮迎面而來,無印良品再高級的審美、再自信的底氣,也撐不過屢屢頹靡的銷售業績。它嘗試以每年兩次的頻率下調部分商品的價格,9年間降價了11次。但促銷打折帶來的狂歡,掩蓋不了無印良品賣不動的焦慮。

一次次的促銷降價,再加上多業態跨界試水的口碑跌落,讓無印良品看起來就像褪去高光過後的討好人設。一旦出現質量和價格之間的失衡,無印良品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畢竟它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得太令人深刻。

不可否認,無印良品的日式極簡生活美學仍在國內有很大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無印良品對國內的影響很大。 它更像是一種風格代名詞,門檻並不高,容易被複製。在社交平台上打造MUJI代表的日式簡約風,往往不需要花很多錢。

曾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調侃: 「你的下一件MUJI風商品,何必要在MUJI買單?」

如今,市面上更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風格的平替品牌,比如名創優品、MOME、OCE、網易嚴選、木槿生活等本土雜貨店。這些同類風格的競品,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豐富多樣的聯名設計,贏得了當下很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無印良品打造的中產美學市場,正在被後來者蠶食。

MUJI風的平替很多,一方面是無印良品式審美的勝利,另一方面也給品牌造成了圍剿的衝擊。(圖/小紅書截圖)

反觀無印良品,多年不變的樣式和產品、被人詬病已久的低性價比,已難以匹配一二線城市新中產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又難以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市場。如今的無印良品,美學品位依舊能打,但品牌本身正在慢慢被新中產消費者淡忘、拋棄。

回顧無印良品創立的初衷:反過度消費、反品牌、反logo至上,它最初倡導反消費主義理念,之後卻極力打造所謂的高端生活美學,頻繁跨界以強調另一種意義上的奢華。

這種回歸消費主義的錯位,實在有點諷刺。

如今頂著中年危機的無印良品,焦慮地想要捲起來。但很明顯,它早已過了黃金期,曾經的信徒趨於理性和冷靜,它販賣的生活美學也不是不可替代。

還想要靠完備的顧客體驗來推動零售變革的無印良品,不妨放下普通且自信的身段,首先去真正了解一下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資料:

無印良品,再高級的審美,也得向業績低頭 AI財經社

無印良品到底輸在了哪裡?財經無忌

「低慾望社會」造就無印良品 元氣資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商用不動產新媒體傳播矩陣
商業與地產ID:commercialproperty商用不動產趨勢媒體平台,重點關注零售、商業與商用不動產的新趨勢、新思維和新實踐
場景觀察 ( ID: malltowin )城市空間體驗創新傳播平台,專注實體消費場景創新、城市更新和場所營造的趨勢與實踐
地產與科技ID:proptech)地產與科技融合創新傳播平台,專注地產科技、房地產低碳數智化和新經濟不動產的前沿發展
投資與地產 ( ID: reitowin )商用不動產價值傳播平台,專注房企多元化、商用資產管理和房地產投融資的觀察評論
貓頭鷹研究所(微信視頻號)商用不動產視頻創意傳播平台,重點關注零售、商業與商用不動產相關的腦洞與創意火花

MORETOWIN | 貓頭鷹研究所

商用不動產價值傳播夥伴

旗下各平台常年誠徵選題素材與稿件

合作交流與投稿,請聯繫 malltowin00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b0ecb357f28ff36daa3aafa8796e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