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是中國古代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古人的滅蝗方法還真不少

2023-11-11     張桃子

原標題:蝗災是中國古代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古人的滅蝗方法還真不少

文|觀景說史

序言:

自2019年12月以來,東非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現在蝗災已經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場大規模蝗災的爆發,已經嚴重威脅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成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多個國家因為蝗蟲的入侵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蝗災不但是現如今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蝗災就位列農業社會三大災害之一(水災、旱災、蝗災)。

蝗災在中國歷史上時有發生

蝗災在中國古代並不少見,從夏商時代開始,中國就有蝗災的記載,特別是到了宋朝之後,蝗災爆發的頻率也越來越快。

根據《中國飛蝗生物學》一書統計,在近代以前中國的2000多年歷史里,「大規模的蝗災達到804次,平均3年發生一次。」

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一書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蝗災困擾的地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分布,災情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

小小的蝗蟲給古代人類社會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這一年年初,北宋各地就時不時傳來發生蝗災的消息,最後連京畿重地開封府周圍也沒能倖免。「京中蝗蝻頗多,聞城西隅有田家粟止數畝,睹蝗至相顧而泣。」——《續資治通鑑長編》

—張師正在《括異志》中所描述1074年蝗災發生時的慘狀:「熙寧甲寅、乙卯歲,天下蝗旱,至父子相啖者,真禽獸之不若也。悲夫!」

爆發大規模蝗災後,接下來的就是糧災。農民沒有糧食就容易造成流民現象的發生,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並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在古代社會,大災之年更容易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所在。

古人對蝗蟲的認知

「螽斯,蝗屬,長而青,長角長股,能以股相切作聲,一生九十九子。」——《詩經·螽斯》

蝗蟲是群居的害蟲,單個的蝗蟲並不可怕,之所以會成為古代農業社會時期的三大災害之一,是因為它們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大學者朱熹認為蝗蟲一生能繁殖九十九子。

古代有魚蝦化蝗蟲和戾氣化蝗蟲之說

魚蝦與蝗蟲互化之說:古人覺得蝗蟲在外形上與水裡的魚蝦是非常相似的。漢代時,就有蝗蟲化蝦的說法,「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東觀漢記》

「魚螺變為蟲蝗,故以屬魚孽」——《類書集成》

「前年大旱河草黃,草中魚子化飛蝗。」——晁補之《跋遮曲》

到了科技比較發達的宋朝,這個觀念更流行,我們可以在很多書畫中看到蝗蟲與蝦互相「化身」的記載,例如在祝穆《事文類聚》、在彭乘《墨客揮犀》、李昉等人《太平御覽》中的都有這種現象。

戾氣化蝗蟲之說:東漢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中提出了戰爭是造成蝗災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些古人相信「干戈之後,必有螟蝗」。

「蝗之為孽也,蓋沴氣所生」——《太平廣記》

「蝗災每見於大兵之後,或雲乃戰死之士冤魂所化。」——《鶴林玉露》

蝗蟲被神化之後,人們在遇到蝗災的時候,竟然用祭神的方式來乞討蝗災快點結束。因此在宋朝的時候還專門有祭「蝗神」的

「慶曆四年六月,天下螟蝗頗為民物之害,乞京師內外並修祭酺。」——《宋會要》

祭祀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消滅蝗蟲還需要運用科學有效的辦法,古人想出了各種消滅蝗蟲、預防蝗災的辦法,我們一起去看看。

古人在沒有農藥的情況下,是如何對蝗災進行治理的?

:誘殺火燒蝗蟲法

古代人在最初是用扑打方式來對付蝗蟲,但這種方法不利於對付大規模爆發的蝗災,因此人們想出了用火焚燒的辦法。用火焚燒是對蝗蟲以及蝗蟲卵和幼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蝗蟲的幼蟲在還沒有長翅膀之前,為了生存,它們會拚命地咬食植物葉莖活命,在蝗蟲幼蟲密集處放火焚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而來的大蝗災,姚崇下令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內就遏制了蝗災。

:以蝗易粟法

為了調動老百姓積極參與到治蝗滅蝗的行動中來,宋朝時推行了一種制度——「以蝗易粟法」

宋仁宗時規定:「去歲飛蝗所至遺種,恐春夏滋長。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給菽米五斗。詔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給二十錢。」

宋神宗時規定:「有蝗處委縣令佐親部夫打撲。如地里廣闊,分差通判、職官、監司提舉。仍募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給細色谷一升;蝗種一升,給粗色谷二升。」

宋朝時期推行的「以蝗易粟法」,明碼標價了捉到多少蝗蟲可以換取不等的錢財或者糧食,這極大地調動了老百姓們參與到滅蝗行動中來的積極性。

:利用蝗蟲天敵進行滅蝗

宋朝時期頒布過許多「禁捕蛙令」這樣的禁令,目的就是為了要保護蝗蟲在自然界裡的剋星,防止蝗災的發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發生了一場蝗災,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時上奏說:「河北螟蟲多不入田畝,村野間有蟻食之。又蝗飛空中,有身首斷而殞者,有自潰其腹,有小蟲食之者。」——《續資治通鑑長編》

蝗蟲主要天敵非常的多,例如:鳥類、鴝鵒、蛙類、蟋蟀、蟻、蛾、雞、鴨等都能成為「食蝗」大軍中的一員。這些蝗蟲天敵雖然不可能讓蝗蟲絕跡,但卻可以讓蝗蟲繁殖速度減慢,達到預防蝗災發生的效果。

:種植預防蝗蟲的植物

蝗蟲除了害怕天敵之外,還不喜歡接近麻類以及各種豆類植物。賈思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86個粟的品種中有14個是「免蟲」品種。董渭的《救荒活民書》中提到蝗蟲不食豆苗的特性,讓民眾廣范種植豌豆,以避蝗害。

如今傳世的許多治蝗專書都有類似記載,這些書籍中總結出除豌豆之外,還有綠豆、豇豆、芝麻、薯蕷以及桑、菱等十多種蝗蟲不食的作物。

公元1016年蝗災爆發後,宋真宗與宰相王旦討論蝗災的情況。當時他對王旦說:「諸路使臣言,飛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飛度河北,鄉民方備焚撲,連夕西北勁風,由是不及遠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堅實,不復為慮矣。」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有意識地多種這類作物以對付蝗蟲。——《續資治通鑑長編》

:去除蟲卵法

根據《宋史》的一些記載,在冬季,農民們要去尋找蝗蟲滋生地,發現後及時處理。後來的《治蝗全法》總結了宋代以來「去除蟲卵」的一些經驗寫到:「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常有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剷除。」到了明朝的時候,農民們開始發明了一些專門對付蟲卵的土「農藥」,比如「百步草濃汁」、」「陳醋混合液」等。

在運用除蟲卵的方法來預防蝗災時,農民們認為這個方法不但耗時費力,效果還不好,在此基礎上而發明了墾荒去蝗法。冬季的雜草是害蟲越冬和生息的重要場所,農民們在冬季去除雜草,把地進行耕耘,讓蝗蟲以及蟲卵沒有藏身之處。

結束語:

古代由於農業技術的不發達,在預防蝗災上,雖然是用到了很多的辦法,但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去進行滅蝗,因此所起到的控制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蝗災還是經常出現。自從農藥在中國普及後,蝗蟲的數量在逐漸的減少,偶爾某地有發生蝗災的趨勢,使用人工灑藥和飛機噴藥相結合的方式,蝗災很快就會被撲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318b687c143cb0122374c20aad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