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旨准」木印璽,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藏在屋頂一百多年

2022-07-09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洪秀全的「旨准」木印璽,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藏在屋頂一百多年

說到文物,或許不少朋友會想到先秦青銅器、金銀玉器等,這些在古代帝王看,不過是日常器物;歷代帝王真正視若珍寶的只有一樣,即所謂的「傳國玉璽」(這裡指的可不光是秦始皇那枚)。從某種角度看,「玉璽」是一代王朝的象徵,也是帝王是否「正統」的標誌;帝王視若珍寶,今天更是國寶文物,但「璽」可不光有玉質、還有金、銅質,甚至還有「木璽」。

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別瞎扯了,古代帝王哪個不是富甲天下,代表身份的東西,怎麼可能用木頭製成?」這就引出了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王朝——太平天國(也有朋友認為不應稱之「王朝」,只是清代的「動亂」時期),不管怎麼說,這段歷史反而在五千年中顯得更加清晰;1982 年11 月18 日,新華社播發了一條簡訊:「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旨准』木印璽,在南京文物普查中發現。」雖說新聞簡明扼要,但消息卻引起了考古、史學和新聞界的轟動。

說這話還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老輩人一看「50年代」或許能聯想到更多,此時中華兒女再次被捲入一場大運動;這裡單說南京的瞻園路173 號,這裡粉牆小瓦,通體木質結構,是座典型的清代院落,解放後被收為國有,並重新分配給貧苦大眾。這一年,教師「張大仁」一家搬進了這裡的第三進院落的東廂房居住;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那年月的「教師」可不是什麼好職業,因此張大仁終日鬱鬱寡歡,尤其住進這座房子後,發燒、感冒、喉嚨疼就沒斷過。

說來也怪,張大仁一發燒就精神恍惚,也不知道做夢還是現實,總覺得有群古代小人在眼前晃來晃去,看樣子還挺忙碌;今天看來,張大仁的「發燒症狀」也屬正常,更讓他難受的是,但凡發燒家裡就必然丟東西,有時明明把東西放在桌子上,扭頭的功夫就不見了。還是前面說的,那時期的「教師」身份本就不體面,張大仁家除了房子還能看,其實窮的已經剩不下什麼了;正應了「破家值萬貫」這句話,時常丟東西讓張大仁家更加困苦,也讓他很是惱火。

不管怎麼說,張大仁在瞻園路173 號憋屈了十多年,到了1974年夏天,終於決定對房子來一次大掃除;也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張大仁搬把椅子非要「打掃」天花板,也正是這一舉動讓他發現了國寶。古代房子都有天窗,下面多會有一個木斗,張大仁住的房子也是如此;就在此時,張大仁發現木斗並不是空的,裡面裝著一個木疙瘩,塵土足有半寸厚,不過拿起來一看,「疙瘩」上似乎還刻有字跡。

把「木疙瘩」拿下來,張大仁用水沖洗後再看,是一塊11.7 厘米長,2.4 厘米厚的印章,上面刻有五爪立龍,中間有雙鳳朝陽,下面是福山壽海,正中間刻著「旨准」兩字;張大仁是教師,一見「旨」這個字馬上聯想到了古代的皇帝,但當時運動還未結束,他也不敢讓這塊「木印」現世,於是隨手扔進了工具箱。一晃又是幾年,運動風暴逐漸平息,張大仁的教師職業再次受人尊重;1982年,南京開展了文物(古蹟)普查工作,當時人手不夠,上級決定從文教系統中抽調一名有「資歷」的教師協助開展工作,名額就落到了張大仁頭上。

說到這或有朋友不理解了,什麼是「刪書木璽」?對此專家解釋說,自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頒布了各種新法令和制度,其中就包括文化出版的審查制度,並成立了「刪書局」;洪秀全對從古至今的幾乎所有重要文獻都進行了篡改,「刪書局」的任務就是重新審查、刪減和再出版。不僅如此,「新書」出版前要經過洪秀全的審核,審核後加蓋「木璽」才能批量印刷;直白點解釋,「木璽」代表的是洪秀全在文化界的權威,例如著名的《天條書》、《太平禮儀》、《天朝田畝制度》等均蓋有「刪書木璽」。

直到1864年,南京被清軍攻破,或有人將「木璽」藏進了天窗木斗中,這一藏就是一百多年;如今,洪秀全的「玉璽」在國家博物館,同樣是國寶的「木璽」也理應被珍藏,張大仁深明大義,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aed5b48075bb1e7c87f863d8303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