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我國第一位自稱「皇帝」的人,後來朝代的最高統治者皆都稱「皇帝」,皇帝有不少自稱,像「孤」、「朕」、「寡人」等,專屬於帝王,而有意思的是秦朝建立前人人都能自稱是「朕」,為什麼後來只有皇帝叫「朕」?只因他提一建議。
《爾雅》中:朕,身也。《說文》對此做出解釋「朕,我也」,東漢文學家蔡邕在《獨斷》中有:「古者尊卑共稱朕。」也就是說最初「朕」只是第一人稱代詞,無論是誰都可以自稱是「朕」,不分尊卑。
屈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愛國詩人,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到「朕」以自稱,《離騷》中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我先祖的大名叫伯庸」,「皇考」即是指先祖。
「朕」為什麼會成為帝王的專屬自稱?這就要講到秦始皇身邊的丞相李斯,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後,認為「君」或「王」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與眾臣共同議稱號,嬴政取了「泰皇」中的「皇」字,又取「三皇五帝」中的「帝」字,即「皇帝」。
李斯便向秦始皇建議「朕」為皇帝專屬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的意思,秦始皇心中十分滿意,就採用這條建議,此後除皇帝外,再不允許其他人自稱「朕」,隨著皇權的受重,平民百姓再自稱「朕」,就會獲罪殺頭。
李斯早年是郡小吏,但他心中頗有一番志氣,不願如此度過一生,於是辭了小吏,後拜戰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便去了秦國,當時秦相呂不韋正扶持秦王,李斯受到呂不韋的器重,在秦國當了一個小官。
做小官並不是李斯想要的,他抓取一切機會出人頭地,一次李斯終於接近了秦王,向秦王獻計離間各國君臣,然後實現統一大業,李斯的建議給了秦王許多信心,也幫助秦王在各國間獲利,因而李斯逐步晉升。
正當李斯飛黃騰達時,水工鄭國修渠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的目的暴露,各國紛紛派人到秦國做客,為的是獲取情報,秦國群臣對外來的客卿十分不滿,建議秦王逐客,秦王便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其中。
李斯又怎麼會甘願被逐?他向秦王寫了封信,勸說秦王不要逐客,這便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覺得其言之有理,於是取消了逐客令,還重用了李斯,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分三十六群、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都緣於李斯的建議,李斯也當上了秦朝的丞相。
史上備受爭議的「焚書」,也有李斯的參與,他跟秦始皇說:「今非昔比,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行都應該強烈禁止,不然就會損壞皇帝的權威。」李斯將其歸罪於讀書,便建議秦始皇焚書,從而使許多先秦文獻古籍被燒毀,造成了我國史上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