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很差,家長要準備好「五心」

2019-08-02   愛說的畢姐姐

今日頭條上看到四個悟空問答都與一年級有關。

一年級的孩子考試成績差,要不要復讀?

一年級的語文成績五六十分,怎麼辦?

一年級的日記怎麼寫?

一年級的小學生怎樣學加減法?

我很疑惑,小學一年級有哪些知識?值得家長們如此苦惱?我的印象里,小學一年級也就是100以內的加減法,和識字寫字而已。家長怎麼跟發求救信號似的。

從提問中,我看出三個問題,第一,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想要孩子學習好,又找不到方法。第二,孩子沒有超前教育,也沒上學前班,比別的孩子學得慢,家長的自尊心受挫。第三,孩子不愛學習,即使是簡單的學習內容也不願意思考。

小學階段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興趣是重點,緊盯著成績干著急,不是小學生家長應該做的。父母要做得不是教會孩子知識,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單純地灌輸,不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孩子成績差,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如何培養孩子愛上學習?才是小學生家長們最該提出的問題。

孩子能否主動學習?動力來源於家長,家長處理得當,孩子學習有信心,有興趣,自然一日千里,事半功倍。

孩子上學之前,做父母必備的心理素質。

一、受挫心

孩子上學之前,相信父母心裡都有一種認知,就是孩子一定是高高興興上學,高高興興回家,按步就班寫作業。他們心裡都有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事實上,一個班級四十人,如果說考到前十名能另你滿意的話,所謂的成功率就是25%。餘下的75%的父母將會進入不滿意的焦慮狀態。而且,即使是考進前十的孩子家長,也未必滿意,他們很可能認為孩子能考第一。

家長一旦走進「比較」的誤區,拿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成功,就進入了惡性循環,很難培養主動學習的孩子。反觀你的內心,你因為看到孩子的成績低而愁苦,還是看到孩子在班級的排名惱火?

不對孩子有要求,孩子才會對自己有要求。馬雲等知名人士都不要求孩子出色,中等就好。因為他們明白,成績不等於成功,未來創業還要靠情商打天下,他們更多地要求孩子做自己,而不是比別人強。

所以,在孩子上學之前,你就要做好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準備。即使咱們家孩子是愛因斯坦一樣的天才,也不一定小學一年級就名列前茅。

二、平常心

孩子從學前環境到了學校環境,很可能因為不了解學校的各種規則做得不好。違反紀律,測驗不及格,不聽課,不寫課堂作業等等。老師也會隨之告狀。家長在做好被批評的準備,不要因為老師的情緒影響你的情緒。要明白孩子的各種表現不好是有原因的,即使犯了錯,也不能生硬地批評,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控制好情緒,動不動就批頭蓋臉地罵孩子,孩子會自暴自棄。好孩子也會變成壞孩子。

另外,孩子成績好,是他想要優秀,努力的結果,父母不要得意炫耀,覺得是自己的遺傳基因好,教育成功。太過邀功,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父母的事。孩子成績不好,也不要大喊大叫,沮喪難過。問問孩子原因,由他找到解決辦法。

父母再著急,也要沉得住氣。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急,孩子自己就會著急。父母著急,壓力和責任交給了父母,孩子就不急了。

三、信心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來源於家長和老師。你對孩子沒有信心,別想孩子自信。堅信孩子一定能愛上學習,給他正向的期待和能量。

我侄女一上學,就表現出比普通孩子認真努力,又學不會的狀態。她的媽媽天天罵她,說她笨,腦瓜不夠用。孩子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學習非常吃力。她特別重視寫作業,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她對考試也很重視,每次卷子都很工整。但是,她的成績始終不理想。

四年級以後,換了一個班主任。老師總是表揚她,認為她乖巧懂事。她的成績一下子提高了十名。但是,她的媽媽仍然認為她是笨孩子。她始終沒突破魔咒,初中畢業明明考上普高,還是去了衛校。

你認為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信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才上一年級,就覺得孩子不行,以後的路很難走下去。

孩子成績再差,也不代表他學不好。要真誠期待,相信孩子能夠戰勝自己,成為未來的精英。

四、耐心

孩子變好或變壞,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學習。

作家鄭淵傑的兒子第一次考數學,就是全班倒數第一。媽媽氣得發火。鄭淵傑笑著說,「太好了,兒子!你沒有敵人,下次考試只超過一名,你就進步了!」

試想,下次孩子還是考倒第一,家長該怎麼辦?仍然不能發火,繼續鼓勵孩子,相信他會進步。很難做到是吧?估計第二次再考倒第一,家長不打孩子,也要打自己一頓解解氣。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父母很難有耐心。別說長時間的耐心,就是一次看護作業的耐心都很難。孩子的狀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時間。就像我們從小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傷害,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治癒自己。

小時候,我爸就看著我學習,動不動就發火。我兒子上學以後,我驚人地複製了他的教育方法。其實,那都是錯誤的。不要用父母教育我們的方法教育孩子,再去尋找真正正確的方法。拿看孩子寫作業舉例。家長們認為,在孩子身邊盯著他們寫作業是家長盡職盡責的表現。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坐在孩子身邊,拿一本書認真閱讀。孩子寫完作業,不要糾錯。孩子寫得潦草,凌亂,罰他以後都不用寫作業了。要讓孩子珍惜寫作業的權利,而不是沒完沒了地罰寫,令孩子厭惡寫作業。

五、愛心

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孩子犯錯時,都害怕父母不再愛他們了。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會缺乏。朋友家孩子小時候學習很差。朋友經常橫眉怒目對待孩子,甚至說過,你不好好學習,十八歲以後就不管你了。我不養廢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活得不快樂。多次想過自殺。

大多數家長都給孩子一種認知,孩子成績不好,我們就不愛他了。這種社會現象在《小別離》里也有表現。朵朵對著父母大喊,你們眼裡只有分數。在《少年派》里,錢三一曾對裴音冷冷地說,我不考第一你就不愛我了是嗎?都反應了家長普遍過於看重分數,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素質教育。

孩子上一年級,父母不要過度緊張。如果孩子表現出「差生」的潛質,不要著急,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是關鍵。

沒有孩子天生的好,也沒有孩子天生的壞。孩子需要一點點的改變。孩子最終做到最好或最壞,都是家長不當教育導致的。孩子的未來,取決於家長的對孩子的信心和期待。不要因為一次兩次的成績差,或者失敗,就對孩子失去信心,認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別說一年級,就是整個小學六年,孩子從五年級開始努力,學兩年也就全學會了。成績差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小學期間沒有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能力,將來會有大麻煩。建議家長眼睛裡要有孩子的優點,廣泛的興趣愛好,有愛心,培養全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