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盧傳堅教授
「望梅止渴」本來是《三國演義》里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年曹操出征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曹操心生一計,以鞭虛指著前路說:「前面有一片梅林」。軍士們想著一會就能吃到酸酸的青梅子,嘴巴里口水直冒,不僅緩解了口渴也提起了精神。
不僅新鮮梅子有「止渴」作用,炮製後的烏梅還能入藥,具有生津潤燥的功效。烏梅加上山楂、甘草等中藥一起,便能熬出人們夏季愛喝的酸梅湯來。時下秋熱不退,令人心浮氣躁,烏梅的酸味有助收斂,適合秋季養生。
秋季當收
四季養生,簡單來說便是順應自然的季節變化,總以「春升、夏長、秋收、冬藏」為主。「秋老虎」之所以令人煩躁,不僅因為炎熱不退,也因為這本當是天氣清涼,陽氣收斂的時節;陽氣當收不收,入不了秋,便會攪得人心浮氣躁。尤其是近期,趕上各種感冒肺炎的流行,不少人發起了高熱,更讓這個秋季過得不安寧。
而烏梅本也有一定「退熱」的作用。民國時的醫生彭子益曾創了一道「烏梅白糖飲」,便是用烏梅數顆加上適量白糖,給發熱後期,病人虛弱疲憊時飲用。這道藥酸酸甜甜,小孩子不抗拒,且是借用烏梅的酸斂以「退熱」,與苦寒藥的清熱又有不同,不傷脾胃,對氣虛的人比較友好。
收斂的梅
本草古籍中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有「下氣,除熱煩滿,安心」等功效。烏梅的原料梅子是梅花的果實,這種花朵與別花不同,凌霜而開,常開放於冬末春初之時。在冰天雪地里開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汲取到的水分極少,這一點點水還要好好地「收藏」起來,才能熬過冬季。
由此結出的果實,自然具有很強的「收斂」之性,酸味濃郁;在人體津氣耗傷時,烏梅能「收藏」好僅剩的一點元氣,減少消耗,使得人慢慢從高熱或是其他重病中恢復過來。而在秋季,烏梅也能幫人體收斂肺氣,緩解秋季的「躁動」,讓我們更舒服地度過這個季節。
話說補土 | 火鍋里為啥要下「菊花」?新的養生小技巧get
話說補土 | 雨下不停,鼻炎又犯了!試試這味「通竅藥」
話說補土 | 治「心臟」的藥,竟還能治經前冒痘?活血要靠它
「話說補土」精華集合
《善用本草養脾胃》及《妙用食材養脾胃》出版啦!
兩本套裝更優惠哦!
掃碼購書
專家介紹:盧傳堅,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體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藥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藥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