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坐過高鐵,活該被網暴嗎?

2023-05-08     視覺志

原標題:沒坐過高鐵,活該被網暴嗎?

五一假期,有官媒在微博發布出行教程,列舉了「第一次坐高鐵」「第一次坐飛機」等事項的全步驟。

本是暖心便民的舉措,有部分網友卻總想「角度清奇」,大發感慨,稱「不會吧,這也要教?」「怎麼這麼多人好像沒坐過高鐵似的?」

也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沒坐過高鐵,地鐵總坐過吧?」

這些大表驚訝、甚至帶點嘲諷的言論,總讓我想起幾年前的微博名場面:

在一條討論英語教育的轉發中,王思聰大剌剌打下一行字——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x?

事實上,即便是2023年,沒坐過地鐵、高鐵和飛機的人,都比我們想像中更多。

而他們,從來就不應該成為被嘲諷的對象。

不止是「他」

沒坐過飛機、沒出過國,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兒嗎?

趁著假期出行的熱度還未消減,小視在社交平台上輸入了「第一次坐飛機」的關鍵詞。

實時更新的頁面上,滾動著無數條真實的動態:

「人生第一次坐飛機,嚇得抱住旁邊的陌生姐姐。」

「第一次坐飛機,起飛比我想像得快。安全落地,手心都冒汗了。」

「選的窗口位置,大片的雲朵好像棉花。」

在這些雀躍的記錄下,不難看出暗涌著的興奮。

這些新奇的人生的體驗感,無疑是給假期最好的增色。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為「第一次坐飛機」而侷促,他們坦誠地記錄著那些生怕被人看出的怯懦心情,字裡行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小心翼翼。

「第一次坐飛機,去機場根本看不懂航班,也不好意思開口問,差點誤機!」

「飛機餐原來是免費的,擔心要額外交錢,愣是忍餓忍了三個小時。」

「登機時候空姐和我打招呼,我都不好意思直視她們,感覺自己像一個土包子。」

其實早在多年以前,網際網路就流傳過這樣一個問題: 「中國有多少人沒坐過飛機?」

答案是,10億。

儘管分明知道群體的龐大,但還是不自覺會為這個驚人數字而咂舌。

而這種情緒,在網際網路的極速傳播下更是引發了大面積的討論。

原來,不止是為第一次坐飛機而忐忑,這種心情幾乎裹挾並困擾著大多數人的生活。

有人聊起第一次去麥當勞的經歷,學著電視廣告里出現的一幕,把漢堡拆分開一層層吃掉。

不僅沒有嘗出同學們口中的「美味」,反倒被黏膩的沙拉醬沾滿了手。

第二天上學,第一件事兒就是和周圍的朋友們說起漢堡的難吃,那語氣三分誇張,七分炫耀。

也有人談起,自己在中學時段才第一次見到沖水馬桶的經歷,說自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眼見著馬上就要上課,聽著隔壁一個接一個嘩嘩地沖水聲,整個人都繃起來了,搗鼓來搗鼓去也沒能搞懂用法。

直到上課鈴打了幾遍,再三確認廁所無人,才飛快地衝到水龍頭用瓢子接水沖水。

不懂、不會,那又怎樣?

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那些看似不可思議,卻還沒來得及經歷的人生體驗而自卑。

疆域本就遼闊,人生也還漫長,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個「第一次」。

正是那些「窘迫」的瞬間,構成了當下更為充實的「我」。

自媒體博主 @打工仔小張開創的《如何如何》系列,開啟了生活科普的熱潮。

「如何坐高鐵?」「在醫院如何挂號?」「如何辦銀行卡?」「如何寄快遞?」

每一條視頻都在教網友們如何一步步地去做那些看起來「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小事兒。

博主的初衷很簡單,「很多人都不需要,但是萬一呢?萬一有人需要呢?」

視頻的爆火,也印證了無數人對於這些科普視頻的需求。可在評論區,就有一些人在質疑那些尋求幫助留言的真實性。

「這都不會?不會是跟風演的吧?」

在他們的眼裡,天下怎還會有人連這些個都不懂?

質疑夾雜著嘲弄,譏諷連帶些炫耀。

話里話外總是執著於把背刺別人,當作一種優渥的張揚。

他們甚至還把這種居高臨下的指責,冠冕堂皇成「厭蠢症」。

可是,沒坐過飛機、不懂得流程,就是蠢嘛?

這些何不食肉糜的高高在上,才更荒唐些吧?

如今的網際網路被粉飾得太光鮮了,推送給普羅大眾的不是明星的珠光寶氣,就是網紅動輒一擲千金的奢豪。

在那些鼎沸聲里,自然而然地消解掉了最真實的貧窮。

貧窮,正被摺疊

其實人們本可以俯下身子去聽,只是沒人願意。

多年前,名叫「麥子」的網友火了一篇隨筆,叫《我努力了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裡面有這樣一則故事,麥子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和同學討論了一個紙業公司的營銷案例。

同組同學提了這樣的一個方案:讓企業高檔面巾紙產品開發瞄向9億農民市場。

農村出身的麥子大為震驚,她看著那個有著3年工作經驗、任職於某家中外合資公司的人事行政經理崗的同學,一字一句地問:「你知道,農民兄弟吃完飯都怎麼處理嘴角油污的嗎?」

然後,麥子朝著疑惑的同學做了一個用手背抹嘴的動作。

你看,那些未曾聽見的聲音,仍然存在,只是被摺疊了。

我清楚地記得,網際網路流傳著的一個女孩的自白。

她說自己家裡窮,用不起好的衛生巾,只能去買那種幾塊錢一大包的散裝來用。

有一次,同學和她借衛生巾,她拿出自己的,卻被同學嫌棄,對方甚至當著她的面把衛生巾扔了。

女孩自然很受打擊,如果可以選,她當然也想用包裝漂亮、還帶著香味的那種。

但是,她用不起。

女孩想了個辦法,她從衛生間的垃圾桶撿來別人扔掉的外包裝,然後把自己散裝的放進去。

帖子一出,滿屏的惡意淹沒女孩。

有人說她噁心,咒罵她「不得病才怪」;也有人說她虛榮,嘲諷她的小家子做派。

原來,貧窮面前沒有共情,只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但在生活里和女孩一樣的,絕不在少數。

在某購物平台,20塊錢100片散裝衛生巾的評論里,不解之人大有:「這也能用?」

「我有難處」,四個大字扣在回答的頁面,讓人看得心裡泛酸。

他們在網際網路分享的生活,被人放大後揪著窮苦討伐。

好像這些貧窮,本不存才於世,都是些招攬流量的幌子罷了。

有網友分享自己在農村辦的婚宴,愛人相伴,親友圍坐。

本是人生中最是美好的經歷,卻被網 友指點:「環境太差,貧窮夫妻百事哀。」

在這些人的世界,婚宴不是鳳冠霞帔、十里紅妝,也該是白紗蓋頭、錦花綻放,怎麼還能出現如此這般樸素的陳設?

可世界就是這樣,有光鮮,就一定有暗面。

看不見的貧窮,仍是貧窮。

我見過打扮得光鮮的白領,走出金融中心漂亮林立的寫字樓,回到月租幾百塊連窗戶都沒有的暗間。

也見過有人出入頂級資源的學府,返回北京一環里只有9平米大的房子。

狹小的空間,塞買了生活的必需品,連轉身都費勁。

圖源:博主玩車女神

我們慣見炫富,卻總是很少有人展示真實的貧窮,所以我們理所應得地認定這世界充斥著綺羅。

貧窮千萬種,看不到,不代表沒有。

究竟什麼,才算得上見世面?

從何時開始,人們將物質上的貧窮與沒見過世面劃了等號?

又從何時開始,坐過飛機、出過國,就等於「見了世面」?

「鄉下孩子在教室里認字認不過教授們的孩子,和教授們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過鄉下孩子,在意義上是相同的。」

這是著名學者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的觀點,他認為,鄉下人不知道城裡發生的事,並非智力問題,而是知識問題。

就像,「城裡人到鄉下後連狗都不會趕一般」。

你眼中的「土娃娃」,其實懂得許多你從未知曉的道理。

電影《隱入塵煙》中,馬老四與貴英親手建造了一座土坯房。

磚塊由泥土和成,需要在陽光下曬乾才能質地堅實。

圖源:《隱入塵煙》下同

房子砌起後,屋頂的排水槽由廢棄玻璃瓶代替,瓶口剛好能流出蓄積的雨水。

他們知道如何平底起「高樓」,也知道如何結構房屋,為自己構建穩定的住所。

馬老四還會用麥穗在貴英手上按出一朵花,而這,正是一部分人無法懂得的浪漫。

還有。

農民們知道在哪個季節該撒下種子,施什麼肥料能讓土壤更加肥沃。

他們見過麥穗金黃壓彎腰的磅礴場景,也在夜裡聽過水稻田裡的聲聲蛙鳴。

城市裡被忽略的農民工都有一雙巧手,從刷漆到打地基無所不通。

人們所炫耀的「網紅店」,正是由他們一磚一瓦構建的基礎。

圖源:東方IC

你或許見過在布拉格廣場看過日落,但那又如何?全世界,看的不都是同一個太陽嗎?

如果讀書獲取的知識,只是為了讓自己藉此看低他人、貶低窮人,那麼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

歌曲《芸芸眾生》中的歌詞,將這種現象描述得極為精準:

遠渡重洋的學生以為把世界認清 / 卻對樓下睡花壇的流浪者感到震驚

充滿優越感和自信還以為沒有過錯 / 大言不慚的指責對方是自甘墮落

後來,在那條「有人說沒坐過地鐵就離譜了」的評論下,我看到了一條這樣的回覆:

言辭堅定,不卑不亢。

在紀錄片《丁真的自然筆記》中,丁真帶著些許羨慕的神情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嘉賓李浩源對話。

「你讀過很多書,去學校很多年吧?」

「我讀了17年書了。」

圖源:《 丁真的自然筆記

或許是想到自己的文憑,丁真驚訝道:「十七年,哇哦!」

李浩源沒有表現出半點傲慢,只是定了定,用很溫柔的語氣說: 「你在森林裡那麼長時間,你也和我一樣,你也是讀了很多森林的書。我就不懂森林的書。」

我想,這才是「見世面」的真正表現。

真正的「見世面」,絕非懂得多少名牌,也並非有多高的學歷、去過的國家是否能列成一排國旗。

理解世界的多元性、看見世界的每一面,才是「見世面」的基礎。

在面對不了解的事物時,坦然直接地說出「我不知道」。

當他人的嘲諷在上時,也能溫柔且堅定地表達立場。

但願,你我皆能如此。

8 / May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蟲二&林曉風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7a8086ce70e2f12396f076313334a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