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後越過越窮的家庭,多半逃不過以下原因,別把鍋全甩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慨,自從生了娃,錢包比臉蛋還要乾淨。所以有人總把孩子比喻成「碎鈔機」、「吞金獸」。
但經濟學家認為,養育子女的開銷確實挺大,但很多生娃後日子越過越窮的家庭,其實與父母自身也有干係,別把鍋全甩給孩子。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自從有了娃,我理解了「精緻窮」群體
小可是一位90後新手媽媽,據她透露,等自己當了媽以後,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精緻窮」群體,自己手頭再緊,也要忍痛給孩子買好的,不想委屈自家娃。
無論是奶粉、紙尿布、衣服鞋子還是孩子要上的興趣班,哪一樣都不能比別的小孩差。老公勸小可「降低消費」,孩子還小,有些可以將就一下,沒必要用太好的。
這句話卻讓小可聽著非常刺耳,覺得老公不知道心疼孩子,一點錢都不捨得給娃花。
或許是因為小可童年時過得比較匱乏,總是在羨慕別人家的小孩,所以她不想讓孩子也重複自己的童年悲劇。
在給孩子提供物質享受生活時,她從中得到了莫大的滿足感,感覺既彌補了自己童年時的遺憾,又讓自己孩子獲得了更好的人生體驗。
可她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也讓全家人的幸福指數下降了許多,無形增加了自己和老公的賺錢壓力,覺得日子越過越窮。
其實,除了小可,還有不少父母都有這種感受,養了孩子以後,家庭的經濟狀況似乎變差了許多,這是為何呢?
生娃後越過越窮,多逃不過以下幾個原因
1、父母的消費觀念有問題
「寧願精緻窮死,也不願意降低孩子的生活質量。」
這是很多像小可一樣的新手媽媽,都容易出現的問題。為了拼面子或者想要爭口氣,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
在花錢時有些大手大腳,沒有理財觀念,更不懂得把錢花在刀刃上,這種消費習慣下,自然難存到錢。
特別是如今的社會風氣整體偏浮躁,人的價值觀有所改變,再加上公眾平台製造的育兒焦慮,給父母喂了一碗又一碗的「毒雞湯」,讓你們覺得,似乎不給孩子買這個,子女就難成才,以後會比不上別人。
在這些理念的灌輸之下,很多「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更是容易走偏,在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上的投資越來越多,自然會感覺到自己的錢不夠花。
在這些理念的灌輸之下,很多「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更是容易走偏,在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上的投資越來越多,自然會感覺到自己的錢不夠花。
如果你也有這個想法,那就別怪養孩子燒錢,首先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是不是存在問題。
2、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
很多家庭總覺得「孩子不能缺媽媽」,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照顧,所以讓母親犧牲自己的事業,全職在家照顧寶寶。
家裡缺了一個勞動力,整體的收入減少,可開支卻大了很多,所以經濟上自然會相比之前要變得緊張。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夫妻之間能夠商量好,等孩子上幼兒園後,家裡如果有老人幫著帶,妻子開始回歸職場,那麼倒還是能減輕很多經濟壓力。
3、家庭成員內耗嚴重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生娃後日子變得難過,無論是經濟還是精神,都不如生娃前自由,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內耗嚴重,彼此不在一條心上,經常為了孩子爭吵不斷,自然會感覺到心累。
如果家裡人都能夠互相理解,丈夫懂得體諒妻子育兒的艱辛,妻子也能體諒丈夫賺錢養家的不易,夫妻之間同一條心,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相信你們的日子能好過很多。
另外,如果家裡老人能理解年輕人的困難,在該幫助的時候拉一把手,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都能減輕年輕人的育兒負擔。
反之,若家裡的老人對年輕人的艱難視而不見,不僅不肯幫一把,還伸手向子女要錢,這樣往往會讓子女的日子過得更為困難。
這種家庭成員彼此消耗,互相拖後腿的過日子方式,自然不能帶領一個家庭往正向發展,很容易就陷入「越過越窮」、「越過越難」的局面。
延伸閱讀: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宜超過這個數
有了孩子以後,父母更要建立正確的消費意識和理財觀念,要懂得開源節流,在保證基本的家庭生活質量的前提下,能省就省。
專家也提出:在養孩子上花錢無度,完全把它當成「投資」行為,往往結果會令父母失望,因為你可能難以獲得對等的回報。
所以建議把養娃的開銷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30%以內,這是比較合理的一個數目,有利於保障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
所以建議把養娃的開銷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30%以內,這是比較合理的一個數目,有利於保障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
一些沒必要的開銷可以劃掉,與其把太多錢花在給孩子營銷「精緻生活」上,不如多抽出一點時間來培養孩子,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精神世界的富足,有時候比物質上的富足更重要。
另外,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也不要貪多貪好,不妨先問問孩子的興趣所在,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來考慮,一般選擇性留1~2個即可,多了孩子的精力其實應付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