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個人最快的方式,不是上課,而是上當

2024-08-16   洞見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特級教師蔣軍曾分享過自己的教學經驗。

剛參加工作時,每次上課,他都會把易錯點一個個列出來,然後一遍又一遍地敲黑板告誡學生。

可他發現,儘管自己千叮嚀萬囑咐,還是有很多學生在考試中犯錯。

為此,他開始轉變教學思路,自編試題,將易錯點融入其中。

這些精巧的題目,讓學生們紛紛上當,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也正因為有了出錯的經驗,後來在大考中,他帶的學生也能辨別出易錯點,考出不錯的成績。

最後蔣軍語重心長道:想要牢記易錯點,老師上課講一百遍,不如學生考試上一次當。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如此。

很多時候,再正確的道理,再耐心的解釋,都無法改變一個人。

人總要走一些彎路,栽一些跟頭。

只有等自己上了當,吃了虧,人才能幡然醒悟,徹底改變自己。

1

上了生活的當

才領悟讀書是最好的投資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外賣小哥的自述視頻。

因為上學時總聽人宣揚「讀書無用論」,於是他早早想著賺錢,初中畢業就開始外出打工。

這些年他上過流水線,下過工地,擺過地攤。

可無論哪份工作,哪怕他干到精疲力竭,也只能領取一份普普通通的薪水。

如今送外賣也是風裡來,雨里去,吃盡了苦頭。

最後,他感慨道:要是當年好好念書,也不必活得這麼狼狽。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著外賣小哥的同樣的悔悟。

少時懵懂,總以為早幾年工作賺錢,比埋頭讀書來得有用。

待到年歲漸長,被生活的鞭子抽得遍體鱗傷,方懂得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央視紀錄片中看過深圳廠妹孫玲的故事。

她曾經不喜歡上學,剛滿18歲,就來到深圳的電子廠做流水線。

不承想流水線工作12小時輪班倒,工作強度非常大,累死累活一個月才拿三四千的工資。

飽嘗生活的艱辛後,她這才後悔莫及。

於是,她狠下心來,省吃儉用報了一個編程課。

她每天一下班就去學編程,不管颳風下雨,從不缺席課程。

一年後,她順利擺脫了廠妹的身份,應聘上了程式設計師。

後來她又通過自考拿到了成人本科學歷,接著出國讀研。

最終她以博士學歷走進了谷歌辦公室,年入百萬。

《警世賢文》說得好,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知讀書遲。

一個人讀書時偷懶,換來的只會是一生卑微和底層。

所以別等到被生活狠狠教訓,才知道讀書的意義。

請相信,你儲藏在大腦中的知識,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

現在多吃讀書的苦,以後才會少吃生活的苦。

2

上了消費的當

才懂得存錢就是在存底氣

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存錢意識。

兜里稍有錢財,他們就總是無止境地買買買:

各種不常用的家用小工具,路邊攤不實用的精美擺件,網上劣質的生活用品……

看似單次消費不高,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月光族。

作家張羽有個律師朋友,打過不少商業官司,收入不菲。

閒暇時,他就喜歡世界各地旅遊,住星級酒店,享受最好的服務。

平日裡出手也闊綽,經常請人在高端場所吃喝玩樂。

以至於他工作了十來年,手頭基本沒什麼積蓄。

張羽也曾提醒他:你年紀也不小了,上有老下有小,手裡攢點應急錢吧。

朋友卻不以為然,反而勸導他: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

不料前兩年,他父親突發腦溢血躺進了ICU。

一天好幾萬的治療費用,沒幾天就掏空了他的錢包。

看著空空如也的銀行卡餘額,他只得拉下臉面四處借錢。

直到吃了閉門羹,遭到很多白眼,他才對當初的豪奢消費追悔莫及。

想起作家薩迪的一句話: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在你收入穩定的時候,管住自己的錢包,少剁手,多儲蓄。

別等到意外降臨,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才明白存錢的重要性。

所謂,湯若無鹽不如水,人若無錢不如鬼。

相比於你闊綽消費時的豪氣,銀行卡里的餘額,才是你體面生活的根本與底氣。

學會把錢花在刀刃上,你才不會被消費陷阱吞噬。

3

上了人脈的當

才明白沒有實力,認識誰都沒用

很認可商業顧問劉潤說的一句話:

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可你。

年輕時總以為,多個朋友多條路,圈子大了好走路。

於是我們死命地混圈子攢人脈,樂此不疲地參加聚會酒席,希望別人能幫扶自己一把。

等到真正需要人幫忙的時候,才發現實力和人脈不匹配,費盡心思也是徒勞。

博主@何鋼是單位的辦公室主任,他就講過一位下屬的故事。

這位下屬剛進辦公室工作,就有意識地拓寬人脈。

一下班,他就花盡心思去組織各種飯局,想要藉此認識其他部門的同事、領導。

何鋼見他整天不務正事,就有意點撥他,要多多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底。

誰料下屬完全聽不進去,反而還私下對寫材料的同事嗤之以鼻:寫材料能有什麼用?這個圈子拼的是關係。

就這樣,下屬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遊走在各部門之間搞關係。

因為為人熱心,不少領導也願意給他留微信。

他看著通訊錄上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一度感到自己擁有雄厚的人脈。

直到一年,部門有一個晉升名額。

他覺得自己認識的組織部門領導,就自信滿滿地向對方提出推薦自己的請求,結果遲遲不見對方回復。

一個多月後,單位公示了晉升名單:是平日裡只知埋頭寫材料的同事。

理由是同事的寫作能力非常強,是單位重點培養的筆桿子。

而下屬這才明白,所謂人脈,都不過是逢場作戲。

他與同事之間的差距,正是在於核心寫作能力。

這大概就是當代人人際交往最真實的寫照:你沒有實力,認識誰都沒用。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互惠為原則。

你只有擁有足夠多的價值,才能與人達成資源互換,形成互幫互助的局面。

所以從現在起,舍掉混圈子的觀念,別再上了人脈的當。

與其花時間經營無效社交,不如沉下心來,提升自我。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當你足夠優秀,人脈自會主動結交你。

4

上了情商的當

才醒悟人品,是一個人最大的能力

俞敏洪講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能說會道,特別會來事兒,並不是情商高。

八面玲瓏、會來事兒、精通各種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術,這只是術的層面。

而道的層面,是人品、德行、將心比心,這才是一個人值得信任的關鍵。

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能說會道,特別會來事兒,並不是情商高。

八面玲瓏、會來事兒、精通各種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術,這只是術的層面。

而道的層面,是人品、德行、將心比心,這才是一個人值得信任的關鍵。

在博主裝修工老張的視頻中,見過一位19歲的師傅小李。

小李剛工作時,因為能說會道,嘴巴很甜,在一眾工友中很受待見。

每次幹活,工友們見他年紀小,也都比較照顧他。

他卻沾沾自喜,覺得這是自己高情商,會來事,換來的福利。

在裝修時,碰見業主監工,別的師傅都老老實實做工。

小李卻主動與業主攀談:「您家戶型真不錯,房子地段真好……」

幾句話下來,小李很快就跟業主熟絡起來,甚至還加上對方的聯繫方式。

老張見此情況,就私下提醒他:會說話是好事,但不要跟業主過度來往,這是包工頭的事。

小李卻不以為然,反而認為老張太木訥,為人不懂變通。

他跟業主聊天時,變著法子邀功不說,還吐槽包工頭抽成太多。

不少業主看他遭受不公平的待遇,都會私下給點小費。

誰曾想有一次在裝修隊結尾款時,有業主點破了此事。

小李的小人行徑迅速在行業內流傳開來,最後再沒有裝修隊敢用他。

生活中很多人以為高情商就是:處事圓滑,左右逢源,能說會道。

卻不知道人與人相處到最後,是心與心的交流。

就像作家水木然說的,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人品決定一切的時代。

所以千萬別上了情商的當,再高明的話術,再圓滑的處世,也敵不過端正的人品。

做人實誠,做事靠譜,才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最大的能力。

作家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里寫道:

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句話,可以讓你醍醐灌頂。真正叫你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人總是要走一些彎路,吃一點苦頭,才能真正頓悟和成長。

當你經歷人生跌宕,嘗遍世情冷暖,自然而然就能改變觀念,精進自己。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