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太空來客降臨地球,是生存,還是毀滅?

2024-06-03     天文在線

行星會摧毀地球嗎?

地球比你所想像的更加堅強——但人類不是。

圖為藝術家描繪的一次大型行星碰撞。

(圖片來源:Tobias Roetsch/Stocktrek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一位太空而來訪客,致使主宰地球超過 1.6 億年的恐龍最終迎來了它們的末日。大約 6600 萬年前,一顆直徑至少 6 英里(10 公里)的小行星給恐龍世界帶來毀滅性的一擊,此次行星碰撞引發了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和氣候災難,很快導致 75% 的生物滅絕。

但是,儘管經歷了這一切,地球本身仍然存在。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星球能在小行星末日之戰中獨善其身?如果殺死恐龍的可怕行星還不足以毀滅世界,那麼能毀滅世界的到底是什麼呢?太空岩石真的能摧毀整個地球嗎?——這塊岩石又需要多大呢?

簡要回答是:要摧毀我們的星球,可能需要一塊與行星相同大小的岩石。但要毀滅地球上的生命--或者說大部分生命,所需的時間要短得多。"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布萊恩-托恩(Brian Toon)主要研究行星碰撞,他在電子郵件中告訴《生活科學》雜誌:"一個比火星還大的天體早期撞擊了地球,從而產生了月球,但是地球未被摧毀。」

托恩指的是一種科學理論"大撞擊理論"—該理論認為,45 億年前,一顆名叫 "忒伊亞 "的火星大小的行星曾與地球相撞,向太空發射了大量岩石碎片,最終凝聚成月球。(火星寬約 4200 英里,即 6700 公里,是這顆毀滅恐龍的小行星寬度的 500 多倍)。

科學家們推測,忒伊亞的部分地核與地幔並沒有湮沒我們的星球,而是與我們的星球相融合,直到幾個世紀以後第一代生命進化時,這些地核與地幔仍然留在我們的腳下。專家們對這一遠古碰撞是迎頭痛擊還是擦肩而過存在分歧,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當時地球上還有生命存在,忒伊亞就會將其毀滅。(科學家們認為生命最早可能出現在 44 億年前,也就是忒伊亞撞擊後的數百萬年)。

藝術家繪製的忒伊亞大撞擊圖。(圖片來源:NASA/JPL)

從天而降的死亡

正如非鳥類恐龍大滅絕所表明的那樣,即使不摧毀行星本身,要想嚴重破壞地球上的生命,也遠非一顆流氓行星所能做到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認為,任何太空岩石,如果直徑至少達到 460 英尺(140 米),並且軌道距離地球在 460 萬英里(740 萬公里)以內,都是潛在的危險。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這種岩石的撞擊可能會摧毀整座城市和周圍的土地。

田納西州孟菲斯羅德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格利特-L-弗胥爾(Gerrit L. Verschuur)告訴《科學美國人》,與一塊更大的岩石(至少 0.6 英里寬(1 公里寬))相撞,"很可能會引發全球氣候災難,從而導致人類文明的終結"。如果和殺死恐龍的小行星相同大小的行星今天撞擊了地球,很可能會導致人類(以及無數其他物種)滅絕。」

"Verschuur說:"概括地說,最初的撞擊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火球,殺死任何能看到它的人。"然後,撞擊產生的塵埃和大火產生的煙霧籠罩著地球,使我們的星球陷入所謂的撞擊之冬。在這個痛苦的季節里,大量的塵埃和有毒氣體會遮蔽天空,植物無法再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能量。世界各地的植物會滅絕,動物也會很快重蹈覆轍。只有非常小的地棲動物(比如我們早期的哺乳動物祖先)才有生存的機會。

可以理解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航天機構非常重視小行星撞擊所帶來的威脅,密切監視太陽系中數千個潛在撞擊者。好消息是,至少在未來 100 年內,不會有任何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撞擊地球。

相關報道

具有潛在危險的太空岩石意外改變方向,目的地變更為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測試應對這種情況的計劃。9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一枚無人駕駛的火箭撞向寬525英尺(約合160米)、名為 "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希望能稍微改變這顆太空岩石的運行軌跡。

值得慶幸的是,迪莫弗斯並沒有朝地球飛去。但是,NASA 希望通過此次被稱為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的任務,檢驗出太空飛行器撞擊小行星是否是一種可行的行星防禦手段,以應對未來的小行星撞擊恐慌。

恐龍會嫉妒的。

BY: Brandon Specktor

FY: 33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6ee7610e40e46bd703e641c8ab86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