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刊總第3422期
很多人提到戰機,首先想到的都是駕駛戰機飛行員,無論是在形勢緊張的軍演中,還是莊嚴肅穆的閱兵儀式上,技術嫻熟的飛行員和威風凜凜的戰機都讓人心生敬畏之心。近期,電影《長空之王》的上映讓我們知道了,比戰機飛行員更早接觸到新型戰機的一群人是「試飛員」。
新型戰機在投入使用前,不僅要確保戰機能正常運行,同時也需要知道戰機在速度、高度、耐寒耐熱等各方面所能承受的極限數據,而這些工作都要由試飛員來測試完成。作為中國首部聚焦新時代空軍試飛員群體的軍事大片,《長空之王》聚焦新時代中國軍事變革與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帶觀眾走進空軍試飛員群體,真實解密最先進戰鬥機誕生的艱辛歷程和試飛員的工作狀態,展現當代空軍昂揚的精神風貌。《長空之王》中的「王」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每款正式列裝戰機背後一代代付出血汗與智慧的飛機設計師、工程師、試飛員、軍醫甚至家屬們。
從履歷上看《長空之王》編劇兼導演的劉曉世並未有太多作品傍身,曾在航空工業系統有過近15年拍攝科研片、試驗素材的他卻是對戰鬥機最熟悉的導演。從2008年至今,每一款最新型號的戰機試驗、列裝過程他都非常熟悉,劉曉世坦言,《長空之王》於他不僅是部電影長片,更是為他的親密戰友、為所有隱姓埋名者寫傳的一次致敬。
以真實人物故事為基調,
為大眾科普我國戰機發展現狀
《長空之王》從飛行員的成長視角為出發點,為觀眾展示了我國最新型戰機的研製過程,從中還科普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影片情節扣人心弦,既有生活化的搞笑情節,也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情節,還有震撼人心的刺激場面。電影中,試飛員們在面對高空中的危險和挑戰時,一次次與死神過招,只為獲取最極限的數據,讓觀眾隨時在為影片中的人物捏把汗。
劉曉世坦言,當初產生拍攝飛行員題材電影的想法時,一些導演朋友和電影學院老師都建議不要拍,因為難度太大。甚至有人跟他說,拍一部空軍的戲,比拍宇宙飛船的戲在技術上難度更大。「很少有人見過宇宙飛船,但每個人都見過飛機,做得不真實很容易讓故事減分。你可能情節上設計得很好看,但是航空邏輯上不行,而符合航空邏輯的可能故事不好看,無法體現人物特點,所以我們就一直在想平衡的辦法。」
其實《長空之王》影片原本名為《金頭盔》(「金頭盔」是一個空軍的獎項),劉曉世和團隊將故事主題定為一個年輕試飛員從在乎世俗的成功,到成為一名不計功名利祿的無冕之王的故事。可劉曉世認為電影不應該只呈現人物成長,應該賦予更多意義,於是在人物形象有了大概形象後,又去收集素材打磨劇本細節,「我們不太想直接照搬現成的經驗,比方說有些東西寫不下去了,我們還是希望去採訪。我們花了兩年多時間採訪了300多名飛行學員、飛行員、試飛員和各類工程師、設計師,其中包括一些院士,還有飛行員家屬們,就跟他們聊,聊明白了回來再寫,寫完後再把劇本給他們看,請他們挑毛病。」於是《長空之王》里,從試飛小隊的張挺、雷宇、鄧放到科研人員、醫生、家屬,幾乎都有各自的原型基礎。
奔赴多地進行影像資料採集,
1∶1真實還原座艙
除了有生動的人物故事外,戰機也是此次電影的一大重要看點。據悉,在空軍和航空工業的大力支持下,戰機殲-16、殲-20也首次在影視作品中亮相,讓大家一飽眼福。為了使影片更具專業性,劉曉世做到了劇情與科普相融,影片中出現的所有關技術性的劇情、台詞等,劉曉世都會在拍攝前後拿給多位專家反覆進行確認。
「符合航空原理是我們做這部影片的宗旨,在拍攝的時候,每天現場都有退役試飛員在現場指導。他不但要教演員一些飛機操作上的動作,還要和演員講授飛行時的感受是什麼,幫助演員去理解,這樣能很好地在表演上去呈現。」
另外,影片總共出現了兩項風險度極高的試飛科目——「失速尾旋」和「空中停車」,「失速尾旋」是指飛機呈螺旋狀、急速翻轉下墜的一種非正常現象,它會導致飛機進入一種失控狀態,而試飛員們卻需要讓飛機主動進入「尾旋」,並在這一狀態下嘗試改出。「空中停車」則是發動機在空中運行時突然停止工作,若重啟不成功,同樣可能導致飛機失控,這一科目的試飛將為發動機空中成功啟動取得關鍵數據。
劉曉世十分關注電影拍攝技術,除了真機實拍的部分,因安全性問題高空情節只能採用虛擬拍攝技術,劉曉世表示此次虛擬拍攝也是一次非常艱辛的探索過程。由於飛機在空中飛行不會一直很穩,當遇到氣流,會產生不同的震顫,在大速度、大角度翻轉時也不會有固定的畫面,劉曉世認為高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視覺上真實感的問題,「讓演員在攝像機前,真的感覺在開飛機,讓觀眾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為此,攝製組搭了一個近700平方米的棚,把前期去甘肅、海南採集的影像素材,在棚內的LED螢幕上播放,再以此為背景讓演員們坐在1∶1真實還原的座艙中進行身臨其境的拍攝。「開拍前一年,我們在北京、青島、福州、寧波等地不斷做實驗。在地面拍攝空中是一個逃避不了的技術手段,拍攝中,面光的反射、金屬質感的反射,都是我們在空中實拍的視角。」劉曉世透露,這種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在國內尚屬首次。
展現當今航空人全新精神面貌,
暖心細節打動人心
在演員的選擇上,劉曉世認為,時代不同,如今新的試飛員氣質、精神已經跟上一代飛行員或者是前輩有著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大環境的薰陶讓他們審美、品味也很在線。「這波年輕演員都非常好,他們都很努力很勤奮,王一博眼神中有種堅定感,我覺得他能演出那種倔強執著堅毅的感覺,相處後也發現他是個特別好的演員,理解力很強,進入角色特別快,感受能力也很好。第一次見他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在之前肯定做了功課了,比如殲-16哪款飛機有什麼樣的前史、性能等講的都非常準確。開機後從來沒有遲到過,一些危險的戲份也都是自己上,配合度非常高,在片場也非常愛思考,愛和大家交流,愛提問題,他有一些特質很像試飛員,默默無聞,每天都在琢磨,他是讓我很驚喜的一個演員。」
在影片在籌備期間,主創們曾去閻良的試飛員公墓祭拜,而片方的幕後花絮中也同樣記錄了一段劇組去墓園弔唁的場景,「我們從前期準備到開機,去了好幾次,第一次去的時候還有一排是空著的,但等開機時再去,原先的空處也豎起了新的墓碑,望著那些活生生的名字、逝世日期以及那殘忍又真實的『虛位以待』,大家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也更堅定了一定要把這部電影做好。」
《長空之王》讓觀眾了解到了「試飛員」這個群體,也讓觀眾看到了如今中國在軍事上的強大。從「一窮二白」到「應有盡有」,航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試飛員、工程師、設計師等航空「逐夢人」的汗水與熱血,這樣的精神也依舊會延續下去。